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基于2005~2016年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礎數據,核算了在此期間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并利用Tapio 脫鉤指數分析了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脫鉤關系。結果表明,安徽省在此期間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絕大多數處于脫鉤狀態,脫鉤狀態較為理想。因此,安徽省應大力發展減排技術,調整能源結構,在穩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安徽省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的減排目標。
[關鍵詞]碳排放;可支配收入;脫鉤彈性;安徽
[中圖分類號]F328[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安徽省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由居民生活消費導致的碳排放已構成安徽省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部門的節能減排的難度逐年增大的情況下,居民的生活消費的節能減排已經成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新的切入點。因此居民的生活消費引起的碳排放逐漸受到重視。在中國的人口結構中,農村居民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所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不容小視。因而,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以及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現有文獻中對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的研究較少。且現有研究大多偏向一個或幾個因素,沒有進行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從家庭消費這個角度考察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碳排放情況,而農村居民生活消費需求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因此,本文將運用脫鉤模型,研究2005~2016 年間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碳排放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脫鉤關系,從而為實現安徽省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的減排目標提供政策制定依據和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測算
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引起的碳排放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直接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和間接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其中,由直接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大多是由居民直接購買并且消費的煤炭、燃油等能源產品帶來的碳排放。由間接能源消耗帶來的碳排放是指為滿足非能源商品和服務的日常需求而消耗的能源。完全碳排放測算公式為:
其中:CT 是指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CDE 是指居民生活能源直接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CIE 是指居民生活能源間接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1.1.1 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直接碳排放的測算方法。本文把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能源分為原煤、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和電力等若干個門類。對于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的估算,參照 IPCC(2006)中關于污染物的排放系數的計算方法來進行。計算公式為:
式中:CDE 為農村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總量;Ei為第i類能源的消費量;Fi為第i類能源折算標準煤系數;i = 1,2,……,8,分別為原煤、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氣、電力;Ki為第i類能源碳排放系數。具體的折標準煤系數參考《中國能源統計年鑒》,見表1。
依據科學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的原則,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2016) 年》和 IPCC 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到各種能源碳排放系數。具體系數見表2。
1.1.2農村居民生活消費間接碳排放的測算方法。本文采用消費者生活方式方法(CLA 方法)計算居民間接碳排放。其原理是分解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然后分別研究各要素引起的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居民生活間接能源消費行業的分類,本文借鑒黃芳和江可申、馬曉微等學者(2013)對于居民生活間接能源消費行業的分類。本文將居民生活間接能源消耗行業分為8 大部門:食品煙酒類、衣著類、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居住類、教育文化娛樂類、交通通信類、醫療保健類、雜項類。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間接碳排放的計算公式為:
CIE 是指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間接產生的CO2 排放量;表示第i類消費項目所對應的碳排放強度;表示居民對i個消費項的支出;表示第 i 類消費項目所對應的第j 個產業部門的碳排放量;x 為產業的總個數;表示第i 類消費項目對應的第j 個產業部門的產值;表示第i 類消費項目所對應的第j 個產業部門所消耗第y種能源的標準量,y為能源的種類;Cy表示第y種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系數。
1.2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模型
“脫鉤”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之后逐步擴展到環境經濟等研究領域。該理論主要有兩種脫鉤模型,即OECD脫鉤模型和Tapio 脫鉤模型。本文在研究中采用Tapio 脫鉤分析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6)中,是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脫鉤彈性,表示的是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量,表示安徽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能源消費量。是碳排放變化率;是能源消費變化率;為安徽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變化率。其中能源消費是一個中間變量。
公式(6)可以分解為,其中:
公式(7)對能源消耗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脫鉤關系進行分析。其中表示能源消耗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脫鉤彈性指數,即節能彈性;公式(8)對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之間脫鉤關系進行分析。其中表示碳排放與能源消耗脫鉤彈性指數,即減排彈性。公式(7)與公式(8)兩者的乘積即為碳排放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脫鉤彈性指數,將能源消耗作為中間因素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國內學者在運用 Tapio 脫鉤模型的過程中,根據彈性值的大小將脫鉤情況劃分為8種狀態,見表3。
1.3 數據來源
安徽省農村居民直接能源消費數據由 2006-2017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安徽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中獲得。居民間接能源消耗數據中的行業產值取自2006-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種能源的消費總量取自2006-2017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個人消費性支出和鄉村人口數取自2006-2017年《安徽統計年鑒》。
2結果及分析
2.1 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變化情況
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安徽統計年鑒》計算得出2005~2016年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變化相關數據,見表4。
從總量指標看,2005~2016年,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從2099.74 萬t一路上升到5740.84萬t,2016年達到最大值5740.84萬t。碳排放總量在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出現暫時性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研究期間安徽省農村居民間接能源碳排放量雖然呈現增加趨勢,但直接能源碳排放量卻持續在下降,導致近年來國內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出現負增長。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與農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總體變化趨勢相同,也呈現了波動上升的趨勢,并于2016年達到最大值0.81t/人。
從類別來看,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間接能源碳排放所占比重較大,且在整個研究期間基本保持增長趨勢。直接碳排放所占比重相對較小,研究期間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
2.2 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與行業經濟增長的“脫鉤”關系分析
基于碳排放脫鉤彈性公式(6)~(8),得出安徽省歷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與農村居民收入的脫鉤狀態,如表5所示。
由測算結果可知,除部分年分外,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收入之間的脫鉤關系主要以脫鉤狀態為主,2006~2007 年、2009~2010 年、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間達到強脫鉤的狀態。這表明隨著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對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碳排放進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有些年份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與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脫鉤關系并不如人意。2005~2006年、2008~2009 年、2011~2012年和2015~2016年間,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但碳排放的增速更為顯著,表現出擴張負脫鉤的狀態。2007~2008年、2010~2011年、2013~2014年間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時增長,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快于碳排放,二者之間呈現弱脫鉤的狀態。對于那些不太理想的脫鉤狀態,究其原因如下: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會受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業經濟形勢好,農民務工的工資水平隨之提高,農民可支配收入增勢明顯,反之,經濟形勢不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會出現下降。而農村居民的能源消費水平發展較為穩定。因此,當農村居民能源消費穩步增加時,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就會出現不理想的關系。
3 結論
本文在估算安徽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基礎上,對安徽省安徽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行了脫鉤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果:
(1)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間呈逐步上升趨勢。碳排放總量從2005 年的1597.99萬t增加到2016 年的4031.95萬t,12 年間增長了2433.96萬t。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間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與其他行業相比,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占安徽省碳排放總量的比例較大,平均在27%左右,占比較大。
(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間呈上升趨勢。人均碳排放量經歷了一個逐年緩慢上升的過程,從2005年的0.3104t/人上升到2016年的0.8141t/人,增加了2.62倍,年均增速10.45%。2005~2016 年間,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強度呈現出波動發展的趨勢,總體水平較高。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間快速增長,而這一時期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較低的緣故。
(3)基于對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脫鉤關系的分析,結果表明,除部分年份外,安徽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脫鉤關系主要以脫鉤狀態為主,2006~2007 年、2009~2010 年、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間達到強脫鉤的狀態。這表明隨著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對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碳排放進行了有效的控制。碳減排形勢前景較為樂觀。
[參考文獻]
[1] Weber C,Matthews H. Quantifying the global and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American household carbon footprint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66(2-3):379-391.
[2] Long Liang,Wenliang Wu, Rattan Lal,et al. Structural chang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Huantai,northern China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8(8):767-776.
[3] 馮玲,吝濤,趙千鈞.城鎮居民生活能耗與碳排放動態特征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5):93-100.
[4] 孫濤,趙天燕.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測度及其趨勢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J] . 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2) :104-111.
[5] 黃芳,江可申.我國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的動態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系統工程,2013(1):52-60.
[6] 馬曉微,葉弈,杜佳,等.基于投入產出中美居民生活消費間接碳排放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4-29.
[7] 王莉,曲建升,劉莉娜,等.1995-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分析與比較[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