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芬
[摘 要]本文主要以“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解決措施研究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鄉村振興實際發展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要性,其次介紹“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最后從加深認知,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準備、創新培訓手段,體現農民培育的精準度、更新培訓制度,優化多種培訓資源、科學管理和經營,創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平臺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的解決措施,進一步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效率,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堅持鄉村振興戰略方針,人才為重中之重,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關鍵點,所以新時期下國家要關注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結合職業農民的培育情況,目前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水平在不斷提升,青壯年勞動力出現外流的現象,特別是較高文化知識水平、領悟科學技術與經營管理理念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嚴重不足,發展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短板,由此制定農民培育問題的解決方案,組建高水平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團隊,值得深入分析與思考。
1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全面農業生產體系的建設
農業生產體系的建設,成為勞動生產率提升與鄉村振興政略實現的有效依據,農業為基礎類產業,隨著近些年國家增加農業投資力度的過程中,顯著改善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設施環境與條件,加強技術設備的運作水平。在鄉村振興政略方針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優化農民享有的生產水平,逐步完善生產體系管理團隊的建設。
1.2 有助于現代農業經營實效性的提升
在城鎮化的迅速進展中,農村人口逐步朝向城鎮化方向發展,不只是降低農業勞動力,還容易導致農民素質結構水平低下問題的出現。所以通過現代化農業運行機制的設置,致力于生產合作組織的健全,具有現實的意義。培育職業農業,吸引大量的農民從事農業,便于農業生產操作的創新,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理念的落實依據,進而加強現代化農業經營工作的實效性。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
2.1 認知不深,關注程度不夠
鄉村振興的發展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各個級別政府與主管單位的基礎之上,目前的農民培育現象,部分區域尚未從本質上意識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工作主動性不強,對應的扶持政策力度實施有待加強。
2.2 培育機制不夠全面,缺少針對性
首先是新型農民職業培育對象相對隨意化,在農民培育工作中,應該準確分辨培育主體,然而在實踐中,因為對應的篩選制度尚未建設,培育對象選擇上出現較大的隨意性。比如部分區域簡便地通過年齡劃分,把某個年齡段的農民視作培育對象,一些區域在培育流程上表現出急功近利,增加培育數量,淡化培育的質量和效率,最終呈現出培育工作的形式化。另外,一些培育項目沒有按照農業實際生產特點設計培訓內容,課程設計單一化,內容相對陳舊,無法適應農民多元化的培訓需求。
2.3 方案設計不夠靈活,實效性不強
新型農民培育的資源相對分散,我國現有的農民培訓結構相對龐雜,項目多種多樣,農業與人力資源等職能單位已經設置培訓項目,此種分散模式下的農民培育工作難以形成工作合力。并且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不深,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往往是政府主導,而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不夠深入,對應的參與制度尚未健全。此外,培訓方式相對死板,部分地區的新興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圍繞教授展開,通過啟發式與案例進行培訓,導致培訓環節缺少靈活性,降低培訓的實效性。
2.4 信息化建設不夠先進,培育資源
處于信息化時代環境中,網絡平臺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只是呈現便捷性,還表現一定的趣味性?,F階段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中,信息化建設存在滯后性,網絡資源不夠豐富,不能完全適應農民培育的發展傾向。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加深認知,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準備
各個政府單位和對應的職能單位應該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認知。將其視作“三農”工作的本質責任與目標。并且對應的單位要設置培訓工作協調制度,優化農業、人力資源保障與財政結構,共同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合力。
3.2 創新培訓手段,體現農民培育的精準度
首先要精確選擇培育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要首選主體,設計精準培育目標。圍繞縣的發展情況,對農民的現有知識水平加以摸底分析。按照現代化農業的運行需求,立足于農業轉型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需求,篩選具備文化基礎知識的農民進行教育培訓。其次合理設計培訓內容,落實培訓之前的項目調查工作,結合本地區農民知識水平,圍繞現代化運行需求,因地制宜地設計合理培訓內容。再次是分類培訓項目。給予從業農業人員加以繼續化教育,強化農民實際生產運營能力,并且給予農村勞動力和未就業大學生等人群加以創業能力的培訓。關注培育模式的創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應該結合產業特征積極創新培訓教育模式,促進農民田間學校的經營,通過菜單式培訓、頂崗實習與創業孵化的方式完善培育體系。最后靈活使用信息化技術,完成線上線下培訓目標。本地區的政府單位應該善于使用信息技術,擴展互聯網+培訓的模式,對農民進行網絡層面上的培訓,給農民提供諸多的靈活便捷式培訓方案。
3.3 更新培訓制度,優化多種培訓資源
本地區的政府單位要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單位的建設,巧妙使用多種培訓教育資源,健全現有的農民培育體系。整理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技術宣傳單位的公益性資源,彰顯培訓主體的主體性。并且建設社會類型的培訓單位,調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等單位的積極性,在政府的幫助下引進創新性農民培育理念。設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組織農民參與培訓觀摩,致力于職業農民綜合能力的提升。
3.4 科學管理和經營,創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平臺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需要優化現有的資格認證制度,也就是約束農民資格認證的流程與標準,分產業設置認證的方式,構建農民分層等級注冊機制與等級考核評價機制,完成注冊等級與考核評價環節。強化培訓工作的動態化監督,按照農民實際發展情況,及時更新農民培訓的數據檔案和信息庫內容,并且建設農業從業資格標準機制,將農民資格證書視作衡量農民職業水平的有效依據。此外。增加公共服務范圍內的資金支撐,確保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給予農民享有城鎮居民共同服務的待遇?;蛘叽罱ㄞr民職業技能施展平臺,確保農民可以在培訓中成長,在企業中積累經驗,在市場結構中成熟,由此全面提高鄉村振興戰略方針背景下的新型職業農業培育質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分析十分重要,其不僅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果,還影響到農業的發展實效性。相關政府機構要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如加深認知,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準備、創新培訓手段,體現農民培育的精準度、更新培訓制度,優化多種培訓資源、科學管理和經營,創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平臺等,全面提高農民綜合農業生產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動農業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張燕,盧東寧.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向與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04).
[2] 牛震.培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紀實[J].農村工作通訊,2018(11).
[3] 曹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支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5).
[4] 韓嵩,張寶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以遼寧省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05).
[5] 金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改革發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機制研究——以四川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為例[J].當代繼續教育,2018(02).
[6] 李衛朝.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民啟蒙——以鄉村振興為視角的考察[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