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的概念進入到公眾的視線,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以杭州西湖為例,本文分析了如何實現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的雙贏。在綜合分析了國家經濟與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對其未來發展重點進行了建設性展望,提出今后的發展是綜合發展,需要統籌兼顧好經濟發展、節能、減排等多個方面,在新能源開發及利用上付出更多努力,為兩難課題開辟出一條新的解決道路。
關鍵詞:環境保護;資源開發;雙贏;可持續發展;新能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2-0-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entered the public's sigh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also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aking Hangzhou West Lak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achieve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 constructive outlook is given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future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Devote more effort i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open up a new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win-w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energy development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圍廣、綜合性強,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等,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環境保護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資源開發是對地下礦物、土地、動植物、水力、旅游等資源通過規劃和物化勞動以達到利用或提高其利用價值實現新的利用,后者也稱資源再開發或二次開發。開發資源可以為人類提供新的物質財富,且避免因未被利用而造成的浪費;將廢物作為資源進行再開發,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可以減少廢氣物數量進而減輕處理的負擔;可以節約非再生資源,以便為后代多保留些生活資料。資源開發的戰略是合理開發非再生資源;努力開發可再生資源,但在開發植物性可再生資源時,應特別注意保護植被和保護生物種。
西湖湖水面積約6km2,它的流域面積約27km2,整個流域加上生態功能保護區面積不到200km2。十一五初期水質為6類,而該區域已達到非常嚴重的污染程度。為了達到治理湖水的目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從五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從制度上制定了《西湖風景明勝保護區管理條例》,這個管理條例通過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后,作為省級立法,報國務院多個部門進行審議,中央13個部門進行了審批,其中包括國家宗教部門,歷經3年時間才得以頒布,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全面性。
第二,編制了《西湖風景明勝保護區總體規劃》,在總體規劃的引領下,統籌各方面的工作。
第三,在行政管理上形成了“西湖名勝管理委員會”,把原來的西湖名勝管理區、枝江區和西湖區,統轄到管理委員會,實現了管理上的統一。
第四,在治理上打破了原屬地管理的局限,按照流域進行治理,實現了行政邊界和自然邊界的一致。
第五,在建設上進行統一建設統一拆遷和引水,西湖的引水是從錢塘江引用,一個月換一次,一年換12次,考慮到湖水的達標要求要比河水高,在水入湖前建了一個污水處理廠。雖然在此期間由于治理整頓無法游覽,由此造成景點門票收入減少8000萬,但治理后水質無論從透明度還是生物多樣性上都得到了大大改善和提升,游客數量大量提升,經濟效益也得到提高,通過環境的改善和處理,環境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做到了雙贏。
通過這一例子,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是可以做到的,有效的保護環境可以發展經濟的可持續性,能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作為它積極追求實現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環境保護是區分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沙掷m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應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對于發展中國家,發展更為重要。事實說明,發展中國家正經受來自貧窮和生態惡化的雙重壓力,貧窮導致生態惡化,生態惡化又加劇了貧窮。因此,可持續發展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發展才能解決貧富懸殊,為解決人口猛增和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最終走向現代化和文明。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28處提到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45次提到環境生態的概念,提出要把生態文明放在首位統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總體布局中,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中,把我國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目前,我國GDP總量全球第二,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然而,PM2.5飆升,地下飲用水不達標,長江白鰭豚滅絕,黃山迎客松枯枝等等,在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國的自然環境和歷史遺產卻遭到了嚴重破壞。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以化石能源消耗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同時也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遞增趨勢,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政府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大環境保護投資力度,保持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老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和建設項目“三同時”投資持續增加,但事實表明,環境保護投資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問題依然嚴峻。在亟需解決環境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和控制碳排放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利用2004-2012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環境保護投資結構的角度出發,通過固定效應模型來探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等環境保護投資對環境治理和碳減排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老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并不能顯著改善環境質量,且對碳減排有消極作用;建設項目“三同時”投資雖然沒有起到降低碳排放總量的作用,但使得碳排放量增長率保持每年3.8%的下降速度,而且能夠顯著提高中國環境質量。在進行空間分析后,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由此可見,在未來發展中,建設項目“三同時”投資在污染治理和碳減排兩個方面都將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政府要合理安排環境保護投資結構,提高環境保護資金的使用效率,鼓勵發展建設項目“三同時”投資,提高建設項目“三同時”投資在環境保護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實現環境保護投資空間結構的合理化。
在過去34年中,我國經濟增速均速在9.8%,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在10.4%,十二五期間規劃7%,但實際已達7.8%-8%,預計在今后20年基本會在6%-8%之間,不會低于這個增長速度,而我國產業的發展和引領依然是第二產業,這就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會以高度消耗能源和資源為依托產生環境污染。經濟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到了1984年度達到了15%,1990年經濟增速是4%,可謂是從封頂到了谷底,20世紀末我國經濟增速穩定在8%-9%,進入21世紀以來依然在快速增長基本上都在8%以上,前20年經濟增速快但不穩定,最近10年經濟增速持續穩定下來,即使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我國經濟依然保持在8%的水平。在經濟總量上,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總量只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1.73%,到了1990年甚至只占1.64%,又經過10年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總量占到了世界3.74%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0,近10年到了201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穩居世紀第二,經濟總量占世紀的1/10,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出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會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1/4,將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就是到了2030年時間將超過美國,從學術角度講,甚至于5年時間就可超過美國,原因在于三個方面:中國經濟繼續按8%的經濟增速發展;美國經濟繼續走低;人民幣繼續升值,美元繼續走低。
與之于相對應的中國城鎮化率,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之初,我國城鎮化率只有18%,城鎮人口是1.7億,到了201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0%-53%,城鎮人口達到了7.7億,以每年一個百分點增長的話,再過10年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2030年將達到70%。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雖然城鎮化率還差世界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但城市人口總量已達第一,城市問題就突顯出來。長期以來以工業為主動力帶動經濟發展,勢必以消耗能源為主,這一結構在以前、現在、甚至今后一段時期還將繼續存在,資源能源的消耗對環境產生大量影響。而與此同步的城鎮化發展,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就相對滯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城市的1/5,農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是水污染的主要來源,44%-67%的水污染是由農業生產造成的,一半的農業人口生產總值占整個GDP的10%,人均經濟水平占30%,卻消耗60%的水資源。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GDP總量占60%,而西部12個省只占11%,其余是中部所占。高度不均衡不對稱,體現在資源能源的不對稱,西部煤炭占了80%,生態屏障83%在西部,而西部經濟總量不足20%,污染物排放達到了30%以上,到了2008年西部經濟增長快于東部。在環境保護方面,十二五規劃把節能減排放在了東部,給西部留下了空間,東部大氣和水通過海洋進行了排放。而西部卻不同,西部處在水的上游和風的上風向,它的污染物排放。會順風順流,污染程度遠超東部。到2011年我國能源消耗是世界第一,占到了世界能耗的8.3%,煤炭消耗世界第一,石油消耗進口世界第二,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造成了SO2達到了世界第一,所以在十一五期間要求減排10%,十二五期間減排8%;NO2是形成酸雨、PM2.5和二次污染的主要來源,在2011年的時候排放總量為2400萬t,達到世界第一,十一五計劃要求到2015年減少10%;CO2排放在2011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水的供應方面工業每年消耗800億t,形成400億t污水,240億t經低標準處理,其他直接排放。2012年我國80%以上城市空氣不達標,57.2%的城市地下水不達標,水利部公布的數字全中國62%的省份地下水不達標,國土部公布數字華北地區78%的地區地下水不達標,使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2010年英國石油在美國墨西哥泄油事件,使700億美元股票消失,200億美元的賠償金,預計最后要以629億美元審結,這筆巨大的費用使這一世界最大石油公司不堪重負,曾經要宣布破產,后美英政府聯手購買它的股票予以解救,但這筆費用必須發生,最終會產生在油價中。這種過度依靠化石能源的風險在以后的經濟發展中,經濟損失會以指數倍的增長,這是傳統能源經濟發展模式的代價。
中國經濟增長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與能源的巨大消費幾乎是同步發展,1996年我國SO2排放總量達到世界第一,同時我國鋼鐵產量達到世界第一,2001年我國水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第一,2008年我國NO2排放總量達到世界第一,2009年我國對能源消耗達到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同時CO2排放總量達到世界第一。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10%,污染物排放總量占世界排放量的20%,人口占世界1/5,糧食占世界1/4,農業用化肥占世界1/3,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1/4,均屬第一,可以說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靠犧牲環境換取的。
由于近30年過度使用開發資源,我國能源已大量消耗,同時環境承載能力也基本達到飽和。要想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必須花費巨大的財力恢復治理環境,否則,不僅經濟不能夠快速增長還會產生環境債務。環境問題已涉及到了我們的發展和生存,治理環境已時不我待,迫在眉睫。
在生活和生產建設方面,我國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十一五期間提出要經過5年時間節能20%,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單位能耗碳的排放量減少40%~45%,到十一五末減排完成指標,節能指標沒有完成。十二五期間繼續完成減排8%,到2020年十三五末把污染物排放指數降到最低。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30年,GDP以10%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最大支出是用于教育大約為2萬億,其次是三農大約為1萬多億,而在環境保護發展投入相對要少得多。2011年我國用于環境保護污染物控制1400億,能源600多億,生態600多億。政府應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達到節能減排目標。
我國在資源利用效率上是很低的,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城鄉之間在利用能源資源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就以用煤量來說:我國每年用煤量大約為40億t,大約10億t用于農村和小型工廠鍋爐使用,煤炭使用效率極低,產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而如果使用生物技術采用生物能的話,每年我國秸稈剩余6億t,林業森林落葉8億t,農村和農場的養殖業剩余糞便垃圾30億t以及廢氣等1.3億t利用起來就可達到相當于5億t標煤,達到用煤量的1/4,大大減少了能耗和廢棄物排放。再例如在單位能源消耗方面地區之間的差異,每萬元GDP北京為0.5t煤而寧夏為2.279t接近北京的5倍,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國的1.4倍,歐洲的1.6倍,日本的2.3倍。歐盟有27個成員盟國,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上是有差異的,因此在制定政策上國家之間分配就產生了差異,在總體減少碳排放總量基礎上,強制執行減排,實行市場交易機制對碳排放進行交易,不達標的國家花錢買指標,從而實現了歐盟總體碳減排指標。我國可以借鑒歐盟的方法制定政策標準。以上海為例,上海是我國工業很發達的城市同時也是經濟高度發達和能源消耗效率很高的城市,上海每萬元GDP消耗煤炭0.61t,如果全國都以上海為標準,就可減少5.6億t煤,減少SO2、355萬t,NO2、380萬t,CO2204萬t,這個水平就相當于一個半五年計劃就可以不用減排,超過了投入幾千億的治理效果。
在產業結構方面。以北京為例,北京在2011第三產業達到了76%,第二產業只占到了1/4不到,這是最好的產業結構比例,如果全國都能達到這一產業結構的話,就可節約煤11.7億t,從而減少SO2排放740萬t,減少NO2排放800萬t,這些減少伴隨著節能相當于三個五年計劃的減排量,同步實現了經濟和能源、環境的共贏。
改善能源結構。我國現在過分依賴于化石能源,如果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的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2009年是10%,2015年是15%,計劃到2020年達到20%的利用率,就可減少節約3.1億t的煤炭使用量,同時減少SO2排放200多萬t,煙塵80多萬t,這也相當于一個五年計劃的兩年的排放量。
今后發展是綜合發展。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源節約和污染物減排。以經濟發展增速三個指標過去10%,現在8%和相對較低6%制定一個原則,制定國家內共同的減排責任和目標,充分考慮區域間地區間差異,東、中、西之間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分配節能減排任務低碳指標;充分利用技術研發的支持能力和能源提高效率,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如果今后有5億t的煤是用可再生清潔能源替代,就可減少SO2排放700萬~800萬t,減少NO2排放300萬t,減少CO2的排放12億t,環境效益將大大提高和改善,相當于十一五減排目標的3倍,三個五年計劃減排指標。同時實現了能源目標,節能目標和能源結構調整。
節約的這5億t煤的社會效益也是顯著的。它可騰出1000萬個就業崗位,而且清潔能源的使用主要在農村和農業,可大大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實現規?;洜I,給農業輸入造血功能,把農業做大做強。不僅實現了新能源的產出,而且提高了環境質量和人民的健康水準。
這節約下來的5億t煤的經濟價值是十分巨大的。單就煤炭價格計算按一次性能源計算相當于3000億元;而它的二次能源價格成倍增加,再加上減去800萬t脫硫裝置及其運用成本及300萬t的脫氮裝置和運營成本,同時釋放出12萬億的碳市值,可以拿到國際上去交易,國際碳價格大約是5~10歐元/t,這樣算下來可產生幾百億歐的價值,同時對硫、對氮的排污費也不用征收了;由于不使用煤,國家用于電價補貼也不再需要,電價不再上升;更值一提的是環境容量空間大大的釋放出來,這釋放出來的環境空間就可用于其他經濟建設,而且這個價值空間紅利遠遠大于它的價值本身,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新能源的價值=污染脫氮裝置脫硫裝置的價格+這些裝置的運營成本+C的市值價格+免除排污費+電網補貼+釋放出的空余發展空間+礦難等事故經濟補償,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隨著化石能源開采的風險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顯重要和緊迫。所以,利用技術研發提高能源的效率,節能減排,同時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作為石化能源的替代能源,做到環境、能源、經濟、社會的多贏,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偉,李國祥.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10):25-33.
[2]吳芝瑛,吳潔,虞左明.杭州西湖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復與水生生態修復[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5(01):38-40+46-2.
[3]金鑒明.環境領域若干前沿問題的探討[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2(01):68-72.
[4]吳潔,虞左明.西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富營養化治理措施的生態效應[J].中國環境科學,2001(06):61-65.
收稿日期:2019-11-24
作者簡介:高立卿,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環境生物學、海洋生態學、環境能源工程、環境生態經濟與法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