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蘭 湯瑤 王樂園


[摘要] 目的 探討外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方法改進措施的優勢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5月選擇該院106名學生,參照組:開展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組:開展改進護理實際教學方法。結果 兩組學生在外科護理實踐教學考核結果方面實施比較,研究組學生的護理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思維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與主觀能動性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兩組學生在外科護理教學模式滿意率方面相比較,研究組患者98.11%高于參照組81.13%(P<0.05)。結論 外科護理實踐教學更能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改善其學習積極性,增強應變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為日后到臨床工作中奠定基礎。
[關鍵詞] 外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方法;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2(b)-0118-03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Measures
XIONG Lan, TANG Yao, WANG Le-yuan
Changsha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hu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Methods 106 students from March 2017 to May 2018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reference group: carried out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he research group: carried out the actual teaching method of improving nursing.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compared in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e assessment. The nursing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stery, thinking innovation a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in the surgical nursing teaching model was compared. The study group patients 98.11% were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81.13%(P<0.05). Conclusion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can better reflect the students' main status, thus improving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resilience 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measures
外科護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技巧與理論知識,讓學生在了解醫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對患者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并對患者實施評估,從而做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護理措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或者其他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醫療設備持續性完善,在教學觀點與模式上也有所變化,外科護理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溝通、思維能力。所以,持續性完善實踐教學方法有著重要意義[1]。因此,該文2017年3月—2018年5月就針對實踐教學方法開展持續性改進,從而讓學生獲得專科護理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身處理問題能力與思維能力,保證學習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106名學生,根據不同的實踐教學措施,將其分為兩組,各53名。參照組:男性1名,女性52名;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65±1.40)歲。研究組:男性0名,女性53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64±1.41)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開展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告知學生如何開展護理措施,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護士在旁進行總結,對相關疾病的護理發展情況告知學生。
研究組:開展改進護理實際教學方法,首先,提前讓學生對一節課堂內容有所了解,讓學生翻閱相關資料進行備課。對研究組學生進行授課時,還有其他帶教老師參與,每位老師的專業技術能力不同,護理技巧操作方案不同。對參與此次教學的授課老師、學生集體備課,實施預實驗,針對實驗中的相關流程進行討論、推敲與細化,使授課流程更加規范,授課內容更加精準。定期邀請外科老師進行集體備課,深入臨床科室,告知學生對傷口處理方式,外科授課老師進行演示,讓學生了解外科護理操作規范,與自身操作進行比對,從而進行完善與改進,讓教學與臨床一體化。
提高護生外科護理操作訓練,合理應用模擬病房與手術室等場地,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授課老師在旁進行觀察,并告知其操作不當之處,授課老師可進行示范,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并加強指導,做好驗收等環節。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性與學習緊張感,定期舉辦外科護理技能比賽,對表現突出、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借此機會鼓勵其他學生加強學習,優化自我,從而更好地開展外科護理服務。
授課老師合理設計見習教學內容,提高見習質量。同時,通過病例分析法與床邊討論方法提高學生臨床思維判斷能力,實施外科護理基本訓練時,告知學生病歷書寫、記錄護理內容、外科體檢、無菌操作以及基本診療操作的重要性,提高其認知度,從而更好地發揮自我能力。
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采用集中安排課時,對學生的外科護理操作進行強化,選擇這種方式,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更加熟練的掌握無菌技術、外科急救技術。學生可根據自我能力薄弱環節加強學習,這樣可縮短臨床實習時間,早日參與到臨床工作中。實施集訓后,進行考核,考核成績不合格者繼續學習,這樣可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授課老師作為指導者與引導者,應以身作則,從穿著、語言表達等方面體現外科護士的精神狀態,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思想,有條不紊的行事作風。
護理專業經常與患者接觸,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非常重要,一次舒適、有效的溝通即可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好感度與信任,從而更好地接受治療與護理服務。學生在學習期間思想單純,在語言溝通技巧,對待問題等明顯不足。授課老師為加強學生的護理溝通能力,可采用情景模式的方法,讓學生轉變為護士角色,授課老師講解交流相關注意事項,讓學生進行模擬訓練,從而可進一步提高交流溝通能力,還可增強學生愛傷觀念。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護理操作,可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從而將學生的個人能力充分發揮,增強綜合能力。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學生對外科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估,評價內容為:護理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思維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主觀能動性方面進行,分數越高表示表現越佳。同時,對學生發放教學滿意調查表,讓其對該次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分為滿意與不滿意。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學生外科護理實踐教學考核結果
兩組學生在外科護理實踐教學考核結果方面實施比較,研究組學生的護理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思維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與主觀能動性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學生對該次外科護理教學模式滿意率
兩組學生在外科護理教學模式滿意率方面相比較,研究組患者98.11%高于參照組81.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外科是醫院比較特殊的場所,對患者的治療多選擇手術方案,而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機體出現并發癥幾率非常高,這不僅影響手術效果,更會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降低對醫院的好感度。護理服務中護理人員非常重要,而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與學習期間個人能力有著緊密聯系[2]。因此,持續性改進外科護理服務教學,更能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利于日后工作順利開展。
外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方法改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都是教歸教、學歸學,教學處于分離狀態,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降低授課老師工作積極性。而改進外科護理教學可讓學生參與到臨床操作中,讓教、學充分結合[3]。比如外科縫合操作,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授課老師講解并進行示范,再讓學生練習,這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學生思路不集中,很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情況,而且教學效果也無法保證[4]。而改進外科護理服務教學授課老師在示范過程中進行講解,讓學生同步模仿,逐漸深入,若學生的動作、護理操作不當立刻進行糾正,指導學生的操作正確、規范為止,最后讓學生反復進行連貫訓練,授課老師在旁進行引導與指導,讓教和學處于同步狀態,進而達到教學效果。此外。改進外科護理服務教學可增強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護理操作技巧以及對外科護理服務的重視度。
通過該次研究證明了改進護理實際教學的優勢性,可增強學生定期學習意識,外科護理理論知識了解更加深入,操作技能與專業技能強,可更好地開展實踐。有相關研究稱: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可建立學習群,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溝通,授課老師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外科護理的理解。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持續性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從而可對病情變化進行分析,提高護士的工作責任感與觀察能力,優化工作效率與質量。開展改進護理實際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其地位,轉變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釋放內心緊張、害怕、害羞等狀態,根據護理程序對患者開展護理服務進行整理,從而提升對護理工作新的認知與了解。在模擬訓練時,可鍛煉自我語言表達能力,克服心理障礙,也可讓授課老師對護士的專業性有一定了解,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優化,提高師生交流質量。此外,在備課過程中,可讓學生翻閱相關資料,增強自我學習能力,同時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擴寬知識面。改進護理實際教學注重自由、互動與平等的原則,從而更利于學生接受[5]。
綜上所述,外科護理實踐教學更能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改善其學習積極性,增強應變能力與處理能力問題,為日后到臨床工作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牛曉明.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問題及優化教學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4):155-156.
[2] ?王諾.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問題及優化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155-156.
[3] ?劉冬蘭.外科護理學多元教學方法的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6(2):103-105.
[4] ?祁坤.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問題及多媒體優化教學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17(28):137.
[5] ?劉紅敏.外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方法改進措施[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19):2429-2430.
(收稿日期: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