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中
[摘要]民間借貸因其解決商業銀行的信貸空白而得到發展,然而出現的互聯網民間借貸模式卻突破了民間借貸的限制,從而導致同現行法律法規針對普通民間借貸的矛盾,通過分析信貸發展的來源和歷史,可以得出,解決網絡信貸風險和規范網絡借貸法律法規,首先應該對其進行合適的界定。
[關鍵詞]民間借貸;網絡借貸;信貸風險;統一界定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A
1 網絡民間借貸產生原因
雖然,民間借貸之概念沒有一個統一表述,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民間借貸是指金融機構以外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等主體之間互相發生的資金借貸行為,此為有關民間借貸行為的狹義解釋。而至于為何會產生該制度,蓋因為民間自發的需要以民間借貸的形式彌補信貸的空白和填充自身之需要。因為從事信貸業之機構主要為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又對于其放貸對象之資格條件有著極為嚴格的把控和安排,蓋因金融機構之規模與重要性,其毫無疑問事關國家經濟之命脈。由此,民間借貸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2 傳統民間借貸模式
據考證,傳統民間借貸模式已有悠久歷史,早在幾千年前就業已產生出傳統民間借貸之雛形(葉世昌,2002)其核心是無組織、無約定的任意進行借貸,可以理解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而將主體范圍擴大,民間借貸之主體有可能為一個組織,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等。而由此種特性則可以順理成章的推知,傳統民間借貸,其主體之間一定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否則在缺乏金融機構提供保障的基礎上,自然人如何控制借貸中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從而促進個人的利益,從而推動整體的收益?由此可見,傳統的民間借貸由其性質而言,注定是范圍狹小的,局限在熟人關系,鄉土社會中的借貸關系。由其熟人關系和地域狹小的借貸特定,則可以推知,民間借貸有內生性的特定,其發展和運動不依附于外部機構和組織,只是一種偶然性的分散式的交易而已。
3 現代化傳統民間借貸模式
有的學者認為,民間借貸之模式由于漫長時間的演變,由此慢慢生發出一種現代化的民間借貸,而國家也慢慢介入管控民間借貸,其分散化的特點有所減弱(席月民,2012)。然而,不論民間借貸如何發展演化,其核心總是不變的。即個人和組織之間由于商業銀行關于主體借貸資格要求之嚴格而產生的供需結構性失衡(李愛君,2012)導致不得不尋求它途,從而解決商業銀行填補不了的空間和需求。只要這個需求不變,只要各主體之間沒有更好的解決措施和創新,則民間借貸不論如何發展,同樣也是民間借貸,在此不變的核心上,除卻有顛覆性的創新,否則無法變革民間借貸中小額、偶然、內生性的特點。
4 互聯網民間借貸
正是由于傳統民間借貸有著先于生發時就存在的特點,因此沿著傳統民間借貸的老路再發展仍然無法解決其中的不便,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民間借貸—P2P網絡貸款平臺產生。眾所周知,互聯網有著開發,共享,普遍,平等,全球化等諸多特點,因此,借由互聯網平臺,P2P打破了傳統的民間借貸模式。首先,P2P網絡借貸的一切操作都是在網絡中進行的,由此,傳統民間借貸中的熟人網絡,區域化,局限性的借貸由開放共享的網絡平臺取而代之。第二,上文中也提到,傳統民間借貸的范圍小,而互聯網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借貸,走向了大規模,大體量的借貸模式。可以說,傳統民間借貸同P2P網絡借貸之間的區別和不同,都是由此生發出來,下文將集中論述兩者的區別及帶來的影響。
5 P2P網絡借貸同民間借貸的矛盾
如上文所述,民間借貸的局限是由其目的產生的—彌補商業銀行信貸的缺陷。然而,P2P網絡借貸卻依托網絡的開放性特點,從而規模化,產業化。由此,產生出了極大的擔保問題。由于民間借貸是由熟人之間做出的,地域狹小的借貸,主體之間不存在巨大的擔保信用問題。但P2P網絡借貸的借貸主體之間是不清楚彼此身份的,由此生發出的擔保問題若暴露出來,對于國家的經濟和借貸市場將是嚴重打擊。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制度意見》中,P2P表述為“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則正存在此種問題。
6 P2P網絡貸款的變化
基于以上問題,有學者指出,網絡借貸平臺基于其與民間借貸的根本沖突,已經脫離了民間借貸的實質,走向了私募基金的公募化,實際上,網絡借貸已經在事實上轉變為一種借款人的投資(郭峰,2017)。而在美國,P2P被界定為資產證券化。基于以上分析,我國的P2P在事實上已經沿著資產證券化的方向發展。我國也有學者將網絡借貸視為資產證券化(葉湘榕,2014)。
7 模式變更導致法律規范的變更
現在,由于《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制度意見》中將網絡借貸定義為民間借貸,在必須以該法律規范理解其含義,而其實質已經發生了轉向。在民間借貸語境下,其借貸關系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立法目的也主要集中為防止借用民間借貸實施非法集資類的犯罪,而從資產證券化的角度理解網絡借貸,則應當適用金融法律制度的法律、行政法規,但P2P在現今沒有被視作金融機構,因此又無法適用相關法律。由此得出,想要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得到規制,第一步就是對于其網絡借貸平臺的性質給予適當的界定由此才能制定和適用相關法律,而不致出現法律同現實嚴重脫節的情形。
[參考文獻]
[1] 葉世昌.中國金融通史(第一卷:先秦至清鴉片戰爭時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2] 席月民.我國當前民間借貸的特點、問題及其法律對策[J].政法論叢,2012(03):61-68.
[3] 李愛君.民間借貸網絡平臺的風險防范法律制度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05):24-36+158.
[4] 郭峰.中國式P2P網絡借貸的形式與實質[J].當代金融研究,2017(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