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森
(哈爾濱市阿城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黑龍江哈爾濱 150300)
牛結核病屬于常見的牲畜疾病,由于其具有傳染性,且傳染范圍廣,傳染性大,并為慢性傳染,有潛伏期不易被發現的特點,對牛結核病的檢疫防御和風險控制產生嚴重的阻礙,我國牛結核病的控制系統還處于不完善階段,本文針對其具體解決策略提出合理性建議。
牛結核病屬于慢性病,潛伏期在10~60d以內,特殊情況下潛伏期可長達數月。牛結核病的主要類型有:(1)肺結核,病牛在患病期間會由干咳,慢慢變為濕咳,嚴重時在咳嗽中伴隨著氣喘,并由鼻腔流出淡黃色的黏液或膿性鼻液,病牛將會日漸消瘦、進食困難、呼吸不暢,體溫很少具有明顯變化;(2)淋巴核,淋巴核的病變會致使牛的淋巴結腫大壓迫食道,出現膨氣癥狀,造成病牛的吞咽與換氣困難;(3)乳房結核,乳房淋巴結腫大,病牛的乳腺區可發現腫塊,出現凹凸不平的結合,病牛的乳量會急速減少,乳汁更加稀薄,乳液中混有膿塊,嚴重時病牛將不在分泌牛乳;(3)腸道結核,該病癥常出現于犢牛階段,癥狀表現為下痢與便秘交替,嚴重的病牛會出現糞便帶血、膿液、味道腥臭難聞。
針對青海某畜牧養殖場的病牛解剖實例進行牛結核病的實例分析,黨養殖場共有奶牛21頭,最初發病的奶牛為3頭,而后在一周之內蔓延為13頭,最終經獸醫站的檢查得出,共有15頭牛被感染了牛結核病,最終得到穩定救治的奶牛僅為5頭。通過對其他10頭病牛的解剖,發現均在肺臟部分出現白色、黃色的結核硬塊,小的僅為米粒大,大的結核有豌豆大,結核呈現半透明狀態,較為堅硬,最初發病的3頭奶牛,在肺部非常密集的分布著結核塊,俗稱“珍珠病”,通過病理學的實驗探究發現,其結病灶內也存在著很多的結合分枝桿菌,肺部有空洞現象產生,分枝桿菌是牛結核發病的重要原因。
牛結核病為四季均可發病的慢性病種,在預防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全年嚴格預防。安全防范意識的優化,首先,需要對養殖人員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專業的養殖人員可對病癥的產生具有預警功能,目前來說,我國的畜牧業生產還是主要依靠經驗,缺少專業性的技術人員進行養殖指導,很多的病牛剛剛開始感染肺結核時,不能及時的察覺影響其病癥,并及時治療;其次,對于牛的生活環境需要加強消毒,潮濕低溫將會促使細菌的滋生,清潔能力不足不僅會促進牛結核的發病幾率,同時也會促進其他病菌的滋生,不利于牛的健康生長,因此,在養殖場的日常維護中需加強對生長環境的控制與優化;最后,對養殖場內所有牲畜的疫苗接種要及時,避免病菌的產生,剛剛出生的犢牛應當定期服用預防的藥劑,提升犢牛的抗病毒能力[1]。
國家畜牧業養殖的政策制定將會對牛結核的檢疫與控制起到促進作用,目前來說,我國還沒有牛結核病癥預防檢疫的針對性政策,不利于牛結核病癥的及時預防。國家的畜牧業現代化發展必須要不斷提升衛生治理標準,加強疾病預防的宣傳力度,培養專業性的畜牧業養殖人員,深入到養殖場中,進行疾病預防的宣傳工作,對一線養殖人員進行牛結核病的科學講解,提升對養殖人員的專業預防技能教授。提升衛生治理標準,不僅是需要加強日常養殖防范,更要加強對已經產生牛結核病癥的養殖場進行病牛隔離與消毒工作的強化,建立專業病牛處理機制,避免病牛投入到市場的銷售之中,制定專業化的衛生監測措施,加強對監測工作的現代化技術升級,并對發生牛結核病癥的養殖場進行專業化的后續消毒與補救工作?,F代化畜牧業生產需要加強對養殖場的衛生環境進行智能監控,加入智能監控設備,對養殖環境實現實時監控,養殖人員可以根據監測數據進行衛生工作的調整,從根本上減少牛結核病的發病幾率。
牛結核病不僅對牛類養殖產生嚴重危害,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威脅,必須對其安全防范提供更加穩定的技術支持,牛結核病的檢疫與控制中,新技術的創新應落在病原的查殺,病體的危險系數分級,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加強遠程檢疫控制的現代化操作,提升畜牧業的專業人員對養殖場的衛生標準進行直接的了解,提升養殖場的現代化養殖操作水平。對于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應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國際畜牧養殖發展過程中,很多的國家都遭受過牛結核病的侵害,借鑒其先進的處理辦法,例如:在歐洲養殖區域,進行牲畜的分類養殖,進行健康標記,實現標準化養殖;在澳洲對牛結核病的發病病原進行細致分類,實現針對性的處理,通過病原的分析與掌控,從根本上進行預防工作[2]。我國的牛結核病防治與控制需要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尋找不足,在實踐中尋求創新。
綜上所述,在檢疫與控制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先明確病原體,并對發病的原因、癥狀、情況以及病歷進行完整檢測分析,具有針對性的進行蔓延控制,減小影響范圍。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養殖人員的培訓與消毒意識宣傳,從根本上減少牛結核病的產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