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宏
[摘要]自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提出之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成為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農村金融是服務“三農”,助力農村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農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務環節中的薄弱力量。現階段農村金融對“三農”領域的資金支持乏力,在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及金融產品和服務缺乏創新等問題,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村經濟的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質量的變化同時也賦予了我國農村新的起點和使命。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大型國有銀行逐漸退出農村地區,我國農村地區資金供給主力主要是由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承擔。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有限的金融資源難以滿足“三農”領域的多樣化需求。一方面由于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且分散,對金融機構征信問題帶來極大的挑戰,導致金融服務成本較高,如客戶教育成本、營銷成本等帶來的隱性管理成本,由于政策限制的原因這些管理成本并不一定會為金融機構帶來高的定價。另外,由于農民收入具有季節性特點,資金流動性較差,一些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充足現金流的需求,導致金融機構沒有足夠的動力在農村地區經營。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有限資金并未精準投放于農村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逆向資金流動現象比較明顯。
1.2 農村金融供給結構失衡
隨著鄉村經濟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村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較高要求。從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的布局來看,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市,而在中心城市邊緣地區設置的金融機構或網點較少。盡管政策性銀行有一定的金融資源輻射作用,但不足以應對農村地區近些年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另外,只有如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商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等會在農村地區設置物理網點。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仍然是以間接融資手段為主,如以銀行和農信社貸款為主,農業擔保、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很少甚至沒有,而直接融資方式還未滲透到農村地區,類似互聯網金融這樣的線上金融服務也還未在農村地區普及。
1.3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足
農村金融服務是支撐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自我國2008年10月開展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之后,近年來金融機構在產品和服務方面有所升級。但現階段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看,仍存在服務方式較為單一、產品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不能夠滿足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領域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究其主要原因農民的自有資產抵質押問題復雜,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目前,大多數農村商業銀行和農信社在經營過程中主要以儲蓄和信貸業務為主,而可提供的儲蓄和信貸產品結構也較為單一,不能有效分散金融風險,并未開發出可以滿足農村現代化全產業鏈條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的宣傳和投入較小。
1.4 農村金融涉農信用體系建設不足
金融活動的基礎是信用,農村金融活動主要的問題來源是沒有一個完善評估信用的體系。銀行方面很難獲取有效信息對農村經濟實體進行風險評估,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地廣人稀,人口流動也比較大,缺乏豐富的第三方數據,導致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征信調查較為困難,多數農民在出現融資需求時會尋求民間借貸組織,滿足及時資金需求,很少主動去尋問金融常識性問題,往往也會產生較大信用風險。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不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良性發展,甚至會出現擠兌效應,不助于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另外,農村金融機構在開展涉農信用信息調查過程中,由于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還需要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征信問題。這就需要在線下鋪設工作人員完成征信、貸后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常態。
2 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化策略
2.1 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目前,從農村金融供給的組織結構來看是比較單一的,缺少可以提供金融資源的其他組織,如保險公司、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合作性金融組織等。解決農村金融有效供不足問題需要政府、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共同努力。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加強規范農村金融資源外流的監管,同時也應對農村金融機構給予政策上的扶持,鼓勵農村地區增加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實體數量,由于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且分散,建立微型金融服務網點可以有效減少運作成本,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增加農村金融資源覆蓋面。除此之外,由于農村金融機構本身在提供金融服務時缺乏動力,與其他部門合作,共同開展業務,會帶來雙贏效益。因此,政府應積極與銀行、擔保公司緊密分工協作,對一些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項目提供擔保,銀行再準備對其放貸,有效促進了農村金融資本落地,擔保公司的加入,縮小了供求雙方的距離,同時也降低了銀行的風險。最后,形成以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為金融供給的主要力量,保險公司、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合作性金融組織為補充的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之政府全面統籌優化銀行、保險、資本三大資源配置,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
2.2 搭建“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服務”合作模式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以“三農”領域問題為重要關注點,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支持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目前各類創新及模式對農村金融發展的貢獻有限,較為突出的是網貸P2P、移動支付等,整體的創新發展非常不充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被其強行打開市場之后,農村金融領域的藍海屬性也越來越受到互聯網創業者的青睞。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互聯網金融中的重要性也愈發明顯。事實上,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離不開互聯網金融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將農村電商平臺與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搭建在一起將會進一步為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更加精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為完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該模式主要是基于涉農電商平臺長時間沉淀的大量的關于農戶和涉農企業的大數據信息,然后農村電商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彼此建立共享機制,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后給予涉農主體一定的授信額度,從而滿足涉農主體的信貸需求。類似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首先依托自己電商平臺優勢累積農村數據,隨后再利用長時間沉淀的數據信息建立信用風控模型,進一步提供農村金融服務。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貸款金額受信用限制、放貸快,使用不靈活,專款專用,僅限農資的購買。無需抵押物,能快速解決生產環節中的農資購買問題。
2.3 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投入力度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鄉村人口數量達5.64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40%之多,可以見得農村金融市場可開拓空間巨大,各類金融機構應該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資源稟賦。但當前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較為局限,并不能滿足“三農”領域在新時代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加大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力度,不僅會提高銀行的利潤點,同時也會提高農民的滿意度和收入。一方面,政府在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時應該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激勵機制,如研發金融產品費用補貼。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力度,采取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保障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銀行自身也應該擴大金融產品服務面,緊密結合農村地區農產品季節性資金需求進行產品和服務設計,充分做到產品服務對象精準。在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面,農村金融機構也應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方式,減少線下人力成本,綜合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為農村地區人民提供全方位精準化服務。最后,國家也應鼓勵市場資本涌入農村地區,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主體大膽嘗試直接融資,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2.4 大力推進涉農信用信息大數據建設
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金融業務在開展過程中需要輔設大量的人力去解決客戶信任、農戶征信和信貸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一定時間內將是常態。2017年2月,我國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為涉農經營主體提供貸款征信服務大數據系統、支付結算、理財產品和保險等綜合性金融服務。而解決農村經營主體一直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前提是要解決農村經營主體的征信問題。政府部門應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結合“三農”領域實際發展需要建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信用大數據平臺,該平臺不僅可以為政府部門提供涉農主體信用信息及信用監管服務,還可以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信用數據,推動涉農企業信用建設步入大數據時代。建立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平臺內可以集聚農產品全產業鏈條下的業務,包括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產地生產環境、投入品監管、農產品價格等數據功能模塊。建立涉農信息數據庫不僅可以為銀行征信降低成本,同時也可以為涉農企業帶來福祉。如三農服務商大北農公司可以依托平臺交易數據,對養殖戶和經銷商的信用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立大數據平臺的好處是涉農企業無需抵押,圍繞農業產業鏈業務就可以爭取到貸款額度。同時平臺可以運用多年積累大數據資源減少信用評估成本,降低運營風險。
3 結語
面對當前的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足以及涉農信用體系建設不足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農村金融機構以及涉農企業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構建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平衡農村金融供給結構,搭建“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服務”合作模式,充分調動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性,加大對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投入力度,大力推進涉農信用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 盛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農村金融改革要點[J].中國農業會計,2019(03):72-74.
[2] 董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農村金融工作思考[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4(03):81-83.
[3] 王晶,韓小瓊,馮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農村金融支持路徑探究[J].當代經濟,2017(30):54-55.
[4] 蘇紅.以農村金融創新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