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博文
[摘要]通過了解甘肅省D村的發展狀況,評估村莊在移民之后存在的變化與不足,探索如何利用區位優勢資源推動D村移民治理格局的形成,從而推動建立有D村特色的移民文化和移民新家園。
[關鍵詞]移民治理;發展建設;移民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
D村是來自甘肅省X市D縣、L縣、T縣和B市H縣等地區的2600余名移民組成的村莊,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極度貧困,從而響應甘肅省政府“兩西移民工作建設”的號召,從1990年起陸陸續續遷徙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H市。“兩西”計劃從1990年開始在H市三年內共安置1500人,每年安置500人,后來調整成從1990年到1996年安置1500人。
1 D村的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扶貧開發從改革開放前的“輸血式”扶貧到逐漸向“開發式”扶貧轉變,政府開始嘗試通過移民,將實在無法進行生活生產地區的人民搬遷到生態環境較好,土地資源充足的地區,來改變人們目前面臨的貧困問題。扶貧移民最早開始于1983年的“三西”地區,即甘肅的D村、河西和寧夏的X地區,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扶貧移民模式才逐漸展開,且近兩年成效顯著。D村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643戶,2633人,男女比例相對平衡,耕地面積378.73hm2,人均耕地面積0.15hm2。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D村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發展到富裕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最初的650元增加到2010年的6600元再到如今的14300元,而農民的家庭年純收入達到10000~20000元和20000~30000元的已經占到了30.7%和37%,10000元以下的占16.3%,30000~40000元、40000~50000元和50000元以上的分別占7%、0.7%、8.1%。
2 D村的建設經驗與成效
第一,動員多方力量,幫助移民落地。偏僻的地理位置、薄弱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低效的傳統農業等都成為阻礙村莊脫貧的主要因素。因此,D村移民的生產發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并提出“政府抓,企業幫,自己干”的口號。作為H市貧困面最集中的移民村D村于2012年被H市委確定為雙聯行動集中幫扶的“飛天先鋒富民基地”,由9家單位集中幫扶,制定“興辦十件實事、縮小十年差距”的幫扶目標,實施項目幫扶、科技幫扶,時間期限為3年。近年來,政府為D村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規劃,通過開展各類科技培訓、示范指導、跟蹤服務活動,鼓勵引導村民種葡萄、栽棗樹,D村在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第二,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政府把D村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當做工作重點,加大農田防護林建設和風沙治理力度,采取誰栽植、誰管理、誰擁有、誰受益的原則,全村共栽植防風林53.33多hm2,同時沿周邊封灘造林80hm2,有效遏制風沙危害并保護耕地。D村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資金200余萬元,開挖農渠22km,新打農用機井15眼,實現了農業灌溉“雙保險”。通過新建村小學、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使D村的適齡兒童都能受到教育,實行好“三免一補”政策,目前D村修建標準小康住宅達107戶。十幾年來,總計投入各類專項扶貧資金580萬元,有效改善了D村的農田水利、鄉村道路、電力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D村移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
3 D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村民參與治理受限,村干部權利過滿。D村村民較低的文化程度和空白的政治面貌限制了他們參與村中公共事務的方式和途徑,村民參與村中公共事務更像是一種受到驅使下的被動配合,而非自發、主動的自我訴求。據調查,非常愿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D村村民只占到D村總人口的6.3%,比較愿意和一般愿意的村民占到了總人口的25.6%和37.8%,不太愿意參與和非常不愿意參與的村民占到了25.9%和4.4%。這種現象易導致D村村委會權利無人監督,出現村級干部權力過滿現象,使得村中出現村民參與意識不強、村莊會議成員少等問題,村委會與村民群眾中的“柏林墻”未能根本拆除。基層干部宣傳工作形式單一,受眾主體無法深入了解村莊舉措。D村資源分配和資金流動因地制宜因戶所需,出現了村內貧困戶接受資源的遲疑性現象,利益訴求決定村民的關注焦點和行動動向,若訴求減少或缺失,易導致村民喪失發展內生動力和加劇干群關系矛盾。目前,村莊公共事務管理仍無法完全適應較低文化水平村民群體的個別需求,村級干部作為實施主體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村民與村級干部的溝通機制受限,出現“村干部治理、村民觀望”的局面。
第二,村委會領導班子老化,治理面臨斷層。從D村村委會領導班子的年齡情況來看,30~40歲的干部占25%,41~50歲的干部占51%,50歲以上的干部占24%。村委會領導班子呈現非常明顯的老化特征,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D村村委會領導班子的“老齡化”和“低學歷”限制了D村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成長高度。市場化、城鎮化帶來的農村“空心化”,也導致農村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遠不能滿足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年齡老化、知識老化、思想老化“三化”問題突出。D村村中事務對于有頭腦、能力強的干部依賴性強,村委會還未形成一套具有其特色、符合其運作機制的管理體系和鄉村文化。
4 對D村未來經濟文化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第一,遵循客觀環境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D村所在的H市是一個以旅游業聞名的城市,D村可以搭建結構產業,利用H市的旅游資源建立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H市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所以D村具有潛在的旅游資源。通過旅游發展來吸引大量的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最新的技術和信息,加快觀念更新,同時,能夠增加區域就業機會,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增加區域就業崗位。
第二,構建網格化格局,培育社區優良環境。較搬遷之前水平分散的空間格局,移民搬遷后的D村是垂直集中的樓房布局,移民的居住空間變得閉合及私人化,社會交往的空間要么在封閉性、隱私強的家中,要么在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D村村民搬遷后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發生變化,村民之間的社交頻率及方式也產生變化。這就需要鼓勵村民參與其中,構建網格化的治理格局,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發揮群眾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施網格化治理就是打造優質的公共服務滿足公眾需求。在基層社會網格化治理中,基層社會的管理者需要重新審視網絡與現代技術的作用和功能,積極促成實現網格設計與信息技術運用中的觀念重塑。通過創新主體治理,促進社區資源多元覆蓋。結合D村實際治理情況,鼓勵村民參與社區治理,建立網格化的治理格局,積極調動村中組織和村民的積極性,利用社區資源幫助村民融入。可積極發揮社區組織作用,形成自主管理和自主創新治理體系,做到村委號召、組長動員、村民響應、集體融入的治理格局。
第三,實施能人動員,發揮多方聯動。當前D村存在空心化的現實,留在村里種地的壯年勞動力少,但是還有不少精英在農村。能人動員的方法可以施展社區精英對社區建設的巨大作用,他們不僅帶領村民樹立起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還能從外部爭取到各類資源用于村莊的社區建設。駐村幫扶企業、村委會、社區組織和村民都是社區公共事務的重要參與主體,在進行社區治理時,社會力量的作用不容小覷。駐村幫扶企業、村委會在參與治理過程要敢于發散思維,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引駐情懷企業、志愿者等公益群體進村,促進治理主體豐富化。積極調動各方優勢,并相互連接其作用,推動治理形式多樣化。從而形成多元主體治理體系,并使之成為社區治理的“潤滑劑”,讓D村環境更富有人情味,讓移民治理更加協調化和人性化。
5 結語
D村作為具有將近30年搬遷歷史的村莊,從落地到生根,從貧困到富裕,在其發展變化過程當中,移民精神是其重要支撐,總結其移民精神從而形成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對D村自身和其他移民村落的發展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包括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百折不撓的求知精神、不怕吃苦的奮斗精神和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雖然D村在經濟建設上趨于穩定狀態,但文化建設才剛剛起步,所以,D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建設起積極向上、和諧有序的社會文化,而這也是未來D村值得探索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吳曉燕,關慶華.從管理到治理:基層社會網格化管理的挑戰與變革[J].理論探討,2016(02):147-152.
[2] 袁小平,潘明東.農村社區建設中社會動員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來自江西省9個村的實地調查[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7(0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