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熙 李培勝 王燕 丁文娟
(涼山州蠶種場,四川 德昌 615512)
涼山州蠶種場是一個三級繁育四級制種的蠶種生產單位,生產的原種除供本場的原蠶生產區使用外還要銷售一部份。因此原種的品質質量不僅影響本場的一代雜交種生產,而且影響我場的市場信譽度。要保證原種的品質質量,首當其中的就是控制微粒子病。上世紀90年代初,我場就因微粒子病侵害造成原種毒率嚴重超標,以至一代雜交種生產無法正常運行。1993年開始在選原種繁育中采取桑葉全程消毒的防微控微措施,當年便取得了很好的防微效果,該項技術措施一直沿用現在。在選原種繁育過程中,采取桑葉全程消毒是從源頭上控制微粒子病的最有效途徑。現將我場選原種繁育中桑葉全程消毒的具體做法做一個簡要介紹。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消毒藥物中種類很多,我場選原種繁育用桑一直采用漂白粉浸消。
在收蟻前將適量的漂白粉用少量水調成糊狀,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母液池中,再加滿水,并用薄膜把池子蓋好封嚴,待澄清后檢測母液濃度。
配制0.282N硫代硫酸鈉標準液方法:取硫代硫酸鈉69.99g,倒入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1000mL(注意是加水至1000mL,不是加水1000mL),待硫代硫酸鈉全部溶解,搖勻即可。
檢查前應準備如下用具∶50mL的酸式滴定管和堿式滴定管各一支,1000mL的容量瓶一個,玻棒一根,藥匙一個,2mL的滴管一支,200mL,燒杯一個,市售的碘化鉀和冰醋酸各一瓶。
用50mL的干凈堿式滴定管取25mL已澄清的母液滴于200mL的干凈燒杯中,然后依次加入2~3g碘化鉀和1~2mL的冰醋酸,再用50mL的酸式滴定管0.282N的硫代硫酸鈉滴定,試液逐漸由藍色變為淡黃色,直至無色,關好滴定管,記錄用去的硫代硫酸鈉溶液毫升數,用該數除以取樣毫升,數(25mL)則是母液有效氯含量。
按照(母液濃度-目的液濃度)÷目的濃度=加水倍數的方法兌好目的液后,用測定母液的辦法檢測目的液濃度,根據實際情況略作調整。
首先把目的液兌好在一個大的方型池里,然后把桑葉裝到桑葉筐里放到池子里浸(一般每框裝20kg左右,每輪根據池子大小放8~10框)。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既省力又省時。但筐浸時,不方便翻動桑葉,葉面之間互相粘連,達不到徹底消毒的目的,有損防微效果。
把桑葉抖散放入已兌好的目的液槽中,邊抖桑葉邊輕輕把桑葉壓入目的液中,浸葉量要適中,過多浸不徹底,過少浪費藥液,液面要高出所浸桑葉8~10cm。浸葉過程中要輕壓葉面2~3次,以免飄在上面的桑葉沒浸到位。浸消目的時間到達后,把桑葉撈起來放到脫水框里脫水4min,脫水機轉速設定為350轉/min。 轉速過高,容易損壞桑葉,轉速過低又脫不干水。
小蠶期:消毒液的濃度要求為0.3~0.33%,3~4min;大蠶期:消毒液的濃度要求0.33~0.35%,4~5min,桑葉帶水時可適當提高0.1~0.2%的濃度。脫水后抖散,散熱,散氯30min后備用。
浸消桑葉不耐存儲,因此每次嚴格按用葉量浸消,已浸葉存放時間最多不能超過8h(溫度20℃時),溫度越高保持時間越短。
為了防止已浸葉被再次污染,要求已浸葉和未浸葉要完全分開陳放,并分別由專人保管,專人運送,運送用具也要嚴格分開。
3.1 浸葉前要將桑葉降溫散熱,攤涼后再浸,熱桑葉接觸消毒液要發生焦糊,降低桑葉質量。
3.2 每次消毒時一定要把桑葉抖散才放入消毒池,藥液和浸葉比例一般按4:1,藥液完全淹沒桑葉為宜,每次浸葉后,藥液量會減少,因此要根據情況增補藥液量。
3.3 為了節約成本,兌好的目的液可以重復使用,一般可浸三次,由于桑葉都不同程度的帶有水分,會影響目的液濃度的變化,為了保證浸葉濃度,因此每浸一次就要測一次濃度,如若濃度不夠就要加母液直達到目的濃度。
3.4 兌目的液的水要涼水,否則會因為水溫高而損傷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