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名慧 邵喜武 周楊



[摘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建設,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基于吉林省調研數據,并通過建立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分析和研究不同的影響因素對農民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主要收入來源、現代農業技術了解程度、培育方式、培育內容以及培育時間等因素對農民參與培育意愿具有顯著影響,最后根據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
1引言及文獻綜述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建設不僅是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和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農民是否愿意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農民參與培育的意愿,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進行分析和探究,對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理論分析方面,徐天敏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含義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是指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以及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狹義是指能夠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服務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市場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業實踐人員;王國慶認為,在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中,新型職業農民是從傳統農民中發展出來的,它把農業作為一種產業并融入到市場中,農民更多的則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朱啟臻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活動不僅追求個人經濟利益,還關心集體利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必要性和意義上:房彬認為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途徑;陶佩君認為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及職業技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韓娜認為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及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和村民民主管理。在實證分析方面,馬艷艷、李鴻雁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生產經營特征、政策認知程度以及參加培訓的經歷等因素對農民參與培育意愿的影響;周杉、代良志、雷迪運用Probit模型分析了農戶個人特征、生產經營情況以及政府支持的有效性等因素對培育的滿意度的影響;姜明倫、于敏、李紅通過建立分類回歸和總體回歸模型并利用Box-Cox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機構對培育效果的影響;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受訪農民的個體特征與職業培育供給特征,對農民參與培育意愿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果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2數據來源和特征描述
2.1樣本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對白城市通榆縣、松原市乾安縣、長春市農安縣、四平市梨樹縣、通化市通化縣的農戶進行問卷調查,調研共發放了500份,收回了453份,在整理過程中剔除無效和不完整的問卷后,實際的有效問卷為397份。調查問卷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被調查農戶的個體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主要收入來源、現代農業技術了解程度;二是職業培育的供給特征,包括培育方式、培育內容、培育時間。
2.2樣本的基本信息(見表1)
3實證分析
3.1 變量的定義與說明
模型中的自變量是通過對受訪農民進行問卷調查所得的數值,變量的定義及說明見表2。
3.2 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來研究各解釋變量對農民參加培育意愿的不同影響,將因變量Y的取值范圍限制在(0,1),其中農民愿意參加設定為0,不愿意參加設定為1,解釋變量為:性別X1、年齡X2、受教育程度X3、家庭收入來源X4、現代農業技術了解程度X5、培育方式X6、培育內容X7、培育時間X8、μ隨機擾動項,函數的表達式為:
因此構建吉林省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為:
3.3模型運行結果與統計描述
本文運用SPSS19.0對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良好,通過顯著性檢 驗(見表3)。
(1)性別結構對農民參與培育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且對農民參與培育具有正向影響。在調查對象的性別結構中,男性更愿意參加培育,可能是由于男性在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中占主導地位。年齡結構對農民參與培育的影響方向為正向,但影響作用并不顯著。隨著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民期望獲得更多的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影響不顯著可能是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水平相當,所以在學習農業相關知識的需求上也趨于相同。
(2)從模型運行的結果來看,受教育程度在5%的水平上顯著,且對農民參與培育決策的影響呈正相關,表明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參與意愿會越強烈。受訪農民年齡普遍集中在40~60歲,且科學文化水平較低,也導致了一部分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不高。
(3)家庭收入類型不同,農民參加培育的需求程度也會存在差異,從模型運行的結果來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需求較為強烈,其次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因此家庭主要收入類型對農民參與職業培育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
(4)現代農業技術了解程度對農民參與職業培育具的影響呈負相關,但是影響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對農業技術比較了解農民覺得參與培育的意義不大,影響不顯著可能是由于不論收入來源是哪種類型的農民,都會對農業技術有一定的了解。
(5)在職業培育方式的選擇上,農戶更傾向靈活多變的現場實踐教學或是傳統的理論教學,其他的培育方式的人數則較少,僅有13.1%的農民選擇廣播、電視及網絡遠程教學等方式進行培育,產生這一現象原因是農村的網絡普及度不高,人們對網絡遠程的了解度和認知度比較低。
(6)培育內容的影響也較為顯著,選擇創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數雖不多,但多數是年齡較輕農民,說明年輕農戶對農業技術較強的培育內容更感興趣,此外,選擇市場與營銷管理的農戶比重為15.6%,表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也參與到了市場活動中,農民對市場營銷與市場管理相關知識的需求也較大。
(7)培育時間的影響不顯著并呈負相關關系,即培育時間越短,農民參與培育的意愿越強,這可能是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所以農民更傾向于根據農業生產時間隨時變化的短期培育。
4政策建議
(1)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方式。對于理論知識的培育,可以采用課堂培育的方式,并且培育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對于職業技能的培育。可以采用集體現場實踐與指導的方法開展農業職業技能的培育。培育人員也可以采用典型基地示范的方法來提高對農業職業技能培育的質量。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大數據分析以及互聯網技術,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信息平臺和現代農業遠程教育平臺的建設,加強培育工作人員與參與職業培育農民的互動性,從而快捷有效地向廣大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咨詢服務。(2)完善培育相關政策法規,優化培育環境。優化整合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及各種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教育資源。改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內容、方法和機制,提高創新能力,調整培育時間,使培育時間能夠靈活的適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規律。(3)創新培育體制,提高培育效益。在發揮政府主體作用的基礎上,還應不斷完善培育組織規劃機制,發揮各類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農民技術協會等民間團體作用,提高培育機構的培育效果。建立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和檢查驗收標準,對培育機構的工作項目和工作效率進行監督考核,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的管理和監督。
[參考文獻]
[1] 徐天敏.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及特征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0) :186-188.
[2] 王國慶.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努力提高營業收入[J].新農村,2011(05) :14-15.
[3] 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3(09) :16-18.
[4] 房彬.新型農民概念界說[J].調研世界,2009(10) :29-31.
[5] 陶佩君.農村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2).
[6] 韓娜.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遼寧經濟,2012(11):94-96.
[7] 馬艷艷,李鴻雁.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愿響應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8(12) :99-104.
[8] 周杉,代良志,雷迪.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17(04) :115-121.
[9] 姜明倫,于敏,李紅.農民培育機構的培訓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科技展望,2015(08)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