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晨曦
摘 要:陰陽學說揭示了世界萬物相互作用和相互轉換規(guī)律。陰陽學說不但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應是武術民間文化的理論,對武術的建立與穩(wěn)步發(fā)展同樣實際意義重大。本文通過陰陽學說對少林拳中的攻防性進行融合、探究,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陰陽;少林拳;攻防
一、引言
少林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tǒng)拳種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技法樸實無華、剛健有力,有利于技擊,以實戰(zhàn)性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此外,少林拳的每招每式皆寓意著陰陽變化。
陰陽,是中國近代辯證法的一對范疇,應是對自然界相互促進關聯(lián)的事物與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歸納,表示著兩個相互促進對立的事物,此外亦表示事物內部尚存的相互促進對立的兩個諸多方面。陰陽應是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總客觀規(guī)律,宇宙萬物之間的任何事物無不涵蓋著陰陽彼此對立的兩個諸多方面。
少林拳中的攻防技擊原理深受陰陽學說的影響。《少林拳譜》曾卻說過:“人一身佇立間,須要密切配合陰陽,方知陰來陽破,陽來陰破之妙。”總之,在少林拳運動變化中,處處充滿陰陽。
二、陰陽學說
陰陽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應是對自然相互促進關聯(lián)的某個客觀事物與不良現(xiàn)象的概括,即富含辯證統(tǒng)一的概念,并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推斷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的對立及消長就是客觀事物本身其所固有,如《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一)陰陽學說的形成
陰陽學說的最初含義應是比較簡單的,正是人以及太陽的關系。人們將日出后的白晝稱為陽,將日入后的黑夜稱為陰。而哲學意義上的陰陽就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步形成的。這時的哲學思想家不單是認識到客觀事物內部存有對立的陰陽兩個方而,還認識到這兩個方而就是不斷運動變化及交互作用的,也認識到陰陽的交互作用就是助推宇宙萬物造成及變化的根本驅動力。由此可見,陰陽學說是古人以觀察太陽活動為基礎,通過觀察、聯(lián)系逐漸把太陽活動上升為陰陽范疇,并運用到認識宇宙萬物。
(二)陰陽之間的關系
古人把陰陽當作萬物運動的根本原則,并即以陰陽作為基本構建了一個較完整的哲學體系。陰陰陽學說始終認為宇宙萬物的相互促進運動與相互依賴,應是一切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本原古人將此種運動變化,稱之為“生化不息”。陰陽相互間,并不單單是孤立的、不變的,而尚存著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互動關系。
三、少林拳
(一)少林拳的形成
少林武術起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間(公元386—534年),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最優(yōu)秀的一項體育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少林拳這一概念從總體上講,應是一個具集合性及意義的概念。在武術范疇內很少有哪一類拳如此復雜、廣博,不同的時代對少林拳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同師承的少林武者,他們所傳授的少林拳就會各有差異。但少林拳究竟是何人所創(chuàng)立,于什么時候變成體系而名揚武林,今存資料還無法確切定論。
從拳術發(fā)展過程來看,少林拳是集百家之大成,是寺內與寺外精華武術的融合,是以少林寺“武、醫(yī)、禪”為特色的集合式流派武術。
(二)少林拳的風格特點
少林拳有“拳打臥牛之地為”之問,演習場地的大小不太受約束。即拳打一條線,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運用自如。動作十分迅速、剛健強有力,所謂“起胳膊連珠炮,拳打一氣連”,少林拳雖以剛為名,然而要求剛柔相濟。在套路中:結構經湊,節(jié)奏鮮明,動作樸實,力量運用靈活而有彈性。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涫巧倭秩瓌幼鞯奶卣鳌C恳徽惺綉斪龅绞值健⒀鄣健⑸淼健⒉降剑鱾€部位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即“內三合、外三合”。
四、少林拳中的“陰陽”應用
(一)攻與防在少林拳中的應用
攻防是少林拳的核心,一招一式皆有攻防,并在攻防轉換中實現(xiàn)克敵制勝。《手臂錄》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攻為陽,守為陰”,就是說攻防轉換是以陰陽為理論基礎,攻防轉換用陰陽學說的觀點看就是陰陽的變化。如:拳中的“鳳凰奪窩”,右腿勾踢為攻,右手格肘為守。再如:拳中的“七星拳”弓步沖拳為攻,“野馬退槽”馬步格拳為守。防為攻創(chuàng)造條件,攻就是防的主要最終目標。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根”,攻與防是統(tǒng)一的有機體,只有正確熟練掌握攻與防的辯證關系,才能進攻圓滑柔順,入侵剛猛迅疾。
(二)剛與柔在少林拳中的應用
剛柔相濟指少林拳攻防技術動作中的力法互補。“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武術拳種流派的攻防必然都兼?zhèn)洌詣幼鞯牧Ψū厝挥袆傆腥幔庩栕儎t攻防變。一般來說,攻法為主剛,防法為主柔,少林拳雖以剛為主,但也不是只剛不柔。在實戰(zhàn)中用剛猛之力而少變化,即所謂“僵”。對少林拳的剛以及柔亦應是不斷轉化的,在不斷轉換中將陰陽柔剛緊密結合起來,多以達到“乘虛也剛,遇剛為柔,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藏柔方為堅”的上乘境界。
(三)曲與直在少林拳中的應用
少林拳要求兩臂保持一定的曲度,“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反對僵中直拙力。在順利完成動作的一瞬間,依照手指的自然反彈力,促使手指逐步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動態(tài)。曲直變化,從陰陽學說看,曲作為陰,直為陽,二者互相辯證統(tǒng)一。“陰防時含有陽意,陽攻時則含有陰意”。實戰(zhàn)時,如果出手太直,不僅增加了手臂防守的時間,而且部位暴露明顯,極易遭襲。反之,出手太曲會使進攻的力量減小,同時也不易擊打到對方的要害部位。
(四)動與靜在少林拳中的應用
在少林拳的攻防過程中,動靜緊密結合就是陰陽變化的一個關鍵方面。“動中求靜,靜當中求動”,即應該自身的動靜與各部位有序協(xié)調,也講嚴重破壞對手動靜方方面面的有序協(xié)調。所以說,在少林拳中是有很明確的動、靜之分,陰陽之別。
五、結語
無論是傳統(tǒng)武術還是現(xiàn)代競技,陰陽變化規(guī)律都已經應用其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而少林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需要以陰陽學說來指導少林拳中的攻防變換。這樣一來,能夠用陰陽學說豐富少林拳內容,讓人們更為科學合理地為正確認識少林拳技擊攻防的本質,輕而易舉地為充分運用于實踐中。
參考文獻:
[1]董巧珍.陰陽學說在武術中的身法運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08.
[2]德虔.少林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3]陳可冀.武術與中醫(yī)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7.
[4]張治國.少林拳進入河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課堂的可行性理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7.
[5]劉世君.少林拳技擊中的陰陽辯證關系[J].少林與太極,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