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嘉蓓 費馨慧 邱水怡 黃啟堂
[摘要]歷史街區的保護一直都是被動式的,民眾參與到歷史街區保護中的意識性薄弱,積極性不高,歷史街區的保護沒有形成實質性進展。為了使民眾在歷史街區的更新與保護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該研究以永春縣五里街騎樓歷史街區為例,通過分析研究臺灣歷史街區社區營造經驗,從“人、文、地、產、景”五方面針對五里街提出更新保護建議,以期為社區營造視角下的閩南歷史街區更新與保護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歷史街區;社區營造;文化保護;五里街
[中圖分類號]A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歷史街區的保護區別于普通城市街區治理,它涉及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規劃要求。閩南地區以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獨特的僑商文化,孕育出眾多各具特色的傳統街巷。過去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措施中,單向性、一元主導性的舊模式忽視了本土人文的生命力,造成傳統文脈生長滯步、歷史文化逐步流失的后遺癥,于是對于街區“活態化”生長的研究逐步興起。“社區營造”即通過推動社區居民開展具體活動而形成一致的社區歸屬感,達成社區共識,從而共同經營和改善社區生活品質。閩南地區與臺灣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同質性,因此以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成果為參考,研究其發展歷程和經驗特征,以期對五里街歷史街區的空間更新和社區活力再塑帶來啟示。
1 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
20世紀60年代,日本率先提出了“造町運動”,而后由臺灣地區引入,形成了“社區營造”。由于出口經濟下滑,臺灣地區開始注重老城更新,受到英美的“社區建筑”和“社區設計”影響,于1994年推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與之相應的制度與法律也日漸完善。縱觀以民眾的廣泛參與為基礎的臺灣鄉村建設進程,農業政策的轉變影響了社區建設的變革,從“農業生產”導向至“三生農業”導向,社區建設的推動模式也由“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審視臺灣“社區營造”的變遷歷程,其發展呈現出漸進性、誘致性和多元化的特點,隨時代背景變遷,政府由下放利益誘因的主導者轉變為實現社區自我運作的引導者,不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多方共治,形成較為全面的社區營造機制。
2 臺灣社區營造案例剖析
參考臺灣社區營造在“人、文、地、景、產”這五類內容中的實踐,“人”作為社區意識和認同感構建的核心,其地域多樣性使得每個社區的發展模式都相對獨立,因此在借鑒營造經驗上要注重其“實踐經驗特征”而非“理論規范”。選取臺灣社區營造中與五里街類型相似的歷史街區作為案例,分析、總結其經驗,為五里街歷史街區的社區營造提供可鑒之處。
2.1 歷史街區“社區營造”——西螺老街
臺灣云林縣西螺鎮是上世紀50年代臺灣中部繁華的農業鄉鎮之一,但隨著社會經濟轉型和國民黨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造成大量人口外流,榮景不再。2002年螺陽文教基金會進駐老街積極開展“社區營造”活動。先后對老街騎樓等公共空間進行修復和統一,將商店和閑置老屋活化再利用為伴手禮商店、咖啡廳、圖書館、文創空間等,在當地民眾、外來企業、藝術家等多方合作和努力之下,老街重新舊貌換新顏。西螺老街以“悠游慢活人文生活空間”為“社區營造”原則,基于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堅持整體保護思想,運用“針灸療法”,在保存建筑空間和生活氣息的同時,在街區空間中插入少量新功能,實現歷史街區整體活化。
2.2 港口商街“社區營造”——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是臺灣東北部最長的老街之一,由港口繁盛而發展起來,也因港口沒落而陷入沉寂,面臨房屋破敗、人口外遷、業主搬離等諸多問題。在政府的輔導和監督下,以民眾意愿為主體,引入各領域專業人士共同改造。改造的“硬件”部分包括建筑風貌、街巷格局、公共設施等,“軟件”包括“社區營造”組織構建、街區瀏覽動線、業態組合等,推動“形象商圈”輔導計劃,為老街民眾提供商業接待服務、店鋪營銷、室內裝修等專業輔導,并定期開展具有當地產業特色的“三峽藍染節”等專屬民俗文化活動。以“文化景觀特區”為定位的三峽老街的“社區營造”不僅完善了物質空間,也整體提升了老街的經濟營收。
3 五里街歷史街區概況及現存問題分析
五里街歷史街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城西北約五華里處,臨內港而興,屬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清代同治時期始,這里已成為了周圍縣鎮貨物集散的貿易中心。民國時期五里街騎樓街區建成,其內保留了眾多歷史遺跡,及包括永春白鶴拳和紙織畫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區域政治與商業中心朝著縣城中心東移,河道運輸功能逐漸被公路貨運和航運分散,物流路徑被改變,古街逐漸失去了區域交通地位和貿易地位,轉而變為以居住為主的邊緣社區。
五里街現存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功能抽離、活力不足。隨著人口流失所帶來的街區環境雜亂、污水垃圾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居住體驗,街區公共空間零碎殘破,社區管理反饋機制不完善、基礎設施缺乏也使得街區活力嚴重缺失。(2)景觀破壞、風貌不一。街道的磚木建筑居多,時常發生一些小規模的火災。閑置的房屋存在夯土墻老化、木構件腐蝕開裂、磚柱破損移位等安全問題,而一些翻新修建的房屋則在建筑風格上缺乏統一管理。街邊停車雜亂、溝渠暴露、水體污染和綠化缺失等問題使得人居景觀環境堪憂。(3)文化衰敗、市集冷清。街道內僅存一些零售、倉儲及作坊功能的店面。失去看護的建筑無法自我更新而成片的荒廢,傳統行當和技藝缺乏傳承人,民俗文化活動不被重視而變得冷清。現存的拳館和零散傳統的商鋪在眾多大門緊閉的門店中無法形成文化主旋律。
4對五里街歷史街區社區營造的啟示
4.1“人”——提升保護觀念,構建社區組織
社區建設的核心是“人”,價值是“共同體意識”,關鍵是“塑造群眾精神”,治理的切入點凝聚社區居民的“家園意識”。在營造初期,政府應通過民意調查、座談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讓居民了解社區營造的內涵及方法,并實施惠民政策來提升居民社區保護的觀念和積極性。通過人的“營造”,促使外出務工民眾和青年返鄉創業置業,同時引入專業團隊,與政府部門、社區民眾溝通協商,共同推進五里街的社區營造方案設計、實施、效果評估及成果,由此展現出五里街作為歷史老街自身的互動交往的社區發展理念,形成以社區認同感為基礎的文化街區。
4.2 “文”——繼承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模式
傳統文化的固有傳授形式刻板,易造成文化傳承斷層。而由政府建立文化檔案,民眾自發補全,方能夠實現對街區歷史保護的共識并形成系統的名錄。同時利用街區規模和空間優勢,助力多個主動方相互交流與結合。例如以街區為主體承辦傳統文化交流活動、農村藝術家交流活動以及露天博物館等活動,給社區群眾提供參展平臺,以展現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配置茶館、棋牌室、圖書室等空間,促使街區形成文創產業的培養皿和發生器,創作和消費需求帶動街區空間被重新利用,重拾街區活力。
4.3 “地”——保護自然資源,構筑生態平衡
為增強居民文化知識及生態觀念,需要從實際出發,收集居民意見及需求從而做出階段性決策,將基礎設施及環境資源等宜居性訴求進行針對性和階段性的整治。例如對優化照明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歷史街區民眾對于生態理念的感知。社區監理可以有將街區民眾有機聯系,民眾自覺遵守和相互監督逐漸代替“自上而下”的處罰機制,這種社區歸屬感和責任感對于自然資源保護和街區環境營造有著積極意義,在衛生改善和環境治理上的成果能夠贏得居民信任感,也促進了街區其他機制的運行。
4.4 “產”——借助特色產業,提升經濟體量
發展社區產業是營造鄉村社區的主軸,挖掘“一區一特色”的社區產業,打造差異化產品,避免主題重復和同質化生產并提高街區品牌識別度。五里街豐富的產業資源是在同類場地競爭中的有力優勢。借助社會公益、營利雙組織來支持永春紙織畫和傳統竹編等工藝項目,完整的鏈式體驗和慶典式活動能夠提升游客參與度,以此找回五里街商貿市集氛圍和品牌印象,文化與產業相互支撐從而達到交融發展。
4.5 “景”——修復景觀風貌,溯回歷史記憶
居民對于街區景觀風貌的感知會影響其對街區記憶的認同。尋找街頭巷尾的手藝人對破損坍塌的老舊建筑進行傳統技法的修復,修復過程即是對于傳統記憶的溯回,讓居民在景觀修復過程中也能找到歸屬感。在線狀空間中插入開合有致的綠色節點更能滿足人們對于景觀美感的需求,通過視覺景觀等“硬性”設施的改善來直接彌補歷史街區內居民社區意識的不足,通過空間營造出的交流場所則是對人文景觀的“軟性”修復。
5 結語
通過參考臺灣社區營造自下而上的運作模式,利用五種社區營造類別來建立起五里街社區居民的自主保護意識,協調主人翁角色和現代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維持街區的自我更新和良好運營。良好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品質是區域文化延續生長的溫床,通過適地多元的產業及市場化運作來拉動經濟收益,促進街區保護的先進性。閩南五里街歷史街區的在地居民地域性特征強,海歸僑胞文化差異大,且城鄉人口和海外人口流動頻繁,在這種異質性強的社區中想要塑造居民的社區意識和認同感需要多方協同長期推動。
[參考文獻]
[1] 苗大雷,曹志剛.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的歷史經驗、未竟問題及啟示——兼論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發展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6(10):87-93.
[2] 林朝霞. 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文化空間與社區營造——基于閩臺古鎮和鹿港小鎮的比較研究[A].兩岸創意經濟研究報告(2018)[C].廈門: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2018:14.
[3] 許標文,劉榮章,曾玉榮.臺灣“自下而上”鄉村發展政策的演進及其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04):37-42+111.
[4] 陳可石,高佳.臺灣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鄉村復興模式研究——以臺南市土溝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02):57-63.
[5] 呂斌,耿萌萌.基于“價值重塑”看歷史街區保護與活化的博弈關系——以臺灣三峽老街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07):156-159.
[6] 牛君.臺灣社區營造政策及其對大陸社區治理的啟示[J].嶺南學刊,2017(05):107-113.
[7] 莫筱筱,明亮.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及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0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