萬佳 鄧迎春 閆懷艷
摘 要:“校園貸”被明文禁止后,為了逃避管制,一些非法“校園貸”披上了新的外衣,轉入“地下”運營。因此,研究大學生網貸仍具有實質意義。文章從獨立學院學生、學校角度出發,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揭示出獨立學院大學生網絡信貸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學校與銀行合作加強網貸教育;培養良好的消費氛圍;大學生網絡借款要量力而行等建議。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生;網絡信貸
自2017年6月《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發后,所有未經許可進入校園的信貸產品均為非法“校園貸”產品。為了逃避管制,一些非法“校園貸”披上了新的外衣,轉入“地下”,它們的宣傳方式和運行模式已經由線上大面積公開轉向了線下宣傳,線上單線聯系的運作方式。獨立學院的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學校角度研究其網絡信貸現狀具有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信貸概念
網絡信貸是指借貸雙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直接融資。大學生網絡信貸特指高校大學生群體利用網絡進行借貸,也稱為大學生網貸或校園網貸。而一些機構或個人利用校園網貸進行詐騙,如虛假宣傳、低息圈套、暴力催收等,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類被稱為不良“校園貸”。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網貸現狀調查
為了直觀了解大學生網貸情況,筆者隨機抽取100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在校大學生,通過網絡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個人基本信息、日常資金來源與使用、對網貸的了解和使用情況等。
(一)樣本基本情況
從調查數據中得知,男生占比為32%,女生為68%,女生占比相對較高。被調查大學生城鎮戶口的占比56%,略高于占比44%的農村戶口。就家庭年均收入而言,收入在3萬元至10萬元的居多,占53%;其次是處在3萬元以下的,占比26%;10萬元至30萬元的占比15%;30萬元以上的占比最少,為6%。由于各大學生的家庭收入狀況和個人賺錢能力不同,每月可支配生活費有所差異,被調查大學生月可支配生活費占比最高的為1000-2000元,為56%;接著是1000元以下,占比36%;再者2000-4000元,占比不足一成;最后為4000元以上,占比僅為2%。就生活費的來源而言,家庭提供、個人獲得及其他渠道來源占比分別為85%、11%、4%,說明當前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部分來自兼職收入、在校勤工儉學、獎學金或助學金。
(二)樣本大學生月可支配生活費支出狀況
總體樣本中,認為生活費不夠花的大學生占比19%,而認為月生活費正好夠花和有剩余的學生占比分別是38%和43%。這表明大部分學生的消費需求與其可支配收入較為平衡。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大學生有19.4%認為不夠花,而正好夠花的學生占比44.4%略高于認為有剩余的學生36.1%。由此看出,部分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個人消費習慣等原因,生活較為節儉,支出少,雖然月生活費不高,但也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月生活費在1千元至2千元的大學生占比56%,其中將近一半人認為生活費有剩余,比認為正好夠花的大學生高出12.5%,另有16.1%認為不夠花。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水平相近,消費需求與可支配收入能匹配。月生活費在2千至4千的大學生認為生活費正好、有剩余和不夠花的占比平均,都是33.3%;月生活費高于4千元的大學生一半認為不夠花,一半認為有剩余,說明小部分大學生對可支配資金的需求較高,消費水平高于平均水平,雖然可支配月生活費較多,卻仍不夠用。總體來看,消費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并不是與生活費高低成正比,而是與大學生自身消費觀、消費習慣有較大關聯。
(三)樣本大學生對校園網貸了解程度和態度
樣本中只有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校園網貸,35%的學生表示達到“了解”程度,57%學生對校園網貸則是一知半解,剩余4%的大學生未聽過這種貸款方式。從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知道校園網貸這個事物,但對其具體情況并沒有深入了解。
獨立學院大學生樣本中,54%的學生反對校園網貸,41%的學生保持中立,只有5%的學生持贊同態度。然而使用過網絡貸款的大學生占比67%,未使用過的占33%,超過半數學生有使用網貸。
(四)樣本大學生對校園網貸的使用情況
網貸平臺有三大類:傳統電商平臺、分期購物平臺和P2P網貸平臺。大學生最常用的是傳統電商平臺,如淘寶分期、螞蟻花唄、京東白條。樣本中61%的學生選擇此項。而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分期樂、人人分期、愛學貸)被16%的學生選擇,只有2%的學生使用過P2P網貸平臺(如投投貸、名校貸)提現借款。
被調查的學生在每年網上貸款金額主要集中在1千元以下和1千至2千元這兩個范圍內。使用過網貸的學生借貸金額在1千元以下的占比48.8%,34.9%的學生借貸金額在1千至兩千元間。大部分學生借款還是在其可控范圍內。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的學生借貸金額在2萬元以上,同時他們的月均生活費也是4000元以上,這說明小部分學生有著高的月可支配收入和更高的消費需求。他們借貸資金的用途較廣,除了日常消費需求外,還包括了創業資金需求。
樣本中,大部分借款學生使用網貸是因為有急切的消費需求,占比67.4%,而16.3%的學生只是想嘗試一下,還有同樣比例的學生是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少數學生是因為身邊的同學或朋友在使用網貸。另外,借款學生使用網貸最多的用途是數碼產品,其次是服裝美容,接著是旅游消費、交際,然后是創業,最后才是教育培訓。綜合起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學生急于滿足及時行樂的物質需求,缺乏積極提升內在自我的思想觀念。
在選擇借貸時,學生一般會從借貸平臺的信用等級和評價、貸款利率、還款期限、放款效率、便捷程度這幾個方面來考慮。66%的學生優先考慮借貸平臺的信用等級和評價,22%的學生優先考慮貸款利率。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還是優先考慮風險,其次是貸款成本。然而平臺的信用和評價的真實性卻難以衡量,有些不良校園貸平臺的評價是人為設定的,故意誘導學生。貸款成本除了貸款利率外,還有手續費、逾期利率等相應費用需要仔細計算,而卻常常被忽略。
三、獨立學院大學生利用校園網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大學生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新融資渠道,校園貸轉入地下危害更大
“校園貸”禁令出臺后,一些非法校園貸轉入地下繼續經營,更加難以防范和監管。另一方面,“校園貸”的暫停可能導致學生信貸愿望更強,不規范資金將進入市場的概率更大。對此,《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一步針對大學生研發產品。而樣本中40%的學生不了解這些校園貸相關規定,難以利用法律法規來保障自己的權益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樣本中38%的學生不知道銀行可以辦理學生信用卡。知道銀行可以辦信用卡的學生中有50%認為辦理方便快捷,27.4%的學生認為不方便,其余22.6%學生不清楚是否方便。大部分學生也不熟悉中國銀行推出額度最高8000元的“校園貸”;建設銀行推出額度從1000元到5萬元不等的“金蜜蜂校園快貸”;招商銀行推出大學生最多可以貸8000元的閃電貸,等等。
(二)大學生對校園網貸認知不清
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校園網貸特指不良“校園貸”,有些學生則認為傳統電商平臺的分期付款業務不屬于網貸業務。調查樣本中有22%的學生使用過傳統電商平臺借貸,卻認為自己沒有使用過網絡借貸。新聞媒體和學校教育中,對校園網絡借貸的界定不明確,提及的多是負面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校園網絡借貸都是不良校園貸的印象。而正規的網貸聲譽也因此受損,同時,學生心理上把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借貸排除在網貸之外。
(三)校園網貸資金很少被用于教育培訓和創業
為了滿足急切的消費需求進行借款的大學生主要將借款用于服裝美容和交際中,兩者各占51.7%,其次是數碼產品和旅游消費,都是44.8%,再是教育培訓(37.9%),最后是創業(31%)。受身邊的同學或朋友影響而使用網貸的大學生主要用于服裝美容,再依次是數碼產品、交際、教育培訓和創業。總體看,用于教育培訓的資金占比最少,創業排倒數第二。大學生正處于接受大學教育和創業教育,提升自我,并為自己的將來和建設社會做準備的階段。而部分大學生卻把大量時間、精力、金錢浪費在滿足物質需求上,甚至不惜網絡借貸負債。這些缺乏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種種表現,讓人對大學生的未來以及國家、社會的未來擔憂。
(四)大學生還款能力不足,壓力大
樣本中僅有5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按時還款,另有12%學生認為不能按時還款,35%的學生不確定。在無力償還貸款的情況下,49%的學生選擇兼職,23%的學生會向家長要,有8%的學生會借新債還舊債。從中可以看出,網貸會影響借款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使學生處于還貸焦慮中,想方設法還債,利用學習時間兼職,嚴重影響學習,有些借新債還舊債,債務越來越多。而有些學生負債最終還是讓家長來承擔。
四、解決獨立學院大學生網貸問題的建議
(一)獨立學院要加強校園貸教育,開展銀校合作
由調查數據可見,學校教育起到一定的成效,獨立學院大學生對校園網貸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防范意識,但還未能及時了解網貸動態和識別不良網貸。對此,華中師范大學制作了20集的網貸教育動畫,并通過微博微信向學生推送相關的防范信息;大連醫科大學開展了網貸安全教育講座,并在公眾號上介紹有關防騙知識。獨立學院也可以借鑒這些方法,及時更新網貸相關知識,加強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幫助學生識別地下校園貸。學校還可以邀請銀行專業人士來學校講座,使學生了解最新理財知識、融資知識。學生可以去銀行實習,深入學習和實踐金融知識。銀行也可借此機會直接了解學生客戶的需求和開發針對性的產品,吸引學生客戶,開展相應業務。
(二)獨立學院應開展豐富多樣的競賽、講座等活動
獨立學院應對各專業開設金融基礎課程和開展金融知識競賽,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改善大學生金融行為能力。大力開展各專業知識競賽、創業或就業講座、時事熱點論壇、社團活動等,鼓勵大學生把精力和時間轉移到學習、教育中來,以及為將來的就業創業做好準備。
(三)獨立學院要形成良好的消費氛圍
學校、班級、宿舍需形成良好的消費氛圍。大學生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有些大學生認為父母觀念已過時,不能接受網貸新事物和超前消費。因此,父母的善意建議往往并不被大學生接受。大學生反而更容接受身邊的同學、校友的意見,并受到他們的影響。學校可以邀請成功校友回校講座,給大學生們樹立榜樣;同齡人之間進行消費行為和想法的討論等。
(四)大學生網貸要量力而行
大學生要正確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能準確計算借貸產生的相應利息和費用,合理安排借貸資金的使用和償還。大學生應注重自己的信用,更不要惡意拖欠,隨著我國征信系統越來越完善,將來的房貸、車貸、創業貸等都可能受到極大的影響。另外,最好事先告知父母借貸事宜,一是聽取相關意見,以防不小心陷入“套路貸”;二是如果將來需父母資金支援還款,應告知父母提前有所準備,及時止損。
參考文獻
[1] 王璐.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防范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
[2] 胡春燕,劉世晞.遏制穿“馬甲”的校園貸須靠全流程監管[N].中國青年報:2019-03-17(03).
[3] 張洋.警惕校園貸穿上新馬甲[N].人民日報:2018-09-04(20).
[4] 周志勇,邱芳萍,馮志榮.“校園貸”與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研究——基于廣東省獨立本科院校的調查數據[J].老區建設,2018(06):82-88.
[5] 林江鵬,雷鳴,華良晨.大學生網貸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所高校的微觀調查數據[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03).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6年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科研規劃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zdxstxy2016-01。
作者簡介:萬佳(1983- ) ,女,江西景德鎮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銀行風險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