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婷婷
摘 要:隨著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新零售、新金融、智能制造、數字化管理等各種新業態、新模式相繼出現,對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進而催生了新商科。在新業態、新模式下,人才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新商科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隨之改變,商科教育機構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也要發生轉變。論述了“互聯網+”背景下新商科人才的培養特點、方式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商科;“互聯網+”;人才培養;融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11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0-4;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1 ?新商科概念及本質
繼2017年新工科之后,為了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現有商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商科這一概念。目前,新商科的概念還處于探討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2019年3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上海對外貿易大學召開了年度第一次會議,會上第一次專門針對新商科的概念、內涵和路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1)新商科是工科、理科與傳統商科之間的學科交叉融合。傳統商科教育是在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基礎上設計形成的,注重學科的分類、獨立、封閉和自成體系。但新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及在商業領域中的運用,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和變革,催生了新的技術和技能需求,這種需求急需工科、理科重新與商科交叉與融合[1]。
(2)新商科是商科教育與產業之間的產學深度融合。傳統商科教育與企業的合作并不緊密,學校為企業定向輸出人才,雖然也有實習實訓基地,有頂崗實習等合作形式,但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或者短期的實習不能滿足學生提升技能的需要,或者不能立即滿足企業生產實踐的需要,人才供求脫節。技術變革導致知識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產品更新換代頻率升高,要求企業發展、轉型和升級的速度加快,因而不斷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而傳統的產學合作不能快速滿足這些新要求,尤其是提供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的人才[2]。
(3)新商科是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傳統商業時代,行業和行業之間存在技術壁壘,有明確的界限。在互聯網背景下,行業與行業跨界融合,行業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傳統單向型企業向綜合型、平臺型企業轉變,催生出很多新崗位、新職業、復合型工種崗位,這就要求新商科教育也進行相應的交叉和融合,并且在未來促使商業與更多行業交叉融合。
2 ?“互聯網+”背景下新商科人才需求特點
2.1 ?單一技能型向復合型轉變,專業素質型向交叉型、綜合素質型轉變
傳統商科一直以來以單一學科為教學前提,以職能為導向,培養出來的是具有單一技能或專業素質的專門人才,如人力資源管理專員、會計、銷售人員等。新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及在商業領域中廣泛運用,要求商科培育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管理技能,還要有一定的數字技能,成為兼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為了避免理論教育與生產實踐脫節,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快速適應新時代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產業和教育必須進行深度融合。這種融合要求新商科教育出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懂相應的行業知識[3]。
行業與行業之間的交叉融合會出現很多復雜多變的新局面,要求新商科培養出來的人才同時具備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有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能力等素質[4]。
2.2 ?關注道德和情商等人文素養的培養
社會經濟的繁榮離不開商業的蓬勃發展,但是商業企業在給社會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承擔物質文明建設任務的同時,必須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能否承擔社會責任主要取決于企業中的人,尤其是企業管理者。商科教育專門為商業企業輸送各種類型的管理人才,但傳統商科教育過分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以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營銷管理等課程為主,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缺乏哲學、歷史、文學、道德等人文素質類課程,容易使學生養成利益重于一切的思想,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導致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只顧個人利益而忽視組織利益和社會利益[5]。
商科和工科、理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更容易導致商科教育重視理工科,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每天生成海量數據,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利用海量數據為商業提供了各種機會和利益,但也對用戶個人的隱私和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新商科教育應該更加關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素養的培養。
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商業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商業變遷的節奏,行業和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加深了商業轉型的復雜程度。同以往相比,商業環境更加瞬息萬變、變幻莫測。面對快節奏和復雜的商業環境,商科人才需要具備很高的情緒管理能力,以緩解壓力、對抗挫折、自我激勵。
2.3 ?需要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新人才
創新、創業是新技術與商業深度融合、行業與行業跨界融合的原動力,是新商科人才的基本素養。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未來,創新仍然是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主旋律。
2.4 ?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商業人才
作為全球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在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縮短了各地的距離,加快、加深了商業合作。為了適應復雜的國際化商務環境,在國家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下,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新商科教育需要進一步加深文化與教育的融合,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商業人才。
3 ?新商科高等教育機構角色定位及人才培養
3.1 ?高等教育機構角色定位
調整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將高等教育機構融入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或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將高等教育機構轉型成共生型組織,將高等教育機構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轉化成共生關系,高等教育機構協同商業企業創造更多的客戶價值。首先,企業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企業與學校之間不分主客體,學校的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實踐方式、學位認定等均由雙方共同論證、共同認定。其次,劃分教師員工與企業員工之間的邊界,教師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為企業積極提供咨詢和科研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問題,參與產品、項目研發過程。
3.2 ?培養目標
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服務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或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快速滿足地方各類產業、行業、企業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變化,培養有跨學科知識背景、復合技能,具備創新創業能力、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國際一流人才。
3.3 ?人才培養內容
(1)根據產學深度融合的要求,新商科人才培養要注重培養內容的更新,根據行業、企業實際發展需要及時調整知識內容、技能、方法,包括行業知識、行業最新標準等,引入行業、企業專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根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景和對復合型人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新商科人才的培養應該打破商科、工科和理科的學科邊界,所有課程都可以向商科人才開放共享,根據企業實際人才需求以及學生能力、興趣訂制學生的課程體系,而不是像傳統商科一樣,實施統一的課程體系,學生僅根據興趣在相近學科范圍內選修部分課程。
(3)根據未來更多行業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以及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應增加學生思維方式(如數字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哲學思維、問題思維、系統思維等)的培養和與情商有關的教育(如溝通、情緒管理等)。
3.4 ?人才培養方式
在共生型組織定位下,除了學校的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實踐方式、學位認定等均由雙方共同論證、共同認定之外,新商科高等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方式還要進行如下轉改變。
(1)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定制化教學,即如同企業內部培訓,打破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邊界,打破學科邊界,針對企業用人需求,為人才量身定制知識、技能、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實施差異化教學。
(2)校企之間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專業建設平臺、師資培養平臺、學生就業平臺、員工培訓平臺和技術研發平臺等,分析校企雙方協作數據,及早發出市場需要的工種和技能信號,根據數據信號顯示的結果為生態系統成員(包括學生和企業員工)提供教育培訓。
(3)校企共建真實或仿真實訓基地,行業或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參與實訓指導,將學生崗位實訓結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調整實習實訓教學在考核評估、學業學位認證中的比重。
參考文獻:
[1]姚建鳳.關于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理念的探索[J].商貿人才,2018(5):187-188.
[2]鄭毅,王慧敏.“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新商科產教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8(6):33-37.
[3]曲小迪,王麗麗.商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7(6):250-251.
[4]IBM商業價值研究院.IBM商業價值報告:人力生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
[5]陳暉.供應鏈背景下產教融合共育新商科人才的實踐探索——以廈門華廈學院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10):151-152,161.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