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倩 張宇鑄
摘要:隨著農村發展的全面深入,目前我國的農村生活污水污染越來越嚴重,據調查,我國農村地區每年產生的生活污水高達80億噸,大部分污水直接進入生態環境,而且絕大多數村莊沒有一個良好的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已經成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這與國家新農村政策中提出的和諧,文明,宜居的新農村理念背道而馳,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水污染防治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與資源化設施建設,不但關乎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避免農村水體土壤和農產品污染,確保農村環境安全和農民身心健康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技術;應用
1 農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農村生活污水沒有統一規劃的管理系統,一般都是隨意排放,這就很容易導致疾病隨意散播,嚴重損傷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許多農村家庭用水是直接從自然汲取,但由于生活污水肆意排放,農村的地下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村民飲用的河水、井水中也會含有一些病菌,這些病菌會導致如皮膚病、斑牙病等疾病,嚴重可致癌,由此可見,污水若是不能經過系統的處理,危害將無法想象。
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生活污水的處理率還不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較少,很多處理技術也僅僅處在示范研究階段,目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存在一個較大的難點,即基建投資以及運行費用較大,農村經濟實力以及技術力量很難滿足常規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技術要求等。因此,急需開發一種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污水處理技術,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
3 農村地區常見的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技術
3.1 人工生態濕地處理技術
污染程度相對較低,是農村地區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這類污水的污染程度符合濕地的進水條件,因而利用人工生態濕地對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進行治理,是解決農村生活污水問題的一種有效措施。對氮磷等難溶有機物的沉淀作用,植物根苗對污染物的過濾作用和吸附作用,以及植物、微生物的化學反應過程是這一技術的凈化機理。微生物的代謝和細菌的硝化作用,也可以讓農村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磷酸鹽等有機物得到有效去除。目前本項技術主要對濕地類型、濕地的基質問題和濕地的植物等問題進行探究。在濕地植物的選取過程中,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對水生蔬菜在這一技術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探究。
3.2 穩定塘技術
穩定塘技術主要指的是依托微生物的凈化功能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凈化的一種自然化的污水處理技術。從塘內溶解氧的含量與塘內微生物的特性來看,我們可以將穩定塘技術分為好氧塘技術、兼性塘技術和厭氧塘技術三種類型。從農村地區的特點來看,對農村農田周圍進行修正和滲層施工,就可以構建一種簡易的污水處理塘體,因此施工簡單和成本低是這一技術應用于農村地區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由于這一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水力停留時間長、積泥嚴重和散發臭味的問題,活性藻技術與組合塘工藝等多種技術的應用,已經讓穩定塘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弊端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3.3 土地處理工藝技術
土地處理技術主要指的是在對污水進行人工控制的過程中,借助“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生態系統的土壤吸附能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和植物的吸收能力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對該技術的占地問題,一直都是這一技術的研究熱點。在應用這一技術的過程中,一些學者以日本開發的多介質土壤層系統的改進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探究。從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天然有機材料在土壤模塊中的應用,是對這一系統凈化能力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另外,在對這一污水處理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堵塞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一些學者提出了在土壤滲濾系統中添加蚯蚓的解決方式。
4 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工藝與應用
4.1 人工濕地系統
人工濕地系統是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重要處理系統,通過人工手段模擬自然濕地,人為設計和制造由飽和基質、挺水與沉水植被、動物以及水體組成的復合體,其強化了自然濕地系統的某些功能。人工濕地系統利用低洼濕地沼澤對污水進行處理,這種系統應用相對來說較為廣泛,能夠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長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的土地里。同時,這種污水處理系統綜合了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面作用,人工濕地建造成熟之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中會形成大量的微生物及其生物膜,同時系統會對填料及其根系的SS進行阻擋截留,有機質也會在生物膜中被同化吸收和異化分解。濕地床層中植物對氧的依賴也可以有效地保證氮磷的去除,濕地基質也會定期更換,使污染物從系統中被根除。
4.2 蚯蚓生態濾池
所謂蚯蚓生態濾池,也可以叫做蚯蚓生物濾池,簡單的說是蚯蚓可以將土壤的透水能力加以提升,與此同時也可以推動有機物質實現分解轉化的目的,因為具備這兩種生態能力,相關部門對其加以利用,就慢慢衍生出新型的技術。通常情況下,蚯蚓生態濾池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是上部;第二是中間層;第三是下部。上部主要是作為蚯蚓有機分解層,而下部分主要作為碎石承托層。因為該濾池的處理體系具有一定的繁瑣性,其內部不但會存在這諸多的蚯蚓,而且也會產生一些細菌。該濾池主要應用了基質、蚯蚓的功能,與此同時,也依賴于相關技術,一起應用于生活污水處理中,進而污染物能夠在繁瑣的濾池中被提取出來。
4.3 穩定塘系統
建設穩定塘系統首先要對土地進行適當的修整,之后在池塘上設置圍堤和防滲層,依靠池塘所具有的自然生物凈化功能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這是一種生物污水處理技術。穩定塘系統也是一個菌藻共生的系統,穩定塘中具有大量的異養型細菌,這類細菌能夠將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也能夠對水中的溶解氧進行消耗;同時穩定塘中的藻類,也可以利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中的碳作為碳源,與自身機體結合,最終釋放出氧氣。同時穩定塘也能夠通過異氧菌的新陳代謝去除COD,在適當時候采收塘中藻類也可以脫氧除磷。這種系統能夠充分利用地形,在節省基建投資的同時處理好生活污水。
4.4 地下滲濾系統
地下滲濾系統主要依靠化糞池和土壤滲濾裝置這兩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工作,當生活污水被引入到化糞池中,在化糞池中進行處理后,將其投放到一個距離地面有一定深度的位置,通過上方地層良好的滲透性,利用土壤的毛細力和重力,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地下滲濾系統主要依靠物理截留、物化吸附、化學沉淀等方式進行污水處理。大部分污染物進入地下滲濾系統后,通過砂石和土壤的物化吸附和物理截留被去除,少量污染物會在植物根系,原生動物等生物作用下被去除。該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污水中的氮、磷物質,同時投入的資金符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低投入的理念,重點在于其能夠有效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病原體。
5 結語
從農村地區生活污水的特征入手,提升污水處理機制的經濟性、合理性和基礎有效性,可以讓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農村地區的環境特點和經濟水平之間實現有機結合。有機地結合科學因素與社會因素,是提升農村水環境治理成效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馬琳,賀鋒.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組合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水處理技術,2014(10):1-5.
[2]劉云國,江盧華,曾光明,等.我國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4(03):3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