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波 喬飛飛 黃獻麗
(1.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4400;2.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4400;3.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4400)
豬的高致病性藍耳病從2006年開始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余年時間,本病從開始出現到現在,給中國的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很多養殖場只要在不注意的情況下,依然容易會發生本病,給養殖場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病豬以高熱,厭食或不食,眼結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癥狀,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搖擺等神經癥狀,以及高死亡率為主要臨床特征。經對豬“高熱病”病因進行調查,病原的實驗室分離鑒定,最終證實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變異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隨后將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變異株引起的豬“高熱病”命名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通過血清中和試驗和基因序列分析,確定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為美洲型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其非結構蛋白存在2處不連續的缺失,其缺失位點為第481位和532~560位氨基酸,3’UTR非編碼區第17位堿基缺失,其它基因未見缺失,將分離鑒定后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NVDC-JXA1株回歸動物,在實驗室條件下,可導致1~2月齡仔豬100%發病,50~100%死亡,豬的死亡率與日齡密切相關。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豬藍耳病病毒不感染人。豬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唯一宿主,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傳播迅速,主要經呼吸道感染,當健康豬與病豬接觸,如同圈飼養、頻繁調運、高密度集中等,更容易導致本病發生和流行。散養豬群,豬場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良,高溫高濕,飼養密度過大,會加大豬群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與經典豬藍耳病比較,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主要特征是:
各年齡段均出現急性死亡;仔豬出現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發病率可達100%,死亡達50%。母豬流產率可達30%。病豬主要表現發燒,41℃以上持續高熱;厭食或不食;耳部、口鼻部、后軀及股內側皮膚發紅、淤血或出血斑;眼結膜潮紅;咳嗽、呼吸困難;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搖擺、抽搐。
病死豬肺出血、淤血,心葉、尖葉出現灶性暗紅色實變;扁桃體出血、化膿;腦出血、淤血、軟化灶及膠凍樣物質滲出;心衰、心肌出血、壞死;脾臟、淋巴結有新鮮或陳舊性出血、梗死;腎凹凸不平,表面和切面可見出血點、斑等;肝臟可見黃白色壞死灶或出血灶;腸道出血。
由于本病毒引起免疫抑制,臨床上容易出現其它病原體的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或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傳染性強,流行期長,在一個地區內遷延數月無明顯好轉,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明顯療效。進行疫苗免疫接種和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是預防和控制最主要的手段。
(1)疫苗免疫對于非疫區、受威脅地區用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工作的關鍵,也是最佳選擇。對存在病毒侵襲可能的豬場,應立即采取全群疫苗免疫的策略。免疫時,使用有國家正式批號的高致病性藍耳病弱毒苗或滅活苗預防接種。3周齡注射2ml,四周后加強一次,母豬配種前一個月注射4ml,公豬每半年注射4ml。
(2)綜合防治措施
①種源控制。應盡量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或發生疫情的飼養場引進種豬,種豬和精液在引進之前必須進行豬藍耳病的檢測。實行“全進全出”飼養模式,各階段豬轉出后徹底消毒所在欄舍,空置2周以上,再進新豬。補欄要從健康地區引進,引進的種豬和補欄豬應當進行隔離觀察,在隔離觀察期間可用滅活疫苗進行基礎免疫。
②搞好環境消毒,加強飼養管理。豬藍耳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可通過糞、尿及腺體分泌物散播病毒,因此,每周至少帶豬消毒1~2次,場區至少每月消毒1次。當周邊有疫病流行時,帶豬消毒每周應增至4~6次,場區一般每2周消毒1次。高溫高濕季節,做好通風、降溫。不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做到飲水潔凈、無污染。豬的糞、尿應及時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③加強生物安全措施。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要實行封閉管理,盡量減少人員的流動,禁止閑雜人員進入。做好出入飼養場的人員及車輛的消毒。
④做好防疫管理與疫病監測。搞好免疫工作,防止豬圓環病毒Ⅱ型、豬瘟、豬細小病毒、豬偽狂犬病、豬氣喘病、豬鏈球菌病等與豬藍耳病的混合感染。定期對斷奶仔豬和肥育豬進行血清學檢測,檢測病毒抗體。
⑤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應迅速報告,嚴格按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處置。嚴格對病死豬采取“四不準一處理”處置措施,即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對死豬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養豬也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為廣大百姓提供足夠優質的肉類來源,而且也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以豬藍耳病為代表的疾病的預防,在未來很長時間內要成為廣大獸醫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務,只有把疾病防控好,才能盡可能的為百姓降低經濟損失,提高養殖效益,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