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妍,羅偉生△,禤傳鳳
1.廣西中醫藥大學(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科(南寧 530023)
羅偉生教授系廣西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創立七方胃痛散,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羅師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胃脘痛,亦稱胃痛,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者,均可歸為此類論治。另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也提出“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不僅指明了胃脘痛的部位,開始認識到胃脘痛與肝郁有很大關系。《醫學正傳·胃脘痛》在治療上提出“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為胃脘痛治療提供了總的原則,現代也有醫家將胃脘痛臨床治療概括為溫、清、疏、利濕、化瘀、健運、消導、滋陰八法[1]。羅教授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胃脘痛雖病位在胃,但與肝、脾密切相關。而肝病傳脾又可分為木旺乘土和土虛木乘兩種,即肝郁氣滯和肝郁脾虛兩種證型。故羅教授在治療胃脘痛時注重辨證論治,以調理肝脾為主。
1注重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肝主疏泄,羅教授指出“疏泄”在《說文解字》中意為疏通,暢達,宣泄之意,即肝具有疏通、調暢全身氣機,促進脾胃運化的功能。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則易致脾失運化,即木旺乘土。《素問·舉痛篇》有云“百病生于氣也”,說明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百病始生。《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指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情志不落,肝木之氣逆行犯胃”。均說明胃脘痛的發生與肝氣過旺,肝失疏泄,氣機升降失司,終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有關。《景岳全書·心腹痛》中指出“胃脘痛證……當以理氣為主”說明肝氣調達則脾氣健運。羅教授提出,從肝論治脾胃應以調肝為主,可疏斂并用,肝之疏泄正常,氣順則通,胃和自安。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中氣機阻滯,升降失常,則可見胃脘脹痛,連及兩脅,煩躁郁怒時脹痛加劇,噯氣頻,喜嘆息,大便干溏不調,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治療木旺乘土,肝郁氣滯型胃脘痛,羅教授強調要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此外,有臨床薈萃分析[2]指出臨床在運用疏肝理氣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柴胡疏肝散的使用頻率最高,說明柴胡疏肝散在治療肝郁氣滯型胃脘痛方面的療效受到廣大醫家的認可。
2注重益氣健脾,疏肝和胃脾主運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素問·風論篇》 曰 :“脾者土也,而惡木”,《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中說“胃脘痛……凡壯則氣行而已,胃脘弱則著而成病。”羅教授認為,飲食不節、過饑過飽,致脾胃受損,而脾土一虛,肝木相乘,即所謂“脾虛木乘”。《景岳全書》謂“肝邪之見,本由脾胃之虛,使脾胃不虛,則肝木雖強,必無乘脾之患。”《難經經釋》也提出“補其脾氣,則能御肝,不受克賊也。”此與羅教授肝脾同調的思想有著相似之處。脾虛木乘,運化失司可見胃脘隱痛,按之痛減,噯氣,喜長嘆息,便溏,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脈沉弦。治療土虛木旺,肝郁脾虛型胃脘痛,羅教授強調要益氣健脾,疏肝和胃,主方:柴芍六君湯。柴芍六君子湯,出自《醫宗金鑒》,最早用于脾虛肝旺、風痰壅盛者,近年來,臨床也有用于肝郁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等的研究,并且臨床療效較好[3-5]。
3注重食療羅教授認為胃脘痛常易反復發作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損傷胃中元氣有關,胃中元氣充足則脾健胃安,故而治胃病要做到三分治七分養,注意顧護胃中元氣。調養脾胃元氣首先應當注意飲食調理,要做到飲食有節,飲食有時,寒熱適宜,饑飽適宜。《遵生八箋》中提出“美飲食,養胃氣”的食養原則,這與羅教授養胃氣首重食療有著相似之處,羅教授常言“藥食同源,食性亦有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酸苦甘辛咸”。故而在治胃病的同時,需做到藥食互補,寒溫適宜,五味相通,不僅能提高療效,更能減少胃痛的復發率。對于容易出現胃中飽脹的患者應當少食豆類、紅薯、芋頭、牛奶等產氣多的食物,對于胃酸過多的患者應少食糯米、蘋果等易反酸的食物。其次,羅教授認為養胃氣還應注意調暢情志,情志易傷胃,應做到淡泊情志,寧心絕思,戒煙酒。最后,勞逸適度,脾主四肢,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脾胃之氣,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4七方胃痛散功效七方胃痛散是羅教授從醫30余載的臨床經驗方,由四君子湯、二陳湯、金鈴子散、枳術丸、左金丸、良附丸、丹參飲7個不同功效的經方組成,其方藥組成為: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延胡索、川楝子、陳皮、半夏、黃連、吳茱萸、高良姜、香附、丹參、木香、砂仁、枳實。方中君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藥為四君子湯組成,共奏益氣健脾之效;川楝子、延胡索為金鈴子散,取其理氣止痛之效;陳皮、半夏為二陳湯組成藥物,以燥濕和中;黃連、吳茱萸為左金丸,以瀉火疏肝,和胃止痛;高良姜、香附為良附丸組成,能溫胃理氣止痛;丹參、木香、砂仁為丹參飲加減,用之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枳實、白術為枳術丸,有行滯消脹之功。全方共奏益氣健脾、理氣止痛、燥濕和中、瀉火疏肝、溫胃止痛、活血化瘀、行滯消脹七重功效。幾乎將所有胃脘痛病因的治療方法全部囊括在內。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七方胃痛散具有促進胃黏膜愈合,消除胃黏膜炎癥的作用[6-7]。王鮮庭等[8]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加味七方胃痛顆粒不僅能抑制bcl-2和cyclinD1蛋白的表達,還能調節細胞的凋亡和增殖,從而達到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病變的目的。另外,有實驗研究[9]表明,七方胃痛散具有抑制胃癌SGC-7901細胞的生長的作用,可能與通過上調Fas、FADD、Caspase-8 m的表達,以及下調FasL的表達有關。目前有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七方胃痛散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確有一定的臨床價值[10-14]。另外,也有實驗研究[15-17]表明七方胃痛散對胃癌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其可能與抑制ERK/NF-κB信號通路、調節Fas、Fadd、Caspase-8、Caspase-3因子的表達有關。禤傳鳳等[18]總結七方胃痛散的藥理作用,發現七方胃痛散具有減輕胃黏膜損傷、促進胃黏膜愈合的作用。
5典型病例王某,男,47歲,2018年2月8日初診。主訴:反復胃脘部脹痛1年余。自訴1年前因事務繁瑣,壓力過大,與家人發生爭執后出現胃脘部脹痛,曾行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病發則自行至藥店買藥治療(具體不詳),病緩則不予處理。平素煩躁易怒,每因郁怒后脹痛發作或加重。刻見:胃脘脹痛,噯氣頻,反酸,納可,寐差,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西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肝郁氣滯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投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陳皮各12 g,白芍20 g,黨參、白術各15 g,茯苓、枳殼、川楝子、延胡索各9 g,黃連3 g,吳茱萸、甘草各6 g,7劑,水煎服,1d1劑。服藥7劑后,胃脘脹痛減輕,噯氣、反酸明顯好轉,睡眠仍差、舌脈同前。上方去黃連、吳茱萸加酸棗仁10 g,茯苓改茯神20 g。服7劑后,無明顯胃脘脹痛、噯氣、反酸,納寐可,二便調,改用六君子丸鞏固治療,服藥7劑后,諸癥皆除,隨訪未復發。
李某,女,56歲,2018年3月29日初診。主訴:反復胃脘部隱痛2年。自訴2年前因家中變故,飲食欠規律,情志不舒后出現胃脘部隱痛。期間多次在外求醫,具體診治不祥,療效欠佳。刻見:胃脘部隱痛不適,伴噯氣頻,喜長嘆息,常感乏力,胃納欠佳,寐尚可,大便爛,日行2次,小便調,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弦。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肝郁脾虛型。治以益氣健脾,疏肝和胃。以柴芍六君湯為基礎方加減,白芍30 g,白術、黨參各15 g,茯苓、木香各12 g、砂仁、陳皮、柴胡、川楝子、延胡索各9 g,甘草6 g,7劑,水煎服,1d1劑,并囑患者調暢情志,清淡飲食。服藥7劑后,胃脘隱痛明顯減輕,胃納好轉,仍感乏力、噯氣、大便溏,舌脈同前。上方去白芍減量至15 g。繼服7劑后,無明顯胃脘痛、噯氣、乏力,納寐可,二便調,守上方鞏固治療,服藥10劑后,諸癥皆除,隨訪未復發。
6結 語羅教授認為,目前臨床胃病的發病常常虛實夾雜,寒熱并存,故而單一功效的處方常常臨床效果不佳,七方胃痛散為羅教授自創經驗方,根據羅教授長期臨床經驗,發現胃脘痛臨床證型最常見為肝郁氣滯與肝郁脾虛兩種,治療時,肝郁氣滯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肝郁脾虛以柴芍六君湯為基礎方加減。至于胃脘痛其他證型,如食滯胃脘,當以消食導滯,重用投以保和丸;寒邪客胃,當以溫胃散寒,主方藿香正氣散;濕熱中阻,當以清化濕熱,可以連樸飲為基礎方;胃陰不足,當以養陰益胃,多用一貫煎;瘀血停胃,當以化瘀通絡,可用失笑散合丹參飲;脾胃氣虛,當以益氣健脾,以六君子湯為基礎加減;脾胃虛寒,當溫中散寒,以理中湯溫補脾陽。臨床治療胃脘痛,關鍵在于把握脾虛為發病之本作為治療的關鍵,要注意病證結合,臨床療效的關鍵在于辨證準確,故治療時應緊扣病機與證候;達到氣血陰陽平和,最終脾胃氣機升降有序,胃和則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