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許多理論,但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教學對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具有“復合”作用,應基于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這樣,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才能把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 環境藝術;理論知識;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就歷史淵源來看,環境藝術設計作為學科在我國的開設時間并不長。20世紀80年代末期,清華大學率先開始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本科教育,但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并未得到重視。近年,隨著國家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才日漸興起。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它由“美學”“心理學”“設計學”“傳播學”等學科交叉組成,但它本質上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的一門學科。它與上述學科有相當的關系,但遠不同于這些學科,因為它更強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后,能嫻熟地運用設計思維進行創作。實踐教學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起著多重作用。
一、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作用
(一)增強理論教學效果
通過實踐,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可得到檢驗,同時,感性認識也可升華到理性認識。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知識點可由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或者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不能有機融合,則使學生對理論學習失去興趣,或產生懈怠心理,影響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但如果能把兩者相互結合,例如,通過“設計案例分析”“設計方案表現”等,也可使學生對已學的理論知識加以鞏固,從而為相關實踐技能的積累打下良好的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踐教學中,不能固執于某一特定方法。相關實踐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均應根據實踐環節而逐層推進,應不斷更新,使實踐教學能真正與理論教學融為一體。對實踐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應從理論上找出其根源。這樣,實踐技能與理論教學才能相互促進。
(二)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
環境藝術設計是運用學科。設計作品不但有益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 ,創造宜居的生活、生產環境;對于學習者而言,它更可產生美的享受。它專業性強,涉及的理論體系復雜。但如果不能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理論學習將陷于被動之中。有效、適當的實踐教學,可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論學習中,教師便不再為“學生是否愛學,能否聽懂”所困。因為,雙方的注意力將會專注于理論學習中的知識如何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與檢驗。
(三)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或者在“實踐教學服務于理論教學”的觀念體系中,在理論學習時,教師往往不計實效向學生灌輸知識。即使采取現代的教學工具,教師主講式的理論學習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現代情境下需要學習許多制圖軟件,如“3DMAX”“CAD”“VARY”等。這些軟件的使用能力是評估學生實際操作的重要內容,但卻不是全部。真正的實踐教學要囊括“圖紙繪制”“施工規范”“效果圖制作”,甚至還包括“市場材料造價”“施工技能”等。書本知識或理論體系的學習對這些很有作用。但這些內容的學習是“動態”的,而不是停留于紙面的“靜態”,需要不斷地更新。通過實踐,學生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四)可促進教師職業化程度的提高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脫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職業化程度不夠。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教師是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為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情境下,教師便不能只關注于理論教學。為了自身職業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為學生著想,他們需要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會運用已有的或自行創造機會增加環境藝術教學與真實情境的結合。相對于專門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員,教師文化理論水平高,但在實踐上卻有很大的欠缺。為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教師不得不經常與富有行業經驗的專業人士多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其整體素養與職業化程度。
相比西方國家,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教育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而且并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參考,長期“教學型”的教育模式致使所培養的學生思維單一、視野不夠開闊,而且創新意識及能力普遍不足。雖然有些院校一直致力于相關方面的教學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在實踐教學方面,這些學校已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但實事求是地說,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正在進行的變革與創新本質上還是以“單向課程”為主,即從根本上教學與實踐并未能有機地融為一體。或者說,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本科層次與高職教育培養方向有所不同,但從環境藝術設計實踐在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兩種層次的實踐教學均存在著這樣一些共同問題。
(一)實踐教學形式一元化,而且內容較為單一
盡管目前“課改”“教改”已向縱深發展,但環境藝術實踐教學形式與內容從實質上來講并沒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雖然相關部門、教學單位或個人非常重視環境藝術實踐教學形式及內容上的更新,但卻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傳統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形式一元的局面,與目前我國的發展極不適應 。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較為滯后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早已為各級教育所接受、推崇。但相比于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實踐教學運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后,環境藝術設計尤為如此。一方面,這是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發展并不成熟,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較為有限。另一方面,高教擴招導致教育投入不夠,實踐教學需要的配套設施與理論學習運用的方法與手段相互脫節。例如,在很多學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實踐常用的CAI教室或出現數量不足,或配備的先進設施不夠,或設施陳舊等。
(三)實踐教學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教學體系
許多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院系雖然非常重視校企合作、教學實訓及實踐的相互結合,但諸如此類的實踐教學只是憑經驗出發,并未有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可以憑借。而且,在許多相關學校,仍然存在著教學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主導思想。“實踐”僅是整個教學中的環節或補充,實踐教學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另外,如果從整個教學模式來看,對學生實踐的評價長期屈從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評價。
(四)實踐教學評估機制不健全、不科學
落后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帶來的另一問題便是教學實踐的評估機制不健全、不科學。自校企合作在我國高等教育實行以來,學校一直重視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但在實質上仍以理論學習中的表現作為評估學生的主要標準。一般學校在期末考評時通常采取“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表現(30%)”的做法。或在有的學校評估體系中,“平時表現”占的比例更大,甚至與“期末考試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但實際上,對于實踐教學,至今未有專門的考核評估體系。
鑒于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及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為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學校、企業及社會應協同采取有效措施。
三、實踐教學創新
(一)更新觀念,確立實踐教學的地位
從目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人們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但實踐教學并未形成統一完整的體系。為此,應采取科學的手段,把理論、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按比例對半處理;在堅持“堅實基礎、大專業”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開展社會調查、業務知識學習以及多種形式的專業設計比賽等;應圍繞專業特點,開展與學生實際能力、專業學習相應的教學環節,并以教學日志的形式對其進行記錄,以便形成系統。同時,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也應與時代同步,不斷地對實踐教學的內容與環境進行更新。
(二)把現代化的教學科技與教學實踐變革互相結合
環境藝術設計無論學科內容還是項目成果表現都有很強的時代性。因此,為培養出適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在理論教學時可借助現代科技,特別是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空間,使其在“真實”的場景下,強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對現實生活中的優秀作品,以工程案例的形式進行講解,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對具體項目的特征有更為真實的了解。對現代科技的使用,應采取綜合利用的方式,而不局限于某一單項的使用,以求逼真的實踐教學可真正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獨立動手的意識與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并具體落實到位
學習上的評估一來可以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得到落實,另一方面也可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為使實踐教學真正得到有效的實施,完善、科學的評估體系必不可少。根據目前的情況,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相等對待。而且,理論體系的評估也應從促進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出發。考評時應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綜合性評估相互結合的多元體系,并使其能真正落實。即使一些專業比賽、科研以及社會調配等各種活動也應有機地納入評估的體系。
(四)充分運用實踐教學需要的基礎設施并使之不斷更新
如上所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我國發展晚、起點低,即使理論教學如今也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更是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相關教育機構應根據專業方向,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其中,關鍵是應對已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比如,模型雕刻機在許多學校均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確切地說,不是每個學生均有機會使用雕刻機制作模型。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說,在使用如雕刻機這樣的機械方面,大家應機會均等。否則,基礎設施便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再者,很多設備更新的速度之快以至于一屆學生沒有畢業,某一用于實施教學的設備已經推陳出新。對此,院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應對其予以更新。
(五) 以“工作室”拉動實踐教學的發展
西方國家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典型的如德國的“包豪斯 ”實踐教學模式。在我國,一些高校也在相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比如,東南大學在設計類專業中推廣“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模式。環境藝術設計也可效仿。這樣,學生可接觸一些具體的設計課題,在教師及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參與項目設計的整個流程,如圖紙制作、用材、工藝、模型等,從而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當然,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還需要加強師資團隊的建設。教師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還應持有相關職稱證書,成為真正的“雙師型”人才。
“實踐出真知”。環境藝術設計只有把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起來,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端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薛再年,吳昆,顧艷秋.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2]楊玲,唐煜楠.教學理論與實踐應用并重:評《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7(4).
[3]姚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尋與創新實踐:以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改革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9):164-166.
[4]燕宏.創意思維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1(10):84-85.
[5]楊廣榮.對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29):138-139.
[6]宋鴿.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評《環境藝術設計概論》[J].新聞與寫作,2016(11).
[7]陶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實戰能力提升之道:評《環境藝術設計》[J].新聞戰線,2017(24).
[作者簡介]
高源,生于1985年10月,女,漢族,安徽巢湖人,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作者單位]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