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勐 陳剛 楊盼盼 王玉花 蔡珍珍
[摘 要]自媒體獨特的傳播方式對大學生社會認知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具體,自媒體的優勢和危害性在大學生群體上也有了明顯的體現。科學的使用自媒體將是對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有效補充,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自媒體使用環境和使用方式,發揮自媒體的優勢,努力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形成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1-0139-03
伴隨無線互聯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正進入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即自媒體時代。自媒體(Wemedia) 亦稱“公民媒體”,是私人化、普遍化和自主化的現代傳播方式,其傳播對象是非特定群體,目前自媒體在國內的主要形式是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形式。
自媒體的自主性、虛擬性和交互性特征正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網絡使用行為和網絡心理(認知結構、情感狀態和意志水平)。作為社會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是自媒體使用度最高的人群,自媒體對大學生社會認知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具體。如何有效的發揮自媒體在大學生身心成長中的積極作用是目前高等教育領域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以使我們的教育能夠與時代發展保持一致。
一、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自媒體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成熟和發展有重要意義。自媒體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有了一個寬松的自我展示平臺,并以此平臺為基礎廣泛性的對社會和自我進行了解和認知再塑,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心理訴求,為自己創造一個自我展示和自我認同的機會。從高校教學行為的角度看,自媒體使教學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更為活躍,使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更高,在自媒體平臺上,大學生能夠充分的進行知識積累和思想交流,跨越空間界限進行人際互動。同時,這個平臺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減輕壓力的空間。社會的競爭壓力和文化的碰撞對大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一個有效的方式去化解,自媒體適時的提供了這一平臺,大學生可以在此通過專業的或生活化的方式解決自身的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自媒體交流的便捷性和公平性使得大學生更容易用此平臺來解決各類心理問題。這些便捷性使得大學生可以在更高的水平線上接受更為公平多樣的教育,甚至突破國界和不同文化開展交流,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分布不均的今天,是對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有益補充,對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各種不加選擇的信息和交往對象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各種不利影響。虛假、片面性信息傳播,使一些學生對各類社會問題的認識容易出現偏激,并不自覺的成為虛假、片面性信息的制造者或傳播者。同時,還使得高校的教學活動的有序性受到沖擊,在很多情況下虛假和錯誤信息的傳播破壞性甚至超過了老師的傳統教學行為的影響,尤其是部分教師還不適應新媒體手段的應用的情況下,自媒體平臺已經出現了爭奪學生 “眼球”,爭奪知識話語權的情況。對自媒體的過度使用也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有調查指出,部分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5個小時,這使得其在現實空間中的人際交往被大大壓縮,并沉溺于虛幻世界中無法自拔,在面對現實環境時往往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從而變得更加焦慮和孤獨。目前,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成癮和手機依賴的最主要群體,自媒體的優勢和危害性在大學生群體上都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二、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自媒體是對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有效補充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網絡的普及使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性和心理指導的多樣性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課堂教學、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等)的作用開始出現淡化趨勢。與此同時,伴隨自媒體的普及,其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的作用日益增強,因此自媒體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開始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向。伴隨4G網絡的普及,移動網絡資費的不斷降低,以手機移動端為首的信息接收平臺已經成為個體信息獲得的主要手段,傳統媒體(紙介、有線終端等)逐漸開始淡出了信息傳播領域,這一點尤其是在信息接受能力最快的大學生群體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只有與時俱進的開發新媒體手段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展了包括心理健康網站建設、心理測評APP、心理健康教育微信群、微信心理咨詢工作站等形式多樣的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平臺,以此來為大學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層面上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切實補充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3]。
(二)學生對自媒體的應用成為必要手段
自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大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接近100%,4G網絡已經達到了校園全覆蓋,移動互聯網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已經基本形成,網絡的便捷性也使自媒體成為大學生與外界交流互動的主要形式。大學生成為社會生活中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對網絡的使用和認知是其他任何社會人群都無法比擬的。而大學生處在生活相對獨立的階段,對社會生活的探索是極其強烈的,但同時也是相對懵懂的。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生的社會認知途徑,以自身獨特的技術優勢影響著大學生生活和自我成熟過程。如何幫助大學生科學的使用自媒體,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保障就是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傳統媒體中的文字、圖片和聲像信息都可以融入自媒體中,實現媒體的融合。同時,傳統媒體的正向性和管控手段,也可以幫助學生糾正在自媒體環境中所出現的信息認知偏差,使信息的傳播被優化和實現個性化的信息引導,切實保障信息的質量。
(三)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網絡營銷的趨利性使得網絡信息呈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大量的謠言和不實信息的傳播使得受眾者的心理和價值觀受到了扭曲和不良誘導,因此對網絡文化的規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只有使主流社會文化成為網絡文化的主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網絡文化的核心,才能夠切實保證大學生接受科學規范的網絡教育。
目前國家已經通過各種法律手段對各種網絡虛假信息的制造傳播進行了打擊,并通過各種行動揭示網絡中的各種不良現象,引導廣大網友科學的使用網絡信息。同時,作為教育組織,各個高校也正充分利用自身的網絡平臺,建立科學文明的自媒體終端,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發布國家的有關規定,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宣傳引導社會所提倡的主流價值觀,使自媒體平臺成為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這是一場爭奪眼球的戰爭,是一個如何培養國家未來有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幫助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格素養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教育手段。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體現,它非常需要“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發揮其引導作用,高校和相關教育機構要積極向自媒體推送具有正向的信息,將教育行為生活化,自覺主動的適應大學生信息接收方式的變革,與時俱進的推進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
三、自媒體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創新
(一)科學引導大學生的上網行為
網絡信息素養是近年來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提出的一項重要心理素質要求,現代文明要求作為自然人的個體要學會科學使用網絡,并對網絡的各類信息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和技術使用能力,這是大學生社會生存技能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的人格要素指標。這其中既包含技術層面的訓練,又包括網絡道德、網絡生存技能、網絡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完成的一項新的工作任務。
1.加強教育引導,營造良好氛圍。針對各種敵對勢力經常利用各類熱點和敏感問題蓄意制造謠言,煽動社會不滿情緒,破壞正常社會秩序的行為,作為網絡監管部門和教育引導機構要及時把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觀點和問題實質傳遞給大學生,自覺占領網絡陣地,科學的引導大學生主動辨別和抵制錯誤信息,做好疏通與說服工作,正確引導輿論導向,使大學生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2.推進網絡文明建設。通過各種教育渠道舉辦各類競賽、主題演講等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并以自媒體的手段對這類活動進行參與和傳播,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網絡文明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文明修養和文明用網的行為習慣,并努力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
3.開展網絡法制宣傳和教育。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容易忽視法律法規在網絡使用中的約束性作用,出現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自媒體平臺上的不規范信息和大尺度的言論行為很容易跨越法律的紅線,在不自覺中出現違法行為,因此在現實環境下需要針對大學生通過典型案例、輿論宣傳、監督規勸等形式,將網絡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開展起來,建設具有普適性、高層次的環境,努力消除、避免消極內容造成的不良影響。
4.加強監督管理,規范網絡行為。要采取技術手段,維護網絡安全: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安全防護、信息過濾機制,發現有違反網上道德與法規的,要嚴格給予處理,絕不姑息,構建網絡技術防控體系。要以制度建設為基礎,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根據教育部、團中央向社會發布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制定約束大學生網上行為的規章制度,如《校園網絡管理辦法》《大學生網絡文明公約》等。可通過知識競賽、有獎問答、專題學習等形式在學生中宣傳文明上網的規章制度,或與學生簽訂“文明上網保證書”等,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
5.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強化自律意識。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信息意識,自覺樹立網絡文明責任意識;要引導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將自媒體作為獲取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途徑;要引導學生將網絡文明修養內化為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網絡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網絡行為的自律能力。
(二)凈化網絡信息
對網絡環境的凈化和網絡信息的合理規范是高校信息管理部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為學生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及時糾正各類網絡謠言,準確處理網絡輿情事件,是當前高校信息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爭奪眼球的戰爭已經擺在大家面前,系統化的信息管理是提高大學生自媒體使用效果的重要技術保障。與此同時,高校也應當針對自媒體平臺隨時引發的輿情危機而設置應急預案,將其作為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網絡的開放性已經使高校不得不實施開放性的辦學策略來應對信息化社會的挑戰,學生不僅僅掌握著自媒體平臺的發聲權,更是對高校辦學活動的一股監督力量,如何有針對性的提高這種監督的客觀性是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加強技術手段建設和提高認識水平是一項積極有效的措施。
(三)健全自媒體運行機制
要以科學和法律的手段對自媒體進行管理和約束,讓自媒體在制度的框架下運行和發展。同時,高校要積極開發適合于本校特點的自媒體平臺,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與自媒體的融合,幫助大學生進行自媒體選擇,致力于適合自身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自媒體建設(網絡咨詢、心理健康自助系統、心理測評系統)。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已經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上加強了自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創造相對自由安全的情感交流空間,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和自我教育,利用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組織、信息交流和定向傳播功能幫助大學生實現網絡心理的互動、引導和轉化工作,以專業的教育和輔導促進大學生網絡心理的發展。同時,以自媒體為平臺開展網絡社區沙龍,開辟心理論壇,推薦熱門主題等,通過有針對性的交流、辯論和探討,對大學生進行隱性網絡心理教育,增強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健康的認識,激發其科學健康的網絡情感,錘煉大學生的網絡意志品質,從而使大學生網絡心理逐漸走向成熟。
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正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選擇和誘惑變得更多、更豐富,這是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極大挑戰。如何幫助大學生通過科學合理的使用各類自媒體手段來促進自身健康成長,是高等教育工作要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科技潮流的到來要求我們更自覺的去使用科學手段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學生的成長和時代進步步調一致,充分結合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發揮自媒體的優勢,努力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形成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 呂杰,徐靜.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72-76.
[2] 崔翠利.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J].大學教育,2016(9):87-88.
[3] 周源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社交的特征分析及引導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31-134.
[4] 吳秀紅.現代傳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J].新聞戰線,2014(11):203-204.
[5] 方楠.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其化育路徑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坐標[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19.
[6] 成永紅.網絡語言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大學教育,2018(1):165-167.
[7] 顧美霞,郭灼,孫凌潔.網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合作學習研究[J].大學教育,2015(8):45-47.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