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
[摘要]對于人口數量眾多的中國來說,如何能讓數十億的人民解決溫飽、小康的難題,農業發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發達國家對如何處理好城鎮化以及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問題,有更多的經驗和實踐。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學好英語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關鍵詞]“三農”問題;英語教學;途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中國農村面積廣闊,居住其中的農民更不在少數,鄧小平曾說過:“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農村,中國穩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不穩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農業是伴隨著人類起源而發展起來的首發產業,它使人類脫離了效率低下、危險性高的狩獵生產方式,通過種植業使人類獲得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群體不斷發展壯大,才有了如今璀璨繁華的人類文明。即便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民以食為天的真理亙古不變,社會再發達科技再光彩炫目,人民也需要吃飽肚子。特別是對于人口數量眾多的中國來說,如何能讓數十億的人民解決溫飽、小康的難題,農業發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無論是發展程度高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等,還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都必須認真對待“三農”問題。而發達國家對于如何處理好城鎮化以及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問題,有更多的經驗和實踐。
拿美國來說,其農產品出口貿易量長期位居世界第一,自然資源種類多,生產條件優越,種植業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高,產業集中度高,在世界農業及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這與其擁有發達的現代化種業密不可分。
而如何向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取經”,語言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學好英語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當今高校英語教學在教育部的大力改革和嚴加監管下,不斷提高英語學習要求,不難看出國家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俗話說“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并非說我們要用英語去實現什么樣的野心,而是要懷抱虛心學習的態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板,承認他人的優點并虛心學習這是一個大國應該有的胸懷和氣度。而語言則是國家與國家交流的橋梁,語言不通何談交流呢?
雖然越來越多的高校都提高了英語學習要求,也加強了口語方面要求,但是在關于英語教學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上,依然沒有做出更多改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英語知識或者說與英語相關的農業知識少之又少,而且非農業專業方向的學生更是對所謂的“種地”抱有很多的偏見而不愿意去學習相關知識和信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聽到有學生在討論手中的手機和電腦,卻鮮有聽到有人談論今年水稻的產量。這反映出學校教學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與偏差。
在中國加入WTO 以后,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與各國家之間的交流日趨密切,如何借鑒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解決我國“三農”問題,英語教學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2 高校英語教學服務“三農”的途徑
當前高校學生大多以順利畢業然后找工作為導向,加之現在是個信息化科技化的社會,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關注到農業相關問題,他們并非沒有信息渠道去獲取這些知識,而是并沒有在心理上真正意識到“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不知不覺便與之隔絕,談何喜愛然后去自主學習呢?所以本文將針對英語教學如何服務“三農”的方法與途徑進行探究。
2.1 抓好教材開發與建設
對于農業專業學生來說,好的專業英語學習教材必不可少。一本好的英語教材應該就有多方面的特性,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性、雙語教學特色,更要具有實際應用性。當前高校教材普遍存在著脫離實際、互動性較差、語法死板不靈活等缺點,導致學生上課不積極缺乏活力與熱情,教師進行教學也失去了激情。
優秀的服務于“三農”問題的英語教學教材應該具有其特色。相比于其他別類的教材,應該更加強調農村技能,能夠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并且為教師留有更大的課堂空間,可以應對信息化時代瞬息萬變的潮流態勢。能夠讓學生及早地了解到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及其相對應的英語表達方式,著重于但不局限于科普性質,能夠激發起學生進一步自主了解相關英語、農業知識的興趣。
其次,優秀的教材必須關注實際,不可照本宣科,脫離實際,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英語知識,并且能加以運用。在教育學中,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之后盡快地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運用,那么對知識點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甚至終身難忘。而注重實際的課程內容則會獲得學習者的信任與青睞,會更有動力進行學習。
2.2 創新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高校英語教學都以課堂教學為主,因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性質的學科,多數時間都在進行知識的課堂講授以及課后的口語練習等,學生很少有機會能走出教室去進行實踐,對知識的活學活用方式過于單一,缺乏新意,學習者也普遍存在動力缺失等問題。然而對于服務于“三農”的英語教學與一般英語教學不同,是需要更多的空間和時間的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到田野,認識各種農業作物、農業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用眼睛去學習,用鼻子去學習,用雙手去學習,用心去學習。對于距離田野較遠,沒有條件經常進行實踐教學的課堂,可以使用更加生動的實物、圖片、視頻甚至電影等藝術作品的形式,使得課堂更有趣味性,加深學習印象。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能拘泥于講授教學方法,盡力使用更加活潑更加有動力的教學方式及教學語言進行教學。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不能僅滿足于單純的英語水平,更需要掌握必須的農村、農業、農民相關知識并用英文準確表達出來,在教學活動中由淺入深,注重教學邏輯的清晰有序,對重點知識的重復講解,力求精細避免操之過急。另外,定期開展農業知識英語講座,邀請國內外優秀的從業者進行專業知識的科普,確保學生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相比于教材的更新速度,參加講座并學習是更加快速高效的方式。在授課教師選拔過程中更關注有相關從業經驗者,或者對“三農”知識更加了解者。只有老師真正的熱愛、致力于英語服務“三農”,接受教育的學習者才能被其帶動而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2.3 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雖然英語教學服務“三農”是語言學的范疇,一般來說語言學教學實驗室并沒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農業又是一門實踐性極高的學科,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接觸到“三農”,更加切身實地地看到“三農”所存在的問題,引起憂患意識,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是一條效益頗高的途徑。加強校方與中小企業合作關系,爭取基地實踐的寶貴計劃,積極引進相關專業設備以供學生參觀了解,并附加詳細生動的英文介紹,并歸納到考核范圍之內。
2.4 改革以考試為目的導向的考核方式
改革以考試為目的導向的考核方式,避免為了分數而學習的現象。適當削弱書面考試的占分比重,增加實踐考試的比重,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綜合考驗學生的背景知識掌握程度、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不單純的以詞匯量論英雄,使學生不再為了分數去學習,而是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了學好英語以服務于“三農”而學習。
[參考文獻]
[1] 呂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 李姍.專業評估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學周刊,20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