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
摘 要:巴洛克藝術誕生于文藝復興末期,恰逢宗反教改革和資本主義殖民掠奪,貴族將大量金錢投入宗教建設之中,為宗教服務的巴洛克風格藝術孕育而生。由于大量資金的投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擁有較為舒適和良好的創作環境,在藝術手法上以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為基礎,力求突破對稱的形式美,打破空間感和造型感,體現光影的變換和靈動的造型擺設。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了藝術家創作的熱情并對美好生活產生無限向往,在作品中傾注大量主觀色彩,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享樂主義至上的設計理念。巴洛克藝術以光影變換、靈動逼真的藝術形態提升教堂的體驗感,并將對人類生活中沒有苦難、無憂無慮和富裕的生活的向往體現在對眾神形態和表情的描繪上,將享樂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享樂主義
一、巴洛克藝術產生的背景
巴洛克藝術產生于16世紀到17世紀的歐洲,源于意大利的反宗教改革。歐洲的強勢擴張和殖民使得財富被權貴勢力充分積累。權貴的生活方式和水平都得以充分改善,富裕的生活使得藝術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迅速發展。由于大部分的金錢都被權貴用于宗教事業,一時間教堂里充滿了輝煌大氣,象征著浪漫自由的繪畫和雕刻。天主教在該時期由于教徒的增長和教會的資金擴充,在歐洲得到迅速的傳播和發展。伴隨著宗教的傳播性和影響性,巴洛克藝術乘坐宗教的船傳播遠至中國和拉美國家。
二、巴洛克藝術起源中的包容性
巴洛克風格藝術的包容性體現在了它的起源。巴洛克藝術產生于新舊宗教之爭的宗教競爭環境里。舊教以籠絡教徒為目的,用積極的藝術思想,充滿浪漫與理想,華麗與典雅相結合的藝術氣息吸引教徒、拉攏教徒。巴洛克藝術就誕生于這樣的宗教環境之中,對各類人事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得巴洛克藝術中包含了音樂、戲劇、古典小說等眾多元素。巴洛克甚至不排斥異教的文化和信仰,在繪畫和雕刻中也加入了基督教的很多元素和文化內容,目的是展現天主教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吸引異教徒加入舊教,巴洛克藝術還有“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的稱號。
著名的文藝復興晚期建筑理論家和建筑師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被稱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羅馬耶穌教會中的裝飾和雕刻充滿了奇特和怪異的裝飾和壁畫雕刻,打破了古典主義藝術的平和穩定的特性,用曲面打破結構的刻板影響。
“巴洛克”一詞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語里“變形的珍珠”衍生得到的,作為形容詞還有凌亂俗媚的意思。因為早期歐洲人認為巴洛克藝術雜糅性強,不具有文藝復興古典主義藝術的平均穩定的特性,對巴洛克藝術貶義的稱呼被藝術家沿用至今已經不存在貶義含義了。
三、巴洛克藝術特點中的享樂主義
(一)浪漫中的享樂主義
巴洛克風格的設計由于加入了戲劇、音樂和小說的靈感,所以在雕刻和繪畫上很容易受到一些名作的影響,很多壁畫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大多比較飄逸,具有故事的情節性,借鑒戲劇或是小說的雕塑和壁畫通常人物的面部表情比較生動圓潤,配飾相對于普通的人物要更多,材質和裝飾細節更加精細和特殊,衣著彰顯雍容富貴,人物在動作造型上也彰顯出貴族的氣質。人物在藝術家制作時大多以藝術家的主觀意象為主線,造型到表情到動作都沒有刻意墨守成規,也正是這種隨意性把巴洛克的浪漫氣息一直延續到了洛可可風格中。
面對教堂里的裝飾和擺設,藝術家也沒有遵守文藝復興時期中規中矩的設計理念,早期的巴洛克沿用了哥特式的十字型穹頂,之后結合了現階段教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變,將十字穹頂改為較為圓潤的穹頂。在擺設上也跟隨著藝術家的主觀和思想,進行具有較多的流線型和曲面的設計,曲面打破了以往的沉悶,用大量彎曲的線條雕刻的作品更能在宗教之中體現出天主教的華美和富貴。
巴洛克的浪漫是藝術家在資金豐裕的教會中能夠自由發揮和創作的藝術氛圍,使得創作出來的作品豐富多樣,大多隨心而作的藝術品大多反應出了文藝復興晚期資本擴張后教廷中富裕的環境,并給藝術家自我創作的空間和余地,能夠直觀的把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作品,而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之中。由此可見,巴洛克藝術的享樂主義體現在藝術家游刃有余的富裕環境中,藝術家精神和物質上的自由直觀地反應在了作品之中,這是藝術家的享樂,也是藝術作品的享樂,更是欣賞者精神層面的享樂。
(二)激情中的享樂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充滿了理性思維和寧靜淡雅的藝術氣息,圣母像的作者意大利著名的畫家拉斐爾就是以平和、文雅、和諧和對稱的風格聞名的。晚期的巴洛克藝術打破了充滿理性思維的和諧和對稱的秩序,更加講究藝術的情感流露。
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給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作品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浪漫感中提及的藝術家在教會中有足夠的資金把小說、音樂和話劇中的東西轉化為現實。藝術家善于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把理想轉化為現實,所以巴洛克風格的教堂里充滿了許多結構感強烈,打破空間的作品。作品中常常有展現天空的壁畫和延生至地平線的道路,天空中顏色綺麗,變幻多端的云借助光的折射,使得壁畫或是彩色玻璃的反射把云朵幻彩迷離的視覺感制作的十分強烈,加上天空中的天使的繪畫,人物的表情、裝飾和動作都擺脫文藝復興時期的平和感和對稱美感,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直接反映和描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想法。延展至地平線的道路則是視覺上給人強烈的空間和面積感,把作品的格局放的無限大,使得教堂的空間感也因此得到延伸。藝術家巧妙運用了光學的的折射和反射,把光感美學的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光與畫之間讓人欣賞到了婉如幻覺,又。栩栩如生的藝術。
藝術家善于把一件件打破平庸規則的作品結合起來,連接作品時采用行云流水的曲線和曲面把個體穿插結合成一個整體。比如噴射發生改變的噴泉,利用不同噴射形狀,把周圍的環境從沉悶變為靈動,又利用不同形式的噴泉,把每個作品之間進行相互聯系,把局部變成整體,把單一個體變成靈動百搭的設計藝術。這樣的享樂主義體現在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藝術家煞費苦心的將藝術結合光影變換,在繪畫中進行無限的巧思和突破性的手法,是藝術家要將最真摯的情感抒發出來,濃烈的情感因素使人們能夠被帶入到藝術家所處的環境之中,純粹的藝術氛圍,強烈的創作情感以及刻苦的鉆研精神都是藝術家通過作品想要直觀傳達給欣賞者的。
(三)動線中的享樂主義
區別于古典文藝復興時期的靜態藝術的恬靜美感,巴洛克風格藝術將動態藝術設計發揮到了極致。巴洛克時期藝術家極其善用動勢營造動感,用歪斜形式的裝飾給設計展現靈動的動感之美。
羅馬耶穌會教堂就是采用了大量的曲面設計,使得教堂區別于普通又增添了奇特的莊嚴感和藝術美感,成為當時被模仿的經典的巴洛克建筑之一。羅馬耶穌教堂的頂部采用了哥特式建筑的十字型高聳穹頂,高穹頂使得教堂的大廳十分開闊,光影感集中在了教堂的大廳里、穹頂上方充滿了壁畫和雕刻裝飾,雕塑和繪畫營造的神級藝術氛圍打破了教堂的面積感的同時增添了教堂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教堂的圣壇裝飾采用了具有曲面的山花雕刻進行布置,增添了靈動感,雕刻本身又帶有厚重感和莊嚴地文化氣息,使得圣壇被裝飾的栩栩如生,靈動中透露出圣潔的光輝。巴洛克藝術家對于藝術的細心鉆研和仔細設計使得教堂靈動感十足又不缺乏宗教的厚重感,是教徒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也是百年后游客和觀賞者的享受。
(四)藝術手法中的享樂主義
巴洛克風格時期的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會把人畫的十分渺小而專注于天空和眾神的繪制,體現了藝術家脫離人間而向往天堂世界的思維模式。藝術家在創作時專注于神的生態描繪和體態描繪,在表情和動作上無一不透漏著幸福和自由,這種藝術手法直接表達了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對極樂世界的無限憧憬。這種享樂意識對日后的洛可可風格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作用,也被日后的洛可可藝術發揮到極致。唯一區別的是,巴洛克藝術產生于文藝復興的后期,思想形態上對于美和樂都是停留在富麗堂皇和靈動鮮活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通過眾神的體態和動作進行描繪,是單純又簡單的享樂主義。而日后得以發展的洛可可藝術則是隨著人們生活的發展,吸收了很多后現代主義的戲劇和小說的影響,將享樂主義變得更加人性,對情與欲的享樂體現得更加豐富。
四、總結
巴洛克藝術產生于文藝復興晚期,既保留了文藝復興高貴穩重的特點,又在光影關系和空間造型上力求靈動性和不對稱性。其享樂主義體現在該時期對藝術家的情感和生活條件的束縛減少,藝術家情感的流露和想象力的體現更加豐富,在作品中傳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和浪漫,使作品的藝術感得以提升,是藝術家現階段生活中的享樂,也是觀賞者藝術體驗上的享樂。藝術家在盈余的設計環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設計中眾神的表現形態上,而脫離了人間的磨難和困苦,也體現了巴洛克風格藝術享樂主義至上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石雷,童喬慧,李百浩.歐洲建筑與城市遺產概念及其發展(一)——歐洲歷史性建筑遺產(續)[J].華中建筑,2001,19(2):95-96.
[2]胡文娜.歐洲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一)[J].城市規劃通訊,2008(18):17.
[3]張旭鵬.歐洲:世界近代化的先行者一——讀《歐洲涅槃:過渡時期歐洲的發展概念》[J].中國圖書評論,2004(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