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宏 逯登明
(1.樂都區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東 810799;2.樂都區馬營鄉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東 810799)
近年來,樂都區農牧業工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繼續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著力構建綠色產業新體系,努力實現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截至2018年底,全區建成設施農業基地10個、溫棚23650棟,建成特色養殖基地48個(藏香豬基地6個、綠殼蛋雞基地9個、牦牛基地10個、藏羊基地23個);現有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
雖然我區大力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雨露計劃”等工程,農民素質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他們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理解不深,很難掌握生態農業技術。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先進的技術作為依托,不斷進行技術開發、技術創新,然而區農技部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陳舊、科研設備匱乏等問題,技術推廣工作依然沿襲 “一張嘴,兩條腿”老方法。同時,基層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學歷偏低,致使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進展緩慢。
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缺乏品牌,農產品主要以鮮銷和粗加工為主,附加值不高。
一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渠系配套不完善,影響設施農業建設的進程。二是田間道路不暢,生產運輸成本高,勞動力使用量大,影響了群眾和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三是農產品保鮮、貯藏設施滯后。
一是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示范帶動,大力推動設施農牧業、標準種養業、精深加工業、現代物流業、生態休閑農業“五大產業”集聚發展,推動智慧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園區提質增效。二是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措施,逐步形成“微型薯生產工廠化、原種生產標準化、良種生產規模化”的生產格局。建成能耗低、零污染、優勢突出、帶動效果明顯的種薯種苗繁育,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結合園區實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著力在深溝核心區開發建設“現代高新農業技術展示園”“綠色產品生產開發園”“果品采摘園”“農業博覽園”“草木花卉園”等功能區,開展蔬菜瓜果采摘、農事體驗、休閑娛樂垂釣等豐富多彩的休閑旅游活動。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圍繞主導產業,進一步提高產業化經營程度,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二是加快“三品一標”產品認證步伐,不斷提高特色農牧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三是大力實施品牌營銷戰略。以高原無公害、生態有機為發展方向,以“名、優、土、特、精”為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規模生產,著力打造高原生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品牌建設。有效利用各類宣傳媒介,深挖河湟農業文化,加大農產品宣傳和推介力度,擴大品牌知名度。
一是著力加快“一園三區”建設,繼續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打造特色果蔬產業帶。北山和南山地區以特色生態農牧業為發展重點,著力發展六大主導產業,加快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充分發揮下營溝生態養殖示范區和中壩藏香豬養殖基地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藏香豬、綠殼蛋雞等特色畜牧業發展。二是以提升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為核心,扶持以樂都長辣椒、紫皮大蒜、馬鈴薯、小雜糧等為原材料的加工業,打造產品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加大牦牛、藏系羊、藏香豬等原生態品種養殖力度,帶動集屠宰—加工—冷鏈—銷售為一體的經營模式。三是積極拓展農業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質,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引勝溝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依托“黃河彩籃”樂都通力蔬菜生產示范園,在園區建設彩樂莊園休閑區、生態農園體驗區、河湟水鄉休閑區及湟水河濕地休閑景觀帶;依托宏恩科技富硒農產品種植、加工及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示范項目,建設鄉村旅游富硒生態園;打造高廟卯寨溝現代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洪水虎狼溝千畝櫻桃園、千頭肉牛養殖、露地蔬菜種植基地。四是加強農業投入品經銷監管,實行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測,推行建立農業投入品購銷臺賬制度和使用臺賬制度,完善可追溯管理制度。
通過多項措施,達到種養畜、糞污無害化處理,耕地施用有機肥,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耕地地力保護的目的,實現農民生產、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的目標。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階段,需要把生態循環農牧業放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只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業,才能推動全面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