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媛媛,張文靜,王 欣,趙衛鋒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21);2.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 712046);3.西安航天總醫院(西安 710100)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伴隨就餐方式、飲食結構等改變,超重和肥胖已引起全球的關注。據統計,截止2014年,全球有超過19億人(年齡≥18歲)超重(占39%),而其中6億人肥胖(占13%)[1];肥胖不但影響體形與美觀,而且有加大患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風險[2]。肥胖和超重的產生與飲食、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飲食因素在其原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從飲食行為數據變化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肥胖與飲食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為穴位埋線治療胃腸實熱型肥胖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
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間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科門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受試者分為兩組,每組30例。課題研究過程中無退出者及實驗中止者。兩組患者基線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埋線組,女25例,男5例;平均年齡(34.93±6.89)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平均(8.17±4.87)年。假埋線組,女24例,男6例;平均年齡(37.07±7.85)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5年,平均(8.40±5.04)年。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于肥胖和超重的定義(2016年):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BMI≥25時為超重,BMI≥30時為肥胖。②中醫辨證分型診斷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參照2002年全國第5 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癥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3],將單純性肥胖癥(無并發癥)按辨證分為五型,即脾虛痰濕型、胃腸實熱型、肝郁氣滯型、脾腎兩虛型、陰虛內熱型。本文選取胃腸實熱型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證候:形體肥胖、食欲旺盛或消谷善饑、面色紅潤、渴喜冷飲、口干口臭、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多滑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18~60歲之間,性別不限;③無嚴重的基礎疾病者;④3個月內未采用其他減肥措施(口服減肥藥物等);⑤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與診斷標準不符者;②因自身原因終止實驗者;③瘢痕體質、超敏體質及縫合線線體過敏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盲法原則:要做到研究者、操作者、統計者三分離。
2 治療方法
2.1 埋線組:①主穴:中脘、下脘、大橫(雙)、天樞(雙)、梁門(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巨(雙)、腹結(雙)、帶脈;配穴:曲池(雙)、上巨虛(雙)、下巨虛(雙)、支溝(雙)、內庭(雙)。②埋線操作:患者平臥位,充分暴露穴位處皮膚,醫生雙手消毒后,帶上無菌手套、口罩,安爾碘常規消毒穴位處皮膚,以患者體型及穴位處皮膚厚度選取2~3 cm長度的醫用可吸收縫合線(2017 Covidien.Made in USA),并穿入7號一次性注射針頭中,其三分之二穿入針芯,三分之一留置于針外,采用舒張進針法快速進針,迅速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后,然后快速拔針,查看針孔處有無線體露出,并用干棉簽或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即可[4]。
2.2 假埋線組:①取穴同埋線組;②操作方法同埋線組(注射針頭內不裝入醫用可吸收縫合線)。埋線組與假埋線組均每4周治療1次,共治療3次,共計12周。
3 觀察指標 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與飲食行為相關的量表主要包括:三因素飲食問卷及荷蘭飲食行為問卷(限制性飲食、情緒性進食、外部進食及非控制進食),它們各自都從不同的方向評估的飲食行為與肥胖之間的相關性,可以有效地預測進食相關行為,在以人群為基礎的樣本中,能很好地識別高BMI及高能量攝入[5-6]。
4 療效標準 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肥胖病的療效標準[3]。治愈:體重下降已達到標準體重,或超重范圍內,有關癥狀消失,≥3個月以上;顯效:體重下降≥5 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5%以上,有關癥狀基本消失;有效:體重下降≥3 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3%以上,有關癥狀減輕;無效:體重下降<3 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不足3%,有關癥狀未減輕。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則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則應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埋線組中7例治愈,14例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93.33%;假埋線組中0例治愈,1例顯效,4例有效,25例無效,總有效率16.7%,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兩組飲食行為數據比較 如表1所示,埋線組治療后三因素飲食問卷、外界刺激性飲食得分均降低,抑制性飲食得分升高(均P<0.05),情緒性進食得分雖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假埋線組治療后各飲食行為數據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比較:埋線組治療后三因素飲食問卷得分、荷蘭飲食行為得分均優于假埋線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行為數據比較(分)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3 兩組主要肥胖指標及后期隨訪比較 埋線組治療后體重、BMI、腰圍等肥胖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假埋線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埋線組與假埋線組比較,前者對體重、BMI、腰圍等肥胖指標下降的更明顯(P<0.05),表明埋線組優于假埋線組。埋線組后期隨訪時體重、BMI、腰圍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假埋線組后期隨訪時體重、BMI、腰圍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埋線組后期隨訪時體重、BMI、腰圍與假埋線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埋線組長期療效優于假埋線組。

表2 主要肥胖指標治療前后及后期隨訪比較
注:治療前后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隨訪與治療前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4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的比較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癥狀程度分級標準,分為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其中不包括舌脈癥。如表3所示,埋線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相比治療前改善的更明顯(P<0. 05),而假埋線組中醫癥候積分雖有所下降,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中醫癥候積分的比較(分)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肥胖為多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中醫古籍對肥胖癥早有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篇》謂“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針灸大成》:“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胰,然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靈樞·逆順肥瘦》中亦指出“‘肥人’其為人也,貪于取與。”《素問·奇病論》曰:“此肥美之所發,此人必數食甘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李東垣的《脾胃論》有云:“脾胃俱旺,則能食”、“食甘美而多肥也”。這些論述皆說明肥胖病因主要是過度飲食或貪于攝取膏粱厚味。現代研究表明[7],人類的攝食行為受下丘腦攝食中樞調控,其下丘腦外側為饑餓中樞,下丘腦腹內側核為飽中樞,兩者功能相互制約以保持平衡,而肥胖癥患者由于過度進食,致使長期攝入量大于消耗量,使飽中樞興奮水平下降,不能有效制約饑餓中樞的活動,導致過度饑餓、食欲過旺,最終發生肥胖。同時在臨床上發現很多患者,每當精神緊張、情緒抑郁、煩躁或者壓力過大時,就會出現食欲亢進、飲食增加,易引起肥胖的發生或加重肥胖[8]。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已證明,人的攝食行為會受到神經和精神因素的調節[9]。總之,各種原因造成的各種不良飲食行為與肥胖之間存在確切的相關性。
穴位埋線作為治療肥胖病的有效方法,不僅在治療技術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可重復性和有效性,更符合患者省時間、省費用、無醫源性和藥源性損害的要求和期望,已被廣大患者所接受[10]。在本研究中選取胃腸實熱型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這部分患者大多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多喜甘甜、油膩、辛辣食品及各種膨化零食、快餐、肉類、碳酸飲料等,進食量較大,甚至暴飲暴食,不當飲食是這一證型肥胖的重要原因[11]。本項研究結果表明:埋線組治療后三因素飲食問卷、外界刺激性飲食得分均降低,抑制性飲食得分升高,表明穴位埋線療法可以減慢肥胖患者胃排空,增加飽腹感,抑制進食欲望,增加對外界美食誘惑的自制力,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同時可以促進體內脂肪的動員與分解,增加代謝,降低脂肪蓄積,最終達到有效減肥的目的[12];穴位埋線能明顯降低胃腸實熱型肥胖患者的體重、BMI和腰圍、臀圍等肥胖指標,埋線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優于假埋線組;同時情緒性進食得分雖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我們:當患者的飲食行為受到情緒精神因素的影響時,治療過程中可加強肝經與心經等腧穴的使用,以期能夠減少心因性、情緒性的進食行為;同時我們進行治療后3個月、6個月隨訪,埋線組患者的體重、BMI、腰圍前后比較仍有顯著性差異,表明穴位埋線治療肥胖所引起的食欲減退在停止治療后并不立即消退,可以持續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反彈率小,遠期效果好,這體現了埋線治療的長效優勢。
綜上所述,飲食行為與肥胖之間存在確切的相關性,穴位埋線療法通過刺激相應穴位,調整了肥胖患者胃腸功能及機體平衡,起到抑制食欲、增加飽腹感、減少飲食興趣,使患者建立了正確的飲食行為,從而達到控制體重,有效減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