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小語界大力倡導“語用”的語境下,對如何聚焦讀寫,有效落實“語用”,促進“語用”增值,許多教師做了不同的思考與實踐。分析思考當前的讀寫結合實踐,認為當前的“讀寫結合”存在四大誤區:內容繁雜,缺失重點;隨意選擇,缺乏序列;讀寫分離,缺失過程;理論分析,脫離語境。針對以上誤區,進行了實踐研究并提出了四大對策:刪繁就簡,一課一得;花開有序,構建序列;細咀慢嚼,讀寫雙輝;結合文本,遷移運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讀寫結合;“語用”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這一關于課程性質的經典定義中,修訂者單挑“運用”剔除“理解”,其良苦用心乃是對課程主要矛盾——“語用”的把握上。
自此,從學術到實踐,語文本體意識普遍開始覺醒;“讀寫結合”這種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越來越被重視。語文課堂上,“語文味”普遍開始散發且清香誘人;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普遍開始轉向對語用的考量和評估上來,似乎找到了解決語文教學低效的途徑。但是,分析當前讀寫結合實踐,發現我們走偏了路的現象也時有出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問題一:雜
指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在研讀教材時,我們發現一篇文章,字詞句篇都可以找到“表達的密妙”,是我們過去所忽視的。老師在設計教案時什么都抓,什么都不舍得放棄。字詞句篇,感覺都是珍寶,一時間無法取舍。
問題二:亂
教學沒有序列。
如二年級的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圍繞動作的準確性進行品析,到了五年級的《搭石》老師還是在品析動作的準確性。沒有序列,沒有提升,學生也就沒有發展。
問題三:空
“讀寫結合”應該有一個“感悟—驗證—實踐”的過程。但我們發現一些課讀寫分離:要么只是在老課型上生硬地設計了一個寫的環節,讀寫之間沒有展開過程,學完課文學生既不知道這種表達的好處,又不清楚該如何運用這種語言形式;要么寫的著力點仍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表達方式上。如何打通讀寫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感悟語言形式基礎上學習實踐、運用語言,老師缺乏策略。
問題四:怪
讀寫結合變成了寫作理論課。老師在課堂上到處貼標簽:這是“重疊詞”,這是“總分段”,這是“以小見大”,通篇是寫作知識和技法的分析,乍一聽,以為是大學的寫作概論課,弄得學生一頭霧水。不顧文本的整體語境和氛圍,讓學生莫名其妙操練,結果可想而知。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筆者和自己所在的團隊開展了近兩年的實踐研究,逐漸摸索出一些對策。
對策一: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課文無非是例子,教材中選入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應該說在布局謀篇、表達順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且大都具有示范性,“用課文教好課文”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備課時,教師往往費盡心機去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現象,挖掘語用的訓練點,然后根據這些語言現象來設計,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秘密。這樣往往讓教師無法舍棄發現的每一個“語用”訓練點,結果課堂成了“練兵場”,形式多樣,卻無法聚集到一個落腳點上。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文本中“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文本中隱含的學習價值,選擇合適精當的“語用”訓練點,不貪求全面,一課一得。
比如我們學校第一次研討的《秋天的雨》。這篇課文語言特別優美,每個自然段都值得細細品味。第二自然段描寫秋天的色彩,讀起來特別富有韻味,值得慢慢細嚼。結構上,它是總分形式,并且圍繞“五彩繽紛”來寫;修辭方法上,不僅采用了比喻手法,還有擬人手法;句式上,有相同形式,也有不同形式。
易老師結合寫景散文語言優美這一文本特點,抓住了“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個句式進行重錘敲打:(1)發現美;(2)找到相似點;(3)比較體會表達秘妙;(4)創設情境仿寫實踐。學生的仿寫富有詩意,不但掌握了這一有意思的句式,也實現了閱讀向表達的轉化。
又比如一位老師在上《秋天的圖畫》時,就把目光聚焦在“梨樹掛起金黃的果子”這種句式上,先讓學生關注“梨樹掛起果子”的這一表達方式,特別是動詞的用法;再讓學生比較“(? )的果子”,明白這個顏色作用;最后梯度練習:桔樹掛起(? )的(? )。田野(? )(? )的(? )。(? )(? )(? )的(? )。
如此一課一得,我想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詞庫會碩果累累,孩子們的語言表達會更多姿。
對策二:花開自有次序,不須東風催促
關注學情,構建序列。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學習規律,應該讓學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漸領悟,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由識記、背誦到理解、模仿和運用,這樣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漸變序列。這一過程中,應遵循年段特點、單元的設計意圖,將教學內容納入六年的學習時間里,一學年、一學期以及一個單元整體系統中考慮,突出教學重點,抓準整體,落實訓練。
如動作教學,經過研究,我們認為二年級應該關注動詞的準確性,三年級教學動詞的連續性,四年級在準確性、連續性的基礎上,更關注人物形象的凸顯。如前面舉到的《淺水洼里的小魚》,那位老師教學的著力點是“正確使用動詞”,對“連續動作”,僅要求有所感知;對動作詞的表情達意效果基本不作要求。
《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人教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段是有關實驗動作的,我們是這樣展開動詞準確性和連續性教學的:找出第二小節的表示動作詞語,體會用詞準確,用關聯詞連接說話中體會這一實驗過程動作的邏輯順序。在此基礎上學著課文第二小節的方法仿寫一段話──做水果拼盤。
又如七年級《竊讀記》一課時,教師要抓住跨、鉆、踮、擠幾個動詞,反復呼讀,直到觸摸到動詞的溫度,涵泳出動詞的精妙。讓學生由表入里,在品味作者用詞準確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要求,我們就是這樣先從準確性入手,再到動詞使用的連續性。讓學生將一個大動作分解成連貫的幾個小動作,從而把過程寫具體。再指向動詞的使用為凸顯人物形象這一更高層次的語言策略上來。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形成動作描寫的教學序列,讓學生在序列訓練中成長、收獲、提高。
對策三:重錘敲打關鍵處,細咀慢嚼得精華
這是特級教師于漪的名言,意思是教學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讀寫結合”的難點就是運用策略幫助學生打通讀寫之間聯系的“節點”。只有打通讀寫聯系,才能實現“讀寫雙輝”。
如寫景文章經常用“見聞加聯想”的表現手法。一次教研課何校長執教的《趵突泉》,他先引導學生用橫線畫出見聞部分,用波浪線畫出聯想部分。然后打亂見聞與聯想順序,發現見聞與聯想之間的聯系,再去掉聯想部分比較體會見聞與聯想這樣表達的好處,接著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發現見聞與聯想之間的聯系,最后引導學生朗讀積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發現寫法,通過比較發現之間的聯系與秘妙,打通了讀寫節點,實現讀寫雙輝。
對策四:皛皛金方色,遷移妙運用
在語用教學中,學生需要的是鮮活的可以轉化為能力的語文知識,就像是天幕里最亮麗的那一抹晨光。
《搭石》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劉璋從不起眼的搭石中,發現了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課后老師要求學生也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這種“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該如何教學呢?
我們的老師是這樣做的。通過研究,把本文的“小”準確定位在“小事”,“大”不是大道理,而是“普遍的美好情感”。
她這樣設計教學流程:一是回顧《搭石》內容,感知“小事見大”。《搭石》寫了哪幾件小事?引領孩子梳理出五件小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鄉親們處處為他人著想,善良、純樸的美好心靈。通過課文這一例子老師引出“小事見大”的選材法。
接著老師整合資源,梳理已經學過的文章,感悟“小事見大”。默讀第一組課文《借生日》《看電視》《棉鞋里的陽光》《月亮的心愿》讓學生感受家庭生活中的暖暖親情;默讀第二組課文《窗前的氣球》《日記兩則》《掌聲》《檢閱》感受學校生活中的珍貴友情;默讀第三組課文《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淺水洼里的小魚》感受社會生活中的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整合梳理以前學過的文章,由家庭生活中的美到校園生活中的美再到社會大家庭中的美,拓寬了學生小事選材的廣度。
然后創設情境,如果讓你來寫《雷鋒在我身邊》《我的老師》,你會選擇哪些小事,通過交流前側,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選材要真實,新穎,不落俗套,加深了學生小事選材的深度。水到渠成后才讓學生嘗試練筆選材,從認識小事見大,到感悟小事見大,再到領悟小事見大,最后到習得小事見大。老師的讀寫結合、語用教學不是枯燥的寫作理論課、術語課,而是結合文本,充分展開,不斷深入,在喚醒生活體驗中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為我所用的能力,為學生捧上了天幕里那最亮麗的一抹晨光。
參考文獻:
[1]徐林祥.“語文就是語言”:重溫葉圣陶先生關于“語文”含義的論述[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8(3C).
[2]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學,2011(9).
作者簡介:董蓓蓉(1979—),女,杭州人,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閱讀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