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慧
[摘要]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更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待。四平市有其特有的地理區位優勢、歷史經濟優勢,在此次脫貧攻堅戰中應該發揮好自身優勢,補足短板,進一步拓寬脫貧路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脫貧攻堅戰;脫貧路徑;四平市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識碼]A
吉林省四平市地處東北亞區域中心地帶,是東北亞振興哈大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性城市,在哈長城市群中扮演著向南開放的橋頭堡的重要角色。近年來,四平市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向貧困發起總攻的號召,四平市聚焦精準,施策有力,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但是,隨著脫貧攻堅戰的逐漸深入,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文經過調查,擬從建議的角度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對當前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 四平市脫貧攻堅現狀
1.1 四平市脫貧攻堅基本情況
四平市下轄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雙遼市和鐵東、鐵西兩個區,全市無國家和省級重點貧困縣,只有雙遼市為省定貧困片區。2015年底經過“八入八不入”原則,最終確定四平市擁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2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6370人。在2016年,按照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的具體要求,四平市開展了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重新識別、重新認定,最終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村12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67605人。經過一系列脫貧攻堅的具體措施,四平市在“兩不愁三保障”上狠下功夫,創新工作方式,構建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長效機制,效果顯著。2016年底有2237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剩余貧困人口45230人。2017年實現脫貧14417人,目前剩余貧困人口21069人,剩余貧困村71個。
近一段時期以來,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可以說是“一減三增”:“一減”是貧困人口總量減少,貧困發生率逐步下降。 “三增”,一是發展增速。通過持續增加財政投入,整合各類專項扶貧資金,發展棚膜經濟、園藝特產、糧食深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落實相關政策、加強技能培訓等幫扶措施,經濟發展速度持續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二是保障增強。大力推進農村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保障網絡基本建立,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三是機制增效。有效發揮專項扶貧、定點幫扶、結對幫扶等機制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推動扶貧開發逐步由單一的給錢給物,向扶貧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升、資源開發利用、社會事業發展等綜合扶貧轉變,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良好格局。
1.2 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做法
1.2.1 全面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各項決策部署。四平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作為政治任務切實壓實。一是以上率下,狠抓脫貧工作。二是四級聯動,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三是層層宣傳貫徹脫貧精神,確保黨中央政策深入基層。
1.2.2 聚焦“六個精準”,推動各項任務指標高質高效完成。將脫貧攻堅“六個精準”的具體要求細化為年度脫貧攻堅工作要點和責任清單,實現了全員參與、全體動員的工作格局。一是夯實基礎、筑牢基石。二是強化產業帶動,實現造血式發展。三是底線思維,確保政策進戶。四是開展社會扶貧,構建全員參與格局。五是大力“雙扶”,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1.2.3 持續改進工作作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制定了《四平市2018年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在貫徹落實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的同時,著力解決攻堅工作中的腐敗、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持續強化隊伍作風建設。一是配強貧困片區黨政班子和干部隊伍。二是打造脫貧攻堅基層堡壘。三是強化駐村干部管理培訓。四是防范風險抓資金安全。五是鍛造作風整頓利劍。
1.2.4 強化自查自糾和立行立改,推動問題整改清倉歸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怕揭短。四平市在自查自糾的同時對各類檢查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一是高位推進促整改。二是四級聯動全覆蓋。三是邊督邊改堵漏洞。
2 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
在整個區域內,因為缺少村級發展產業項目,致使當前貧困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招數還不是很多,一大部分村還是僅僅靠政府政策扶持,只有個別村是靠能人帶動,村級自主發展模式還不完善。在貧困村退出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部分貧困村想要達到這個摘帽退出的標準還是很難的,這不僅是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難題,同時也是整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
2.2 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難度較大
當前扶貧資金基本上都是投入到貧困村,所以非貧困村投入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投入,這就導致非貧困村的貧困群眾脫貧路徑較少,脫貧難度較大。四平市轄區內僅有雙遼市作為省定貧困片區可以適當整合涉農資金,其余的非貧困縣原則上都不能整合涉農資金,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非貧困村貧困群眾脫貧的壓力。
2.3 產業項目覆蓋率不夠
只要是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貧困群眾,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因為思想認識不夠、好吃懶做而致貧的,大部分都是因病、因殘、因老等無法勞動而致貧的,對于這類貧困群眾自身根本就沒有脫貧功能,只能嘗試“造血式”、“幫扶式”扶貧。提高產業項目覆蓋率,定期分紅受益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模式,貧困群眾可以通過資源入股、集體股本等模式入股分紅。但是,當前在整個區域內,并不是所有貧困群眾都有項目覆蓋、都能得到產業分紅,其中一大部分貧困人口還沒有分紅項目覆蓋,脫貧路徑還是很單一。
2.4 貧困群眾有“等靠要”思想
當前,有一部分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意識不強,還有“等著政策就能脫貧,靠共產黨就能致富”的思想,自己不謀求脫貧方式,等靠要,即使達到脫貧標準,也不愿意甩掉貧困帽子。同時,還有一部分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羨慕”貧困戶待遇,對于貧困群眾享受到的“待遇”憤憤不平。
2.5 針對返貧問題解決方式較少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還停留在幫扶、脫貧階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返貧現象。特別是到脫貧攻堅期結束后,很多脫貧扶持政策已經結束,尤其是產業項目分紅期已經結束,返貧問題將會是一個難題,各地需要深入研究相關后續政策,徹底堵死“返貧路”。
3 應對策略
3.1 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
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合作經濟”“鄉村旅游”“集體股本”等多元化發展途徑,使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的最低標準。積極鼓勵村級組織整合各類政策、項目和資金,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等市場化的手段,盤活閑置土地、宅基地等,通過參與收益分紅等方式,激活資源要素,增加集體收入,逐步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3.2 對非貧困村進行“插花式”扶貧
進一步加快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步伐,針對非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布不集中、點多面廣的特點,集中探索實施“政府扶持、鄉鎮統籌、貧困戶參與”的方式,以鄉鎮為單位,將政策、資源等進行“插花式”傾斜,確保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能享受到政策扶持、資源分配,達到同步推進非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目的。
3.3 實施“整縣、整鎮”推進項目,實現分紅全覆蓋
當前,項目覆蓋,分紅受益是解決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實施路徑之一。但是由于貧困村、非貧困村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個別村沒有資源、能人等優勢,很難立住項目、實施項目。發展整縣(市、區)、整鎮推進項目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種情況,利用整鎮、整縣的資源優勢,發展一批發展前景廣闊、后期效益良好的產業扶貧項目,以整個縣(市、區)或者整個鄉鎮為實施主體,打破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的地域限制,實施涵蓋全縣(市、區),全鄉(鎮)非貧困村貧困人口的產業扶貧項目。這類扶貧項目在達效后,實施主體可以根據各地、各村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分紅,不僅可以解決非貧困村貧困群眾脫貧難度大的難題,還可以解決個別貧困村貧困群眾分紅金額少、很難脫貧的尷尬處境。
3.4 探索實施“異地經濟”發展模式
“異地經濟”發展模式是指拋開地域限制,在全市范圍內挖掘可利用資源,進而在全區域內進行利用和發展。徹底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全面考慮“飛入地”和“飛出地”的資源優勢,把個別縣(市、區)的資金和項目落戶行政區劃外的地區,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在互利共贏中推動扶貧產業發展,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使扶貧開發收到成效。例如,可以將梨樹縣的資金和項目投入到伊通滿族自治縣發展種鴿養殖等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廣闊的扶貧產業項目,將產業項目的利潤和分紅資本注入梨樹縣。這種“異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個別地區資源短缺、能源有限、無法發展產業扶貧項目的窘境。
3.5 細化包保幫扶措施
四平市當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制定了“六個一”包保措施,組織實施“百千萬”工程。當前已經實現了駐村幫扶、包保幫扶全覆蓋。但是,在整體包保幫扶中,尤其是扶貧開發成效第三方考核中,群眾對包保幫扶滿意度低。所以,在包保幫扶上仍應該細化舉措,研究制定暖心幫扶措施,在情感幫扶上多下功夫,以實際行動感化貧困群眾。幫扶不應該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還應該是精神上的鼓勵,只有將包保幫扶做到心里、做到細節上,讓貧困群眾將包保幫扶干部當做家人、朋友,群眾滿意度才能真正有所提高,貧困群眾才能真正有獲得感、幸福感。
3.6 加強宣傳,樹立典型
扶貧宣傳是脫貧攻堅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當前很多貧困群眾認為“貧困光榮”,貧困可以享受到各種政策,可以有政府扶持,可以有分紅受益款。同時一些非貧困群眾認為貧困是一種“待遇”,對于貧困群眾的“待遇”憤憤不平。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貧困群眾和非貧困群眾對于脫貧攻堅戰的認識存在誤區,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不僅通過廣播電視這類傳統媒體,還應該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同時,創新宣傳模式,利用漫畫、掛歷、年畫等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進農村、進農戶、進民心,幫助貧困群眾“扶”起脫貧的志氣,挺起脫貧的腰板,激發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再有,可以選一批站得住、叫得響的脫貧典型,召開類似“脫貧光榮”表彰大會,表彰脫貧戶,發放脫貧獎勵,形成脫貧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3.7 創新扶貧保險模式,解決返貧難題
分析貧困群眾脫貧返貧原因,因病返貧、因災返貧是主要原因。尤其是因病,雖然現在大病報銷比例可以達到80%~90%,但是這是在報銷目錄內,報銷目錄外是無法通過報銷的,而在當前的醫院費用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目錄外的醫療費用,換言之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報銷的。四平市已經出臺了《四平市2017年精準扶貧保險工作意見》,意見中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專門安排資金,為貧困群眾繳納人身意外險、家財險、重大疾病險、大病補充險、農業險等商業保險,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保險。所以,可以在當前扶貧保險的基礎上,研究將目錄外醫療費用納入保險范圍內。只要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有醫療支出,目錄外的醫療費用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大部分,如果徹底解決了這部分不報銷的負擔,那么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難題將會迎刃而解。
3.8 發揮行業優勢,動員社會力量,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扶貧不是一個部門、一位領導的事,而是全社會的共同戰役。建立和完善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制度和社會扶貧激勵機制,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社會共同助力脫貧攻堅的良好機制,營造社會共同關心、共同關注的良好氛圍。建立社會扶貧專項基金,建立企業和相關垂直管理部門、民政、統戰、工商聯、紅十字會等部門共同倡導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愛心扶貧專項資金,可以用于臨時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的燃眉之急。
總之,當前四平振興發展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脫貧攻堅也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所以,只有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脫貧攻堅工作做實、做細,只有不斷挖掘脫貧規律,俯下身子,才能真正解決脫貧攻堅難題,打贏區域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 四平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我市脫貧攻堅綜述之夯實基礎篇[EB/OL].四平市人民政府網,2018-9-26.
[2] 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N].四平日報,2017-10-18.
[3] 楊超,王軍強.“扶貧扶志、志智雙扶”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J].農村·農業·農民,2018(3):52-54.
[4] 孫瑩.精準施策聚合力 多措并舉促脫貧——四平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N].四平日報,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