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摘 要] 中職電子專業教學應做到緊跟社會發展潮流,教育教學工作要保持處于技術研究和新理念學習的前端。當下社會最為流行智能手機,對于其作用和影響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取長補短。在中職生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既定事實下,在教學中引導中職生利用智能手機移動學習,減少消遣娛樂時間避免其沉迷手機游戲和手機社交是很有必要的。中職電子專業教學理論抽象晦澀難懂,而通過在教學中合理應用智能手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中職生基礎較差,但性格活潑,喜歡使用智能手機。在教學中教師引導中職生用熟悉的智能手機進行學習,可以有效緩解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智能手機在中職電子專業的教學中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 智能手機;中職學校;電子專業;應用研究
智能手機在中職院校學生中廣泛普及。中職學生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在教學中倡導專業技術與文化學習并重。中職院校旨在培養有文化有素養的實用型人才,完成專業教學解決中職生文化學習基礎較差的現狀是尤為關鍵的。智能手機是中職學生都有的工具,如果可以在教學中加以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提升,所以智能手機在電子專業教學中應用前景廣闊。本文首先介紹了智能手機的基本概況,然后分析了智能手機可以應用到電子專業教學中的理論根源,最后就中職電子專業教學中如何應用智能手機進行了闡述。
一、智能手機
1.智能手機的定義
智能手機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通信行業3G和4G技術成熟的產物,目前獲得空前的發展。智能手機是指手機在原來的通訊功能基礎上,讓用戶利用手機操作自行安裝功能軟件第三方服務,并且實現無線網絡連接的手機總稱,簡單來講就是一臺可以通信且便捷攜帶的掌上電腦。智能手機的出現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智能手機在教育中的應用也開始蓬勃發展,遠程授課,在線一對一教育發展迅猛。另外,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也開始應用智能手機,使教學更加具有靈活性和普及性。
2.智能手機的性能
智能手機的功能涵蓋了舊手機的所有功能,可以打電話也可以發信息,而智能手機的功能又遠遠超越了舊手機的性能,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線路問題和天氣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網上購物和訂餐,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輕松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很大的便利。
二、智能手機應用于教學中的理論根源
1.動態學習
動態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坐在課堂上安靜地聽教師講課,也不僅僅是在課本上吸取知識,而是可以通過網絡和通信設備接受知識。動態學習可以不局限于課堂上,使學習的靈活性增加。動態學習最主要是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即通過電腦或者智能手機進行學習。
2.微型學習
微型學習主要是指學習者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工具,即利用當下比較高端的電腦和智能手機進行學習。微型學習還指學習內容的微小,學習者通過新媒介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一些短小零碎的知識點。微型學習知識點比較小,時間比較短,容易掌握,學生也愿意學習。
三、中職電子專業教學中應用智能手機的具體策略
1.在智能手機上下載與電子專業相關的APP
智能手機使用方便。教師可以發掘一些應用軟件,指導學生安裝軟件,教師可以應用這些軟件進行教學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軟件進行自主學習。如當下比較受教師歡迎的一款軟件“電路專家”,學生們可以在這個軟件上面了解一些電路知識,獲得一些計算服務,為中職學校電子專業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利用微信進行互助學習
現在微信是比較常用的交流軟件,班級里通過建立微信群,教師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比較有用的資料,同時可以為學生解決疑問,在不能面對面的情況下也能答疑解惑。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微信就難點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學生之間通過微信互幫互助。
3.利用智能手機進行自學
智能手機有其自身的便利性,攜帶方便,并且查閱資料也便捷,當學生遇到比較難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應用智能手機進行網上查閱,使學生快速獲得答案。智能手機靈活方便,為學生自己學習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學習。
中職電子專業教學中智能手機的應用必將為中職電子教學帶來重大的影響。中職電子專業教學在利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引導中職學生正確使用,避免學生沉迷其他不良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具備自主創造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實現學生自我價值和中職院校的價值,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曉靚.多元智能理論在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9(20):82-83.
[2]郗偉,閆曉前.構建“第三課堂”:智能手機在高職化工專業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9(4):113-114.
[3]梁燕秋.智能手機在中職電子商務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22):49.
[4]鄧清亮.智能手機在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3):39-40.
[作者單位]
岳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