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
[摘 要]“大生態”戰略行動的提出,對貴州少數民族村寨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在于發展空間更大、發展形勢更為多樣,挑戰則在于發展模式受限,必須要尊崇自然規律,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在此語境下探討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生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生態文明的不斷推進,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共建美麗中國、美麗鄉村也成了貴州發展進程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為貴州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較高,空氣質量清新,具有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較好基礎。“大生態”戰略行動是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來的,要求貴州的發展要科學地界定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做好空間的合理規劃,把握好空間的生態紅線、界定清楚永久基本農田范圍、確定城鎮的增長邊界。與此同時,要不斷提高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水平,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其質量,使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也得到提升,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充分發揮貴州的生態優勢,走好綠色發展的道路,建設好美麗中國、美麗貴州、美麗鄉村。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村寨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全省各地,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也有一定的歷史,成為許多民族地區主要收入來源的一部分。但長久以來,貴州的民族村寨旅游缺乏合理的規劃,不同地區間的發展也不平衡,環保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對綠色發展也不夠重視,民族村寨旅游在給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可以說大都走的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路線,不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大生態”戰略行動的提出,要求貴州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要走與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道路,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注重村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本文擬在“大生態”語境下,對貴州民族村寨旅游的綠色發展路徑進行探討,提出相關的路徑建設建議。
首先,貴州的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勢,道法自然,切不可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發展。
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民族村寨也是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各種人事關系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構建起來,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一套體系,村寨內的人、社會和自然和諧共生。伴隨著貴州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民族村寨的現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村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和自然關系均面臨著挑戰,社會關系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于傳統的村寨規則秩序逐漸被外界打破,自身民族文化的存續面臨困境;自然關系面臨的挑戰則在于村寨旅游中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游客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如何在外界沖擊和自身變革兩者交互作用的進程中讓自身穩態延續下去,如何在這一進程中,讓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便成了一件大事。民族村寨的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過度,應遵循自然規律,切不可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環境,破壞原本和諧的各種自然與社會間的關系。
其次,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使用的長久性。
民族村寨旅游的出現使得傳統的民族村寨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資源破壞問題,因為要旅游必然就要使用資源,而資源的使用就涉及一個“度”的問題:怎么使用資源才是合適的,才是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民族村寨的旅游資源應該包含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物質上的旅游資源,這其中就包含了民族村寨內的各種自然資源,如森林、土壤、植被、水源、景觀等;另一個維度是精神上的旅游資源,這就包含了村寨內各種非物質成分的文化成果,如各種民間故事傳說、各種民間技藝、各種民風民俗、村規民約,等等。物質維度上的旅游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是會被逐漸消耗的,這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出有效的約束政策,自上而下地規范民族村寨的旅游進程中對這類資源的合理利用,不超出其環境所能承載的范圍,要關注資源使用的長久性,做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精神維度上的旅游資源則會在使用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如各種民族民間藝術和民風民俗,它們經由游客的消費而得到傳播,逐漸為外界所知,這一類資源在使用過程中得到再生,但也應注意對這類資源不能過度消費,導致民族文化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而產生的變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則精神維度上的旅游資源也面臨著不可持續這一嚴峻問題。
再次,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類社會進入 21 世紀,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兩大主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論述。結合貴州省的“大生態”戰略,再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關注民族村寨內人與環境的關系,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那么,如何關注、如何行動就成了重點。筆者認為,在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中之重則在于對各種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適度。民族村寨的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這個有限也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村寨自身的環境系統所能提供的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如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壤資源等均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故短時期內對這些資源的利用必須在其可承載的范圍之內進行,一旦超出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必然導致資源的破壞,進而導致旅游資源的喪失,所謂的民族村寨旅游也就不復存在了。另一方面則是村寨所能承載的外界帶來的壓力也是有限的,這個外界壓力主要就是外來游客對村寨環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村寨旅游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旅游垃圾,如何處理這些旅游垃圾是民族村寨旅游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因為一旦這些垃圾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也會超出村寨環境的承載力,造成對村寨環境的破壞,進而破壞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可見,關注民族村寨內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最后,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要充分發揮其生態教育功能。
旅游是一個行為過程,民族村寨旅游涉及游客、村民與村寨環境三者間的關系,這一過程中三者之間互動共生,村民通過生態環境向游客提供各種旅游資源,而游客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村寨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既享受了村寨所提供的各種自然資源,如食物、水源等,也體驗了村寨內長期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記憶,如少數民族傳統技藝、民族民間舞蹈等。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可以實現較好的生態教育功能。所謂生態教育功能,即是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提高其環保意識,通過旅游學會如何保護環境、如何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如何不去破壞現有的環境狀況,而是進一步提高現有的環境質量,促進村寨旅游的良性發展,且這些功能均可在旅游過程中得以實現。例如貴州黔東南的侗寨旅游中,可以讓游客親身體驗侗族的“稻魚鴨”共生系統,了解相關生態常識,明白其間的稻魚鴨共生關系,進而學習侗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這些生態經驗和生態智慧,有可能的話,還能將這些生態經驗和智慧在合適的地區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明白和學習這些經驗。這一過程就是一個生動的侗家生態常識和經驗的生態教育過程,只有充分發揮民族村寨旅游的這一功能,才能讓村民自身意識到自己傳統生態智慧的可貴,進而有意識地去進行傳承,同時也讓游客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并學會相關的地方生態常識,從而能夠更好地、更有意識地去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在兩者互動的過程中,旅游的主體和客體共同發揮作用,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也因之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巴志鵬.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形成過程[J].河南社會科學,2008(03).
[2] 晁建強.貴州省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