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德吉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謝通門 858900)
若能對高原牦牛炭疽病的綜合防控措施進行深入探討,落實好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降低這類疫病發生的概率,保持高原牦牛良好的養殖效果,增肌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因此,在開展高原牦牛養殖活動的過程中,應給予其炭疽病綜合防控更多的關注,積極探索相關的防控措施并進行高效利用,確保高原牦牛養殖中的健康狀況良好性,豐富其養殖方面的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可降低高原牦牛的養殖風險,增強炭疽病的綜合防控效果。
基于高原牦牛炭疽病的綜合防控,需要對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有所了解,從而為炭疽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參考信息。在此期間,相關的病因具體包括:(1)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部分人員在炭疽病防控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加上相應的宣傳工作開展不及時、牧民的文化知識掌握少等,導致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炭疽病出現的概率加大,制約著其養殖水平的提升,會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2)由于高原牦牛長期在野外放牧、野性十足,無形之中加大了其管理難度,加上相應的接種防疫工作質量有待提高,可能會給炭疽病的出現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對高原牦牛的健康狀況、經濟效益等產生了潛在威脅;(3)受到專業性的高原牦牛免疫工作人員數量不足的影響,導致其養殖過程中的免疫效果不顯著,會降低高原牦牛的抗病能力,使得其養殖中發生了炭疽病。實踐中通過對這些病因的深入分析,針對性地開展高原牦牛炭疽病的綜合防控工作,可增強其防控效果,保持高原牦牛飼養過程中良好的效益狀況[1]。
在實施高原牦牛炭疽病綜合防控工作計劃的過程中,應關注其流行病學,為炭疽病防控方面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提升高原牦牛的健康水平,減少其養殖問題發生。基于高原牦牛炭疽病流行病學的探討,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炭疽桿菌的致病力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極強,自然條件下能夠形成芽孢,對各種消毒藥劑有著極強的抵抗力。一般情況下,食草獸最易感,會對高原牦牛健康方面產生較大的威脅,給其養殖水平提升中帶來了制約作用。同時,高原牦牛養殖中若養殖人員對炭疽病的危害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其病菌的感染性了解少,則會降低高原牦牛疫病方面的防控水平,且炭疽桿菌會對其養殖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2)高原牦牛炭疽病發生過程中的病菌感染途徑為接觸感染,傳染源的皮毛、內臟、血液、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若對炭疽病處理不當,相應的防控工作開展缺乏針對性,則會對牦牛健康、周圍的環境、水源等造成較大的影響,間接地擴大了該疫病的傳播范圍。同時,受到炭疽桿菌的感染影響,會引發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的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感染問題,間接地加大了高原牦牛的養殖風險,給其養殖水平提升中帶來了制約作用[2];(3)炭疽桿菌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被污染的骨粉、皮毛等進行傳播感染。在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若與之相關的防疫工作未能及時開展,且養殖戶對炭疽病的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缺乏充分考慮,都會受到該疫病的較大影響,增強其傳播感染效果,致使牦牛的養殖效率、經濟效益等缺乏保障。
在對高原牦牛炭疽病綜合防控方面進行探討時,為了使其防控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則需要對該疫病的臨床癥狀有所了解。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最急性的高原牦牛炭疽臨床癥狀為:行走過程中會突然倒地,且呼吸較為困難,黏膜呈現紫色,肌肉發抖,口鼻流出混血的泡沫,部分病牛會較短的時間內死亡。同時,死亡后的高原病牛在天然孔中流出的血為黑紅色,且會出現瘤胃脹氣現象;(2)發病過程較為緩慢的高原牦牛,體溫上升快,日均進食量減少,行動遲緩。初期病牛便秘,后期轉為下痢,并且糞便中常帶有黏液和血液。病牛全身戰栗,脈搏快,且在胸腹部。頸部等身體部位,伴隨著水腫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患病的高原牦牛的可視粘膜處會有出血點,且呼吸不暢[3]。
在進行高原牦牛炭疽病診斷工作的過程中,可從這些方面入手:(1)獲取死亡后病牛的淋巴結、血液等,完成后實驗室內的涂片制備工作,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了解制備好的涂片上是否存在著炭疽桿菌,為后續的綜合防控措施選用提供參考信息;(2)對病牛的敏感部位進行全面檢查,尤其是肛門、口壁等處,若存在著黑色血液,且凝固狀況不佳,可視為高原牦牛患上了炭疽病;(3)根據病牛的發病情況,對其淋巴結、黏膜處等進行仔細檢查。同時,若病死后的高原牦牛脾臟較大,且其血液凝固效果不顯著,也可為炭疽病的確診提供參考依據。
結合高原牦牛炭疽病的臨床癥狀、診斷分析結果等,有效開展與之相關的綜合防治工作,并運用相應的防控措施加以處理,則能為牛群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在此期間,可采取的綜合防控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積極開展有關高原牦牛炭疽病的宣傳工作,促使牧民們在日常的生產實踐中能夠將該疫病的防控工作落實到位,提升對炭疽病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殖作業,逐漸提高牦牛群的疫病防控工作效率及質量,豐富牧民們在高原牦牛炭疽病方面的防治經;(2)落實好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的疫苗接種工作,根據其體型大小,注射適量的無毒炭疽芽孢苗、Ⅱ號炭疽芽孢苗,并控制其注射過程,實現對炭疽病的有效防治,降低其在高原牦牛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概率,減少相應的養殖成本費用。同時,應積極開展專業培訓活動,強化高原牦牛養殖中牧民們的疫病防控意識,實現對炭疽病的有效預防及控制;(3)重視病牛與健康牛的隔離處理,并對牛舍進行全面消毒,加強高原牦牛飼養管理,拓寬其在炭疽病綜合防治方面的工作思路。同時,需要通過對適量燒堿水或者石灰的使用,高效地完成牛舍的消毒工作,并對病死牛進行燒毀或深埋處理,避免炭疽桿菌影響下產生新的污染問題。除此之外,當地獸醫應做好指導工作,不斷完善高原牦牛疫病防控工作機制,且在豐富的實踐經驗、專業理論知識等要素的支持下,將高原牦牛炭疽病綜合防治工作落實到位,確保其防治狀況良好性。實踐中也需要劃定好高原牦牛相關的疫點、疫區等,并對相應的肉食品輸出過程進行嚴格控制,從而達到炭疽病科學防治的目的[4]。
綜上所述,在這些不同防控措施的配合作用下,可實現對高原牦牛炭疽病的科學應對,提高其預防與控制工作效率,滿足高原牦牛養殖作業高效開展要求。因此,未來在提升高原牦牛養殖水平、擴大其養殖規模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炭疽病的影響,運用切實有效的綜合防控措施予以應對,避免影響高原牦牛的養殖效益。與此同時,需要控制好高原牦牛的養殖過程,提升對炭疽病危害性的認知水平,促使相應的綜合防控工作能夠落實到位,給予高原牦牛健康水平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