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陽
摘要: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質量不僅是指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性能,還包括產品或服務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它是一個含有豐富內涵、具有多維因素的綜合性概念,那就是說,對統計信息的質量的認識要求從統計信息提供者、生產者和使用者等多個角度來衡量統計信息質量,準確性已不再是衡量統計信息的唯一標準。因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即使是準確性相當高的統計數據,如果時效性差,或者不為使用者所關心,仍達不到質量的標準。所以,統計信息質量應是指統計信息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
關鍵詞:統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管理體制; 多維因素
一、正確認識理解統計信息的質量
對統計信息質量的理解和評價,需要通過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復雜的統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來。統計信息質量是國家統計機構的“生命”。信息質量的好壞,不僅影響以此為依據的決策正確性與科學性,而且還直接威脅著國家統計機構的形象和聲譽。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方面對統計信息質量給予更多的關注,提出更高的要求,井賦予了其新的內顴;另一方面也為改進和提高統計信息的質量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條件和手段。在人們一般的觀念中,準確性是統計信息質量的同義詞,統計誤差越小越準確,統計信息的質量越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適用性。適用性是指收集的統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②難確性。準確性是指統計估算值與目標特征值之間的差異程度。統計誤差越小,準確性就越高。③及時性。及時性是指調查基準時期與統計信息發布時間之間的間隔時間。要做到統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要求政府統計機構-是應做到統計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要不斷創新,及時將計算機輔助調查系統、計算機加工處理系統等先進現代化的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和數據傳輸工作中去,縮短統計調查基準時期與數據結果發布時間之間的間隔時間,以提高統計信息的時效性:二是應預先公布各項統計數據發布日期,并按時間表發布數據信息,建立和規范統計數據發布制度,以便于用戶及時掌握統計信息。④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同一項目的統計數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可比程度。⑤可銜接性。指不同統計項目之間在不同空間、不同部門之間以及與國際組織之間統計數據的銜接程度。⑥客觀性。指統計部門應遵守統計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公布過程中嚴格遵守客觀性原則。具體要求是:一是在客規、公正的基砒上捜集統汁數據。二是從統汁的角度迭捧合遁的統汁方法。三是統竍エ作的全辻程虛該作到公幵透明,辻用戸了解統汁數據的編制和銃汁エ作辻程的合法性.、政策性。⑦可取得性。是指用戸從統汁部冂以最全面的內容、最先迸最快捷的統汁信息服芬方式取得統汁信息的容易程度。
二、影響統計信息質量的因素
(一) 無意識因素。這種因素又稱為被動因素。這主要是統計人員的認識能力,工作能力、專業能力、專業水平、工作方式、技術手段和管理體制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造成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統計人員認識能力的差異,對同一事物發展的看法不同造成的。二是統計人員對統計信息質量標準認識、理解不同造成統計信息質量降低。三是由于統計人員工作中的疏忽而造成統計信息失真,如統計人員錄入、抄寫統計數據的失誤等。四是統計人員呢在調查研究時,由于被調查者合作程度低而引起統計信息質量降低,如問卷調查時,被調查者不如實填寫真實情況,也會導致統計信息質量降低。五是由于統計設計思想和統計方法不得當而影響統計信息降低的系統內因素。系統內因素有技術性因素和體制性因素。當統計標準不一致、口徑不一致,質量就難以保證,要克服體制上的因素很難。六是由于基層統計工作薄弱而影響統計信息質量。基層統計是生產最終數據的原材料",“原材料”如果是“廢料”,最終數據即“統計產品”的質量是無法得到保障的。七是統計方法制度與統計外部環境不協調而影響統計信息質量。如;國家的政治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法律制度、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模式等,這些因素對統計數據的質量起著重大的約束作用。除此之外,還有目前我國官員的任用制度、政績評價方法是干擾統計信息質量的顯形因素,大量的地下經濟、隱性虧損、隱性收人也是影響統計信息質量的隱性因素。
(二) 有意識因素。人為地造成統計信息失真。對如何組織調查研究、如何制定科學的調查方法不愿意深人研究,而對統計信息數據的使用甚至變通煞費苦心,在少數人眼里,統計信息數據競成了謀求地位和利益的籌碼,故意篡改、偽造。集中的表現為弄權擾數、以數謀私,從而影響了統計信息的質量。
三、低劣的統計信息的危害
統計信息質量低,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首先,統計信息的失真,將給政府的行政決策和社會政策提供了錯誤的依據,從而出現誤導.使以此為依據的決策失誤,甚至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其次,統計信息的“虛報浮夸,弄虛作假"行為也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踐踏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腐敗的表現。
四、提高統計信息質的途徑
(一) 提高統計人員的素質。統計人員是統計信息的生產者,統計人員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統計信息的質量。提高統計人員的素質是提高統計信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統計事業大發展的根本保證。提高統計人員的素質,首先是提高其政治素質,其次是提高其業務素質。因此統計部門加強統計人員隊伍建設,用好人才、廣招人才,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大力開展統計人員學歷教育,在職培訓,要加強國外智力引進,開展全民統計知識普及教育,提高統計人員的素質,造就支政治強、業務精、求真務實、恪手職業道德的統計隊伍。
(二) 加強基層統計建設,提高統計源頭質量。基層統計是整個統計工作的基礎和源頭,基層統計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政府統計和部門統計信息的質量。要充分發揮基層統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基層統計基礎相對比較弱,基層統計困難較大。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課題需要統計部門和統計工作者去認真解決,這就要求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把重點放在強化基層規范化工作中,抓基層,打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治理統計信息的污染,提高統計信息的質量。
(三) 培養高素質的統計核查專業隊伍,建立-套科學的統計信息質量管理體系。盡快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從事洽假求實的統計專門核查機構和人才,對各部門和各地區統計信息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專項評估、審計核實,完善各類重要的統計指標的評估制度和辦法,建立一整套開放、透明的統計信息質量管理體系,并將統計核查制度化、系統化、層次化,切實保證統計信息的質量。
(四) 開展堅持實事求的教育和法制教育,依法統計。就統計工作而言,要發揮好統計的作用,必須抓住統計信息數據質量這個中心。真實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搞準統計數據是統計部門的天職。要提高統計信息的質量,必須在全社會大力開展堅持實事求是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強黨風建設,堅決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的不正之風,加強數據質量的監控,依法治統計、依法辦統計,依法興統計,充分發揮法制對統計工作的規范、引導、保障和推動作用。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樹立法的權威,用法律保證正常的統計秩序。統計執法要切實肩負起治假求實的重任,將執法檢查寓于統計核查過程中,積極配合統計核查工作的開展,使統計執法由事后查處變為事前警戒和事中杜絕,必須輔之以典型要案的公開處理,以增強《統計法》的威懾力,確保統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景祥. 《堅決依法統計 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學習時報.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