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會計教育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當前的會計課堂教學已經不滿足會計人才培養的要求,所以必須堅持走“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發展道路,才能培養出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本文闡述了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明確了產學合作的會計教學改革的目標,提出了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以期對新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產學合作;會計教學;課堂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的工作環境發生了顛覆性變化,而現行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尚未真正實現轉型,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資源貧乏,教學內容空洞,出現了“教師不會教、學生不想學、企業不愿招”的會計人才培養困境。? 所以迫切需要在人才培養、教學創新、產教融合、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形成有效機制,會計課堂教學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必須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資源等多維度實現“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真正轉型。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指的是企業和高校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它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建設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安排。目的是全面提升會計人才的培養素質,提高學生對社會與生產的適應能力。
1 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對傳統會計理論的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對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都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計價方法,造成了互聯網企業的會計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嚴重不符。同時,新商業模式的日新月異,使得傳統的收入確認理論已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保證會計核算過程中信息不能篡改和不可偽造,實現了賬簿的審計全覆蓋。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尋找出會計信息數據間的隱藏關系,從而進行財務風險預警、虛假會計信息判斷。此外,大數據、云計算改變了數據的存儲技術,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還是公開透明的,所以會計檔案的管理也受到了挑戰。
1.2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對會計職業的影響
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可在一定情況下代替會計人員,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還提高了工作質量。以往僅依靠知識和程序工作的人,遲早會被機器人取代,只有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才能被保留下來。同時,小企業會計外包已成必然,一些小企業不再設專職會計,需要專業的外包服務,既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又可以提高會計工作的專業性。這些對會計人員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成千上萬的會計人員將面臨著失業。未來專業融合是必然趨勢,跨界人才最受歡迎,會計人員必須從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型,這給會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基于傳統會計教育缺陷對會計人才培養的影響
我國的會計教育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社會需要的不是應試能力,而是綜合素質,應試教育導致高分低能,我們培養的學生用人單位不愿意接收。這些學生思維方式僵化、社會交往能力差、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其他方面都很差。而社會和企業需要學生具有溝通能力、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處理復雜問題能力、文字能力等,顯然目前培養的會計人才不符合社會的需求。此外,目前學校教的東西很多在實際工作中用不上。按照現在會計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學校教給學生的只是一些概念、公式、規定條文,而會計實務是復雜的,變化的,課堂教學的很多內容都是紙上談兵,嚴重脫離實際。所以,會計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
2.1 實現課程內容與實踐工作的完全對接
在課程內容方面,基于實務領域最新要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研發針對性強、理實結合、特色鮮明的全媒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對接職業能力,最終建成一批高質量、可共享的課程資源,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與技能對接、專業與職業對接。
2.2 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完全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重點,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2.3 實現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改變以往落后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構建“高校一體化會計教學平臺”,實現教師備課、上課、課堂互動、作業、答疑、實訓、考試、過程考核、教學管理(簽到、學習記錄和學習報告)等全過程信息化,提高會計教學工作效率的同時,全面提升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3 產學合作的會計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3.1 創新教學設計,改變會計課堂教學理念
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及課堂活動設計,引導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營造民主和諧、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氛圍;踐行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探索以學生系統思考、持續學習、時間管理、信息獲取、信息分析、數字內容創作、自我認知、跨文化交流、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教育方式。
3.2 實行產教融合,共同研發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是產學合作教育的關鍵,產學雙方互惠互利互補是實施產學合作教育的前提。企業和學校充分溝通,構建與現代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職業能力框架,并根據職業能力需求搭建核心課程體系,包括視頻課程、在線題庫、課程講義、實驗實訓資料、輔助講解資源、拓展視聽資源、案例庫、課堂設計方案等多種形式在內的課程資源庫,使教學內容貼近實際工作。通過產學合作,學生在校內教育與企業實踐兩種環境中成長,在課堂上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有機會到企業去實習鍛煉,在實踐中提高技能,培養素質。企業也可以通過學生緩解用人壓力,降低人工成本,從而實現雙贏。
3.3 借助計算機技術,建設一體化的教學平臺
依托“大智移云”現代網絡技術,建立“會計專業教學一體化平臺”,以課堂為中心、承上啟下、主導全部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自學、作業、論文寫作、考試等教學環節融為一體,在統一的教學平臺上完成。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更好地時間留給學生。推進教育環境融入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智能化和教學方法多樣化。
3.4 健全相關制度,保障產學合作教學改革的實施
產學合作教學涉及校企雙方,實施過程相對復雜,所以一定要健全相關制度,保障產學合作的順利實施。首先高校一方必須要確立組織機構,由校領導統一指導、協調全部工作,保證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制定相關制度,把會計課堂教學改革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并實行“分級管理、責任到人、專人把關”的思路,將改革內容層層落實,嚴格執行到每一位會計教師身上。學校領導小組要定期檢查和評估產學合作的實施效果。對課堂教學改革效果好的教師,給予獎勵表彰;對于課堂教學改革執行不好的教師,及時采取懲罰措施;同時對學生能力層面進行考核評價,對于優秀、積極主動的學生給予榮譽或物質方面的獎勵,實現產學合作教學改革工作的動態管理。
當前,針對會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問題,應大力倡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積極開發“訂單”合作模式、教學見習模式、頂崗實習模式、雙師制等,一定會對會計人才培養起到巨大的幫助。產學合作會計課堂教學任重道遠,高校一定要克服改革過程中的各項難題,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陳長鳳.大數據背景下經偵查賬技術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09).
[2] 汪榜江,朱芝洲,朱曉蓉.基于產學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3(20).
[3] 趙秀芳,張炎興.培養管理型導向會計人才的產學合作教育機制探討[J].財會月刊,2009(08).
[4] 洪連鴻.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5] 劉笑,常旭華,陳強.創新合作模式對教師科研績效的影響——跨學科程度的調節作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9(07).
[6] 陳文娟.廈臺職業教育產學合作模式共同發展[J].時代金融,2019(18).
[7] 秦效宏,梁林蒙,史高峰.產學研合作模式比較及其優化對策建議[J].知識經濟,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