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外
(河南省西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西峽 474500)
所謂早期斷奶仔豬,就是將仔豬的斷奶時間進行提前,由原本的8周斷奶變為3~5周齡斷奶。提前斷奶不僅可以改善母豬生產力、減少圈舍占有時間,還能降低仔豬傳染疾病的可能,進而提升仔豬的抵抗能力、酮體皮質,使豬肉肉質得到改善。然而,由于斷奶時間提前,仔豬可能會出現應激反應,且飼料、營養的轉變會影響仔豬正常飲食,進而導致消化機能紊亂,最終引發腹瀉問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會造成仔豬死亡,影響養豬場的經濟效益。
斷奶后的仔豬要放入新的豬圈進行飼養,大部分自主無法直接適應新的生長環境,受到溫度、混群等因素的影響,仔豬的身體可能會發生應激反應。尤其是食物的轉變,對仔豬的影響最大。斷奶后的仔豬以植物性飼料為主要食物,不論是食物的營養成本,還是喂養呢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仔豬的腸道功能無法立即適應,進而發生營養應激。不僅如此,其倡導組織正在成長,缺少植物蛋白消化能力,只食用蛋白飼料可能會發生超敏反應,損傷仔豬腸道,降低吸收功能,造成營養吸收情況較差,最后只能排除體外。
仔豬在哺乳階段胃酸環境主要依靠乳糖發酵出的乳酸形成,二斷奶后則切斷了乳酸來源。仔豬正處于腸胃組織發育期,由于底腺還處于成長階段,壁細胞無法分泌出足夠的鹽酸,造成胃酸pH值過高,難以消化植物性飼料中的蛋白質水解和。此外,這種情況還會影響消化酶活性,使飼料中含有的養分難以全部消化,且在胃酸不足的情況下,胃排空速度會加快,飼料在沒有完全消化的狀態下流入腸道,再受到腸道內各種內容物的腐敗分解,對腸道壁產生巨大的刺激,進而引發仔豬腹瀉問題。
仔豬正處于身體機能發育和成長的階段,其主動免疫能力不足,往往依靠初乳進行被動免疫。母源抗體通常會維持1周的高峰期,3周后抗體作用就會下降,6周齡后仔豬才能形成合成抗體,而2~6周齡階段正處于免疫狀態的過渡時期,免疫抑制作用會造成抗體下降,進而誘發腹瀉問題。早期斷奶仔豬的免疫細胞和器官仍處于成長階段,免疫力降低會使病原菌有機可乘,最終引發腹瀉問題。
在哺乳的過程中,仔豬的消化道會形成微生物區系,便于消化營養物質,降低毒素產量,提升胃粘膜保護作用,避免病原菌大量繁殖引發的腹瀉問題[1]。在斷奶后,無法獲取乳酸,在乳酸減少且胃酸不足的情況下,無機鹽陽離子與酸結合也會造成酸量減少,增加胃部pH值,造成病原菌繁殖加速,微生物區系隨之遭到破壞,影響胃腸功能,最終導致腹瀉。
為了減少仔豬腹瀉問題,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減少斷奶應激問題。要在斷奶前進行開食訓練,提升仔豬對飼料的適應性,減少營養應激問題[2]。在7~10日齡階段即可進行顆粒料的飼喂,要選擇質量和味道較高的飼料,確保仔豬胃腸功能健康快速的發育。也可以采用逐步斷奶的方式,循序漸進的轉變飼料。在斷奶前一周,減少哺乳期數,并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延長母豬和仔豬的隔離時間,減少心理應激問題。斷奶初期,可以移動母豬,讓仔豬獨自在產房內喂養,喂養3~4d之后再將仔豬放入保育圈,減少環境應激情況。轉移后的仔豬要經常喂食,確保水分充足,并控制圈舍溫度和清潔型,為仔豬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其次,為了減少蛋白抗原的影響,可以降低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避免單一蛋白過高,盡量選用蛋白高氨基酸飼料投喂。也可以采取膨化工藝來減少飼料中的抗原物質,避免腹瀉問題的發生;最后,在飼料內添加適當的營養物質。為了確保胃酸和消化酶充足,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酸制劑和酶制劑。如檸檬酸、旱酸鈣等有機酸。加入復合酶制劑可以彌補內源性酶缺失的問題,增加胃部排空實踐,確保蛋白質水解完成,進而減少腹瀉問題。為了控制胃內pH值,也可以適當添加乳清粉,以此提升消化酶活性,避免病原菌的大量繁殖。還要添加適當的益生素、礦物質和維生素,益生素可以保障仔豬腸道內部菌群數量正常,確保有益菌的繁殖,進而減少有害菌的生長,也能保障腸道內部擁有足夠的有機酸。而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鋅、鐵、維生素C等都可以提升仔豬的身體素質,增加仔豬抵抗能力,進而減少腹瀉問題。
可以采用廣譜抗菌藥、磺胺類藥物進行防治。也可以采用中藥防治的措施,研究表明,蒼術、白術、黨參、秦皮等中藥材熬制成湯混入飼料中可以降低仔豬腹瀉發病率[3]。針對已經發生腹瀉問題的仔豬,可以采用口服補液鹽水,并在腹腔位置注射青霉素鹽水。增加補液的同時,也要增加多為和電解質。如果腹瀉由大腸桿菌引起,可以采用痢特靈等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造成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有很多,飼養人員要根據各種腹瀉原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不僅要合理選用防治藥物,還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從而確保仔豬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