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娣 黃森文 朱漢陽
[摘 要]高校貧困生群體的規模不斷壯大,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文試圖基于增權理論,以高校貧困生為研究對象,對高校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方法著手,對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進行社會工作介入。
[關鍵詞]貧困生;增權;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越來越多孩子走向了象牙塔,貧困生在大學校園中的比重和數量也不斷增加。相對于非貧困生,他們承受著經濟上和學習上的雙重壓力,盡管國家出臺了許多資助政策來幫助貧困生,但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存在著經濟貧困、能力貧困、心理貧困等一系列問題。其中貧困生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即“心理貧困”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1 貧困生心理問題
大學生們承載著家人很高的期望來到象牙塔,特別是高校貧困生,他們抱著“躍龍門”的心態走進校園,自我定位很高。但是由于貧困生承受經濟、學業和擇業多方面的壓力,心理方面產生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自卑
由于經濟拮據,貧困生在心理上難免存在不平衡和失落感。內心的自卑使貧困生自尊心很強,常產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希望別人了解到自己的家境,不肯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強自尊來掩飾自己真實的情緒,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常由于過度的自卑而產生消極的情感。
1.2 焦慮
貧困生家境一般比較差,家庭負擔重,常常需要為生活費和學費而焦慮。當成績不理想,前途渺茫時常感覺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而過度自責。經濟上、思想上的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使貧困生常處于緊張、不安、憂慮的消極情緒之中,表現為極度的焦慮狀態。
1.3 封閉
一般來說,貧困生各方面比較獨立,但這種獨立性又常帶有不穩定。他們往往拒絕和別人交往,不愿意向別人傾訴,害怕別人笑話,進而常演化為一種封閉的性格。為了不讓別人知曉自己的家境,不把自己缺點暴露在眾人之下,他們習慣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游離于集體之外。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喜歡一個人扛著,不求助于他人。長久以往,貧困生形成了封閉的性格。
1.4 脆弱
艱苦的成長環境給了貧困生堅強不屈的性格。他們勤奮好學,生活簡樸,時刻想呈現一種堅強不屈的狀態來掩飾內心的自卑,家庭的經濟壓力又往往使他們的內心十分脆弱。他們害怕被人討論自己家境和穿著,害怕同其他同學作比較,他們常故作堅強來自我保護,因為他們害怕脆弱心受到傷害。
2 增權視角下的社會工作介入
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產生原因是權能的缺失和無權感,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增權。本文將試圖通過運用增權理論從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個方面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進行社會工作介入。
2.1 提供個案輔導
為了幫助高校貧困生實現增權,走出心理困境,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貧困生提供個案輔導:
2.1.1 心理輔導
造成貧困生“心理貧困”,不但有物質的上貧困,更有貧困生對貧困的非理性認知。他們認為貧困使自己處處不如他人, 從而產生自我否定。因此,社會工作者應引導貧困生以積極的態度看待貧困環境對自身成長的積極意義。通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認識到貧困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磨煉和財富,幫助貧困生走出“心理貧困”,實現自我的發展。
2.1.2 發掘優勢視角
優勢視角同增權理論密不可分。針對貧困生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表現出無權感,社會工作者在增權視角下,幫助貧困生發揮潛能,挖掘自身的資源,增進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認識到自己雖然經濟條件不如他人,但具有“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堅韌品德,鼓勵他們利用自身優勢,勇敢地面對貧困生的弱勢情境,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2.1.3 進行危機介入
當貧困生由于“心理貧困”,對生活失去信心,做出各種極端行為時,社會工作者需要進行危機干預。利用增權理論來影響貧困生的參與行為,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放松心態,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盡快走出心理陰影,重新樹立個人自信,恢復和發揮自身功能,走出危機。
2.2 建立互助小組
在增權理論的指導下建立各種貧困生的互助小組,可以通過小組過程及小組動力,小組成員的相互作用,增強其認同感,實現貧困生們共同成長。
2.2.1 成長小組
增權視角下貧困生成長小組針對他們的這些弱點采取的是“增權賦能”。社會工作者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以貧困生為對象的交友聯誼和興趣小組活動,挖掘貧困生自身資源和優勢,幫助貧困生重新認識和欣賞自己,實現在小組活動中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讓貧困生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進而消除貧困生的消極權能感。
2.2.2 自助小組
增權視角下自助小組活動可以提升貧困生的意識覺醒,讓他們發揮主動性來改變自身的“心理貧困”狀況,在活動中獲得自尊,消除了無權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在自助小組活動中, 社會工作者應鼓勵高校貧困生的說出他們心聲,學會同小組成員進行傾訴與分享,讓貧困生們認識到自己潛在的能力,一起習得如何解決“心理貧困”問題的經驗,認清自己面臨的環境并不是那樣惡劣,改變過去那種“經濟貧困使我一切都不如人”的想法,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
2.3 社區干預
社區介入是整合社區內的各種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資源, 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為貧困生提供各種幫助的方法。
2.3.1 構建社會支持網絡
在增權視角下通過建構社會支持網絡來提升貧困生的權力,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心理貧困”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效預防貧困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社會工作者應為貧困生尋求社會支持,包括社會公眾的理解,親屬以及朋友的支持以及貧困生所在社區人們的支持。同時可以構建以貧困生為本的互助支持網絡,通過挖掘他們自身的潛能,增加他們的自信,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網絡之中,在他們便形成了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進而促進他們心理的和諧發展,遠離“心理貧困”。
2.3.2 加強社區宣傳
增權的過程中十分強調外部力量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幫助貧困生挖掘自身潛能,進行個人增權時,同時也需要外力的推動實現增權。為了讓更多人來推動貧困生的增權,社區宣傳就顯得很重要。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宣傳者的角色,通過宣傳欄、海報等形式呼吁更多人來關注貧困生,讓社會上的企業、慈善組織、學校以及許多好心人都紛紛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如慈善組織為貧困生成立了專項基金會,企業以自身名義在學校設立獎學金,學校舉辦各種心理輔導方面的公益講座等。
3 結語
在增權理論的視角下,高校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是一個無權的群體,是增權的主要對象,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解決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主要是通過外界推動力與貧困生自身改變相結合來實現,幫助貧困生實現自我意識的醒覺,改善他們在心理上適應環境的能力。社會工作者要讓貧困生意識到自身是有能力、有價值的,進而消除貧困生的無力感,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終實現改善貧困生“心理貧困”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左小彩.增權理論對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的解讀[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