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慧

[摘要]人的素質決定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動力。農村教育的提升是激發鄉村振興內力、鄉村持續繁榮的迫切要求。長期以來,圄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外部資源不足,農村教育出現“內卷化”現象,成為農村整體繁榮與振興的障礙。建議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構建三維立體生命教育體系:教育融入整個生命周期,始于家庭,優生優育;教育尊重生命個性,尊重個體差異,個性化培養,為多元發展創造可能;教育提高生命認知,引導探究生命的本真存在,幸福內生,和諧外顯。
[關鍵詞]內卷化;農村振興;生命教育制度;內生動力
[中圖分類號]G459[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人才振興,人才振興的根本是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人的素質提高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推動力量。十九大報告及《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等頂層設計都明確提出鄉村振興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這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關懷和傾斜。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能有效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是激發鄉村振興內力、鄉村持續繁榮的迫切要求,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也是農村子弟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和希望。
1 三維立體的農村生命教育體系理論構架
既融合時代背景、國家戰略大局考量,又體現教育價值訴求,本文主張對廣大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給予實質性的關注與支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構建三維立體全面的生命教育體系。
生命教育著眼于心理健康、身體強健、智力發展,尊重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基本教育規律,是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的三維立體全面的教育體系。從教育的持續期間看,教育應融入整個生命周期,始自家庭,優生優育;從教育內容看,教育尊重生命個性,尊重個體差異,個性化培養,為多元發展創造可能;從教育目標看,教育提高生命認知,引導探究生命的本真存在,幸福內生,和諧外顯。具體如圖1所示。
2 在農村構建三維立體全面的生命教育體系的必要性
2.1 當前時代發展趨勢、國家戰略大局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呼喚教育保障
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決定其未來的競爭地位。當前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逐漸顯現,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概念,預示著整體人才素質亟需提高以適應時代要求。國家戰略層面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為抓手的農村經濟振興與城鄉和諧發展是伴隨著產業升級、產城融合、新型工業化的新一輪振興,其實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供給。時代發展與國家戰略的大局都要求完善而優質的教育體系保障。
2.2? ?教育的價值訴求要求對農村教育提升給予實質支持
從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晏陽初,再到20世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終生奉獻于改善農村教育,源于國家新生命求之于農村,而農村之新生命,以教育為根本。保障廣大農村地區教育質量,在農村實踐生命教育,能夠體現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弱勢人道關懷的價值取向。教育水平提升是防止城鎮空心化、農村衰敗化,帶動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繁榮的根本。
2.3 新時期農村人口發展的現狀要求教育提升
在當前我國的生育政策條件下,不同于大城市生活壓力大、節奏快而帶來的生育意愿降低,可以預見的是新型城鎮、農村地區的新生兒數量規模將日益擴大。如果沒有審慎而完善的教育體系引導,最終將影響我國整體的新時代人才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后勁和內力。
2.4 化解農村振興中教育“內卷化”問題的迫切需要
現實中,教育的質量與經濟發達程度息息相關,農村教育圄于人力、物力、財力等不足出現“內卷化”現象。歷經康德、戈登維澤和吉爾茨等,內卷化理論的大約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時間。在教育語境下,“農村教育內卷化”一般形容由于外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支持性不足和缺失,或者由于城市教育的壓倒性強勢,而造成的農村教育模式相對固化,產生無法破除的機制壁壘。在辦學、師資、留守兒童、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制度和行為模式在變遷過程中出現了漸進性的自我鎖定,并且很難自我認知與改變,發展效能低下。其原因可能在于:
2.4.1 政策性規劃因素。政府部門政策性規劃因素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體系的宏觀框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從供給側建立完善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科學養育,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農村兒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學前教育”。一系列國家戰略層面的規劃既是未來改進嬰幼兒、學前階段的生命質量的方向、也說明在當前是亟需補齊的養育、教育短板。
以筆者所在城市為樣本的調研顯示,實踐中,0~2歲的照護與教育開發規劃基本空白。主城區的早期教育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和家長的素質水平,多以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出現。其中也存在大量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生命早期教育的意識不到位、能力也不足。而在農村地區幾乎空白,家長的教育意識與教育能力雙重不足,嬰幼兒自然放養成長。在3~6歲的學前階段,受經濟發展程度、政府公共部門意識與預算的雙重制約,教育資源極不平衡。優質幼兒園分布極不均勻,且絕大多數位于縣市區內,大量村鎮地區沒有高質量辦學的幼兒園。而義務教育階段,撤點并校需要再思考。自2001年開始的中小學布局調整,使得一些小學、教學點流失。筆者所在的家鄉小鎮,小學從兒時的一村一校到如今的一鎮一校,初中從兩所減為一所。以管窺豹,教育公平受到破壞,勢必影響到下層民眾的社會公平感,進而影響生活態度與未來的人才素質。撤點并校雖有積極意義,但是容易導致部分孩子上學成本提高,弱者積弱,有失人文關懷。伴隨著國家生育政策放開,保障小學數量將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條件。
2.4.2 教師素質問題。因為待遇、編制等具體生活問題,使得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才吸引力弱,教師素質堪憂。學生的成長需要高素質教師的引導。教師素質不高,學生沒有得到很好引導,惡性循環,最終影響的是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