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圖書館是歷經復合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之后出現的一項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從發展歷程來看,智慧圖書館是對復合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繼承發展。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一般體現為以物聯網環境和云計算技術為依托,智慧化設備作為智慧圖書館的手段,以打造書與人相連結的智能化服務品牌為目標的的知識服務模式,最終為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該模式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主要以基本概念研究為基礎,在分析其主要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服務平臺的構建,這樣就能從根本上實現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知識服務模式;智慧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
1.當代圖書館服務的最新需求
圖書館服務是現代社會的一項重要服務形態,這種形態的服務與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推動社會風氣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圖書館服務模式也必須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由此可見,現如今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必須滿足社會大眾精神需求和社會風氣發展的需要。
當代社會大眾對圖書館服務的要求一方面體現為資源獲取的便利化、低成本化以及大眾化,另一方面社會大眾要求獲得更專業、學術性更強的資源。因為隨著社會大眾思想的不斷進步,社會大眾更多把圖書服務作為一種權利的享受,并且這種意識越來越強。這樣一來,社會大眾對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要求愈發嚴格,圖書館服務要想滿足社會大眾的要求,就必須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服務層次的升級。
2.當代圖書館服務發展的趨勢和相關技術支持
當代圖書館服務的發展呈現出了立足于傳統、服務于當代的趨勢,即提供紙質圖書、報刊閱讀瀏覽服務是不變的基礎。在傳統基礎上,圖書館提供的服務還需要升級到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形式提供專業性期刊閱讀服務的提供,還包括了以數據庫形式實現各種信息資源的獲取。當代圖書館服務呈現出來的發展趨勢為專業性、數字化以及網絡化。
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必須依靠一定的技術支持。因為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圖書館服務僅僅依靠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和工作量的投入是無法完成的[1],必須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夠將這種趨勢完全變為現實。這些科學技術具體包括云計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主要用于文獻資源大量運行數據的處理,物聯網技術主要用于實現人與人員的有效銜接和資源的分享與傳遞。
3.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3.1智慧服務的概念
遵循學有所本的原則,首先回歸到智慧的基本定義。學界通常認為智慧是指一個人能夠能夠對某一事物做出迅速、靈活、正確地判斷,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與根本[2]。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往往依靠智慧從而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在現實中凸顯現智慧的內在價值。
圖書館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知識的匯集中心,承擔著傳播知識和有效塑造社會重文風氣的責任。在新時期,圖書館的社會責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圖書館應該協助讀者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實現新知識的創造,并且能夠立足于客觀現實從而真正地解決新問題。傳統意義上的提供信息服務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的形勢,圖書館必須實現創新工作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智慧知識服務是最好的出路。
智慧服務不同于傳統服務,它重點體現在知識服務方面,其具體構建過程是通過創造性智慧整合收集知識,實現了知識服務的高端化與智慧化。它包含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社會的進步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2智慧服務的特征
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更多體現為精神層面,讀書能夠洗滌人的靈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在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讓人有著巨大的收獲,這樣也能夠使人們通過精神力量極大推動社會的發展。這種推動作用往往表現為一方面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創造了一定的物質財富。
從現實情況來看,智慧服務是圖書館實現其核心定位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與圖書館提供的一系列傳統服務相比,圖書館智慧服務主要讀者的智慧生成過程當作中心,該服務的主要目標一般集中在能否培養讀者駕馭知識的能力上,讀者只有駕馭知識的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實現智慧的創造。
我們知道,智慧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模式是以常規圖書館服務為基礎的,換言之,智慧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升華,這也決定了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特征也會在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傳統特征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深化和升華[3]。圖書館智慧服務的主要特征包含三個方面,即公共性、智慧性和豐富性。
公共性主要表現為圖書館智慧服務面向廣大用戶、社會群體和全人類的,從本質上來看圖書館智慧服務就是一種普惠范圍的服務。圖書館智慧服務突破了原來地域、社會階層和經濟基礎的種種現實因素的限制,從而實現了資源共享大眾化和平民化。并且在圖書館智慧服務下社會公眾都能夠實現知識上收獲,這樣社會公共的價值感就會得到普遍的升高。
智慧性是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核心特征,智慧性通常表現為圖書館在知識服務方面主要表現為文獻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服務這三種智慧服務方式。在過程中,圖書館智慧服務實現了多元化服務模式,這種多元化可以使讀者享受到高端化、創新型服務。
資源支持的豐富性主要表現為圖書館必須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將紙質資源、數字資源、網絡資源囊括到自己的資源庫中,從而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資源支持。這樣能夠更加有利于讀者進行知識智慧的吸收和創造。
3.3智慧服務平臺的構建
(1)構建立體性性服務。圖書館智慧信息服務體系的打造應該呈現出立體化模式,具體表現為技術、資源和服務應該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在立體化體系打造中,應該依靠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打造優質全面的設備和基礎設施;充分吸收各種資源,依靠各種各樣的資源拓展內容基礎;在上述兩方面的基礎上,構造最終的理想服務狀態。
技術支持表現為在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構建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兩大先進技術,對傳統的圖書館數字化服務進行有效的升級
(2)有效推進資源的匯集。資源匯集與資源利用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資源利用只是一種結果性的狀態。而資源匯集則是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模式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和初步實施步驟。
資源的匯集與以往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整合也不太一樣,資源匯集的實施主要表現為依托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有效構造文獻感知服務系統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統。通過上述兩大系統的構建,從而實現各個文獻信息機構、各類文獻之間的系統應用集成、跨部門信息共享以及跨媒體深度融合。
(3)打造以人為本的服務。資源匯集的完成自然是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構建的基礎,在完成這種基礎之上更應該有效實現資源與人的時時相聯,這樣才能構造出以人為本的服務。
資源與人的相連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在資源與人的連接中包括了資源與館員的鏈接、資源與用戶的鏈接。尤其資源與用戶二者的緊密聯系,能夠提升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質量,應該這一步能夠真正讓用戶、讓讀者感覺到實惠的環節,這一環節能夠從根本上踐行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
參考文獻
[1]曾子明,金鵬.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推薦服務體系及模式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5,34(12):16-22.
[2]盧志國,蔣燕萍,倪代川.論智慧圖書館服務與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J].圖書館,2015(10):46-49.
[3]梁光德.智慧服務——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服務新理念[J].圖書館學研究,2011(11):88-92.
作者簡介:李璐(1984.10)女,漢族,山東海陽人,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圖書館,館員,從事資源建設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