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輝
[摘 要]本文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的課程改革理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業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改革理念;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52.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是研究關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基礎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它以信息技術學科為基礎,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教育心理學為依據,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它既是高等師范院校所有課程中最能體現教師教育特色的課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礎教育新課改要求的載體。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作為高校師范類學生一門專業方向課程,如何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形勢的需要,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培養掌握現代學科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師范生,是我們面臨的急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對學科教學論課程與教學中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對課程的改革發展提供思路。
2 我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課程現狀
2.1 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聯系較弱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擔任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學生的教學能力只通過理論學習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校該課程的講授分為課堂理論講授以及教學實踐兩部分。學生首先在課堂上學習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理論等內容,然后再利用所學理論進行教學實踐。目前受實踐課時以及學生人數的制約,在實踐課上學生只能分組并推選一人進行教學展示,嚴重制約了學生教學技能的提高。
2.2 師生交流欠缺
在本課程的實踐環節,學生分組進行15分鐘的教學展示來實踐在理論課中學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教學理論。目前主要采用學生講,教師與其他學生共同對講課學生進行課堂點評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且每個學生只有一次,甚至由于實踐學時過少,很多學生因沒有機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展示而無法和教師進行有效交流。
2.3 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該門課程在最終的考核中,只通過教師對學生上交的教學設計、課件以及學生的課堂教學展示進行打分。因此學生的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不高。因此,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以及參與度,就需要學生參與到課程考核中來,在評價其他同學的同時,使自己對教學理論、教學技能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 課程改革的理念
3.1 課程要注重經驗的總結與再現
課程不僅僅表現為學科教學論教材的單調講解與運用,也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的平臺以及師生產生良好互動的契機。教師和學生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經驗資源,擴展教學空間,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不斷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形成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使課程更加貼近學科教學實踐。
3.2 課程要突出師范生特色,促進師范生的全面發展
學科教學論課程的任務不僅要讓師范生掌握從事學科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技能,還要通過對相關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踐,有目的地加強學生師范的意識,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學識才能、情感性格、生活方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用社會主義道德觀規范言行,是學生將來走上講臺后,能夠愛崗敬業,關心學生,依法從教,為人師表。
3.3 課程教學是促進師生對話、交流與知識構建的活動
課程教學不是專業及理論知識單調而機械的重復,而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建構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間首先應該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雙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交流,真誠交往,合作共贏,共同探究真理。這樣的教學過程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建構起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天賦得以發揮,個性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
3.4 課程與教學評價應注重體現發展性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是對老師和學生的綜合考量,是課程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要建立良性的全方位的評價機制,根據不同的評價特性,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保證課程評價的合理性,促進課程質量的提高。注重過程性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有效的指導,真正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4 教學改革探索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的教學應以應用為背景,理論與實踐并重,結合教育實習,使學生在教姿教態、語言表達、教學設計、教案編寫、教學方法等方面得到充分鍛煉,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力。
4.1 重組課程結構
根據《衡水學院2014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我們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教學論》課程結構進行深入的改革, 由原來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一門課程分成了《中學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中學學科教學設計》《中學學科教學技能訓練(含實驗)》三門課。并且在第六學期末開設教育見習,第七學期進行教育實習。這一課程結構的改革, 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礎, 對于促進學生學業的個性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4.2 更新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成長、成才、成人、成功的需要,改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為靈活機動地“用” 教材, 做教材的開發者和研制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刪除教材中那些“繁、難、偏、舊”的、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符的章節, 增加一些既有利于學生就業又有利于學生深造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新的改革成果, 同時,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等方式,讓學生觀看觀摩一些成功案例。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 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4.3 優化教學方式
我們以新教師上崗后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包括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說課、如何評課、如何實驗以及如何教研等。在教學中, 我們實施案例教學。我們通過展示雜志刊登的、學生自撰的教案, 播放中學名師上的、往屆學生上的課堂教學錄像, 開設自愿擔任主講的嘗試課等形式為學生提供鮮活的教學案例。學生在“教學現場”中發現和提出教學問題, 在對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反思與總結中獲得相關的理論知識。這種案例教學緊密聯系實際, 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 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我們還開展探究性學習。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和資源的限制, 許多問題僅僅通過課堂討論還不能使學生獲得滿意的答案, 我們就利用這些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深入的探究性學習。引導他們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等資源來探究問題并撰寫教研小論文。根據學生將來發展需要和興趣愛好的不同, 我們還將學生分成應用性(不考研, 立志當教師的)和研究性(考研, 立志繼續深造的)兩種水平層次, 實施不同水平、 不同要求的分層教學。
加大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 充分利用校內的教室,尤其是多媒體教室進行強化訓練, 采用校內見習,校外集中實習等形式進行實地訓練, 使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和翻轉課堂的普及,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微信二維碼掃描、微信群組等技術進行了適用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基于微信公眾號,為每位學生提供了教學技能實踐和展示的平臺,每位同學通過錄屏的方式進行微課教學展示,然后利用公眾號群發功能進行推送,學生之間通過微信二維碼進行互動評分。再利用微信群組功能進行疑難討論和互助討論。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采用適合其課程特點的翻轉課堂,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模式改革:(1)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組,完成“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2)基于微信二維碼掃描技術,結合問卷星平臺,完成“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實踐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4.4 學業評價的改革
注重學生能力測試,改變期末一次性評價的方式, 實施全程考評。第一次課上要向學生講明學業評價方法。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每節課的出勤情況、表現情況、每次作業情況、每個章節測驗、期中測驗、最后的期末考試以及口試成績、小論文等全部納入課程結業評價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對每一個學生做出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