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驍
摘 要: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是東女國的遺址,具有“千碉之國”的美譽。古碉群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特色,由于對古碉的研究并沒有引起學界的太多關注,本文基于文獻資料和作者自身生活經歷,在簡述藏羌民風民俗后,就丹巴古碉的類別,總結了藏羌古碉在歷史發展、建筑藝術、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即古碉集中地反映了藏羌地區在從古到今發展中的社會、政治、文化、軍事、民俗、宗教、建筑等各方面的變化。
關鍵詞:丹巴古碉;歷史;建筑;文化
一、引言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丹巴古碉值得人們進一步保護和關注。由歷史可知,古碉研究方向應從古代的建筑軍事防御領域轉向近現代的生活文化及藝術審美領域。目前,關于藏羌古碉研究的相關文獻并不是很充分,對古碉的介紹缺乏特別專業的考察和研究,因為這些文獻更多來源于當地和省內,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學術組織的支持。本文不同于已有文獻側重于古碉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象征的介紹,旨在補充丹巴的民族民風背景,進一步探尋古碉的建筑構造和材料選擇方面的研究,希望由此引起更多學者對其的審美分析和文化保護。
二、丹巴古碉建筑的歷史發展
(一)古碉群的誕生
丹巴縣據說是東女國的遺址,一直保持著神秘與未被開發的環境資源。據考察,丹巴古碉形成的歷史十分久遠,《后漢書·西南夷傳》記載較為詳盡:冉駹夷,“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 ……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至十余丈為邛籠。”唐李賢注曰:邛籠“今彼土夷呼為碉”。
(二)古碉群的發展、衰落及振興
在丹巴有3種藏羌古碉起源理論,但我們最為接受的是藏族東遷與東擴說。夏格旺堆在《西藏高碉建筑芻議》中承認四川西北部是高碉的發源區域,同時指出創造高碉的人群有可能是從西藏東遷到此的蘇毗部族,這些從吐蕃來到嘉絨的軍隊和移民帶來了吐蕃文化,并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丹巴古碉還有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其中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清時代。在清朝的大小金川之役中,不少古碉被損毀,然后這場戰役又使新的古碉得以誕生,促進了古碉建筑結構和功能發展。根據丹巴縣的高原特點以及峽谷風貌,古碉的發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緊密聯系,故而古碉在群山中分布較高,居高臨下,層次交替且依勢造型。據《隋書·附國傳》記載:“無城柵,近山谷,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石巢而居,以避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張,每級十余,以木隔之?;饺牟?,石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于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由上所述,丹巴及大小金川嘉絨藏族的石碉有確切考證。
三、丹巴古碉建筑的建筑藝術
根據使用的建筑材料,古碉大致可分為石碉、土碉、土石碉3類。其中,石碉是砌石而成或以石砌為主,土碉是一層一層用土夯筑而成的碉樓,土石碉是前兩者相結合的碉樓,它的出現歷史自然是兩者發展成熟的后期。各類形狀的古碉,從外部觀察呈由底部外墻面由下而上逐向內的梯形柱體,所以并不是傳統建筑上的直方體,據文獻查閱,墻下部厚度達1.5~ 2.0米,頂部厚度一般收至0.5~0.6米;較低的古碉多數在15~35米,高者達40余米。
丹巴氣候呈典型的立體氣候,特殊的地質構造,發達水系,使丹巴擁有最出名的云母礦。古代的當地百姓就善于利用礦物資源,充分利用當地的石頭和土質來構建建筑。其中石料、黃泥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當地的黃泥具有更為黏著、風干后堅固的特點,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一直作為建筑材料。
常見的古碉并沒有低矮的門,其門的構建通常是我們所看到的窗的形式。人們靠外部的樓梯沿窗而入,而里面的軍民可以決定將樓梯移走,以防有其他人再次入內,這是古代最原始的防御。然而,近代一些古碉具有鐵門,它們具有生活住宅的實用與安全意義。整體上,古碉的窗戶呈現出內窄外寬的設計,這樣室內的人具有廣闊的視線,而外部對其的攻擊準確度的要求有所提高,這同樣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經驗。
古碉的建筑方式具有防御性、生活性和美學性。所以當地居民中存在手藝精湛的石砌工人,歷代傳承這一技術。在砌筑過程中,一般砌至1.40~1.60米就要進行一次找平,然后用木板平鋪做墻筋,以增加墻體橫向的拉結力,避免墻體出現裂痕。石砌技術在當地歷史十分久遠,除了古碉群,現今藏民的藏寨、橋梁、道路等無不利用了這一技術。這些傳承的匠人所掌握的建筑良方使古碉群在風吹雨打的任何時代都經歷了自然的考驗。同時,內部的梯子統一采用獨木梯,木梯取材以及打磨刻化,位置搭建都有成套嚴謹的理論體系。發展后期,古碉內部基本配有鍋莊,為居民居住提供了必要支持,形成了更有家庭氛圍的住宅古碉群。
四、丹巴古碉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軍事方面,高大的石砌碉樓是冷兵器時期最有效的防御設施,戰時可抵御外敵,閑時可存放物資。中國歷史“多元一體”的格局中,邊疆民族地區成為不同文化進入中原地區的前沿,逐漸形成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清代中葉,大小金川之役得勝后,乾隆皇帝曾撰聯:“指云際千峰興懷蜀道,聽松間萬籟頓入梵天”。
在生活方面,諸如此類緊挨房屋的碉樓,又叫家碉。從功能類型上,古碉群可分為家碉、戰碉、風水碉、烽火碉、界碉等。古時候建碉樓費時又費力,往往需要10多年的時間,所以家碉又被看作是家族實力的象征,賦予了家庭興旺的民族精神。不少民族習俗至今和古碉息息相關,包括藏族的婚禮、節日的祈福、村落的融合聚集等。
在宗教方面,古碉對丹巴的發展影響極大。軍事化的保護使當地的信仰始終不受其他文化的大面積沖擊,得到了比較完備的保障;在嘉絨地區的古碉遺存中,墻面上還保存有一些符號,諸如用白石砌成的擁忠符號,表示高碉主人信仰“苯教”或是藏傳佛教。碉樓的集中分布使宗教信仰相近的兩個藏羌民族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在美學藝術上,古碉分為四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等,其中四角碉分布最廣、最為普遍,其次為六角碉和八角碉,三角碉、五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頗為少見。丹巴古碉遺存中現有四角碉、五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4種類型。十三角碉是丹巴高碉中的極品,因為13這個數在藏族民間乃至在其宗教中是一個吉祥的數目。嘉絨文化中對審美文化一直有著更加民族化的標準,從東女國的選美大賽的習俗可知,嘉絨藏族是一個愛美、愛天性與自然的民族。所以古碉在當地有著古樸而創造性的建筑美。古碉上的四角常常堆砌傳統祈福的白石,四角的白石塔在高高的古碉襯托下,表現了一個民族忠誠的信仰。發展至今,古碉的外表裝飾并沒有很繁雜,最多添上了藏文與經幡,而內部的發展十分迅速。古碉的樓層分工開始具體,不同的樓層的功能分布也都與其審美、采光、通風、溫度等多種條件相適應。所以這種藝術真正的融入了建筑生活中。目前,殘留在丹巴的完整古碉中,最高的古碉建筑無論是建筑技術和藝術效果都達到了絕佳地步。它不僅是極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觀,而且還是研究該區域內古代歷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標本”。
五、丹巴古碉建筑的現狀及保護政策
目前,丹巴縣還有大約3 000座古碉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的則有1/10,不少古碉的損毀十分嚴重,這些遺址既沒有被修繕,也沒有對損毀的古碉進行處理或者研究,成為了當地的一大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呼吁大眾對其加大保護。①完善管理制度。當地旅游局將其作為文化資產和旅游資源,進行了一定程度地維護,但管理制度不夠具體,法律規定沒有落實,使真正的保障制度沒能發揮作用。②合理開發。丹巴古碉作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旅游資源,旅游局在開發時,不僅要注重經濟利益,更應當重視合理開發,不破壞原始面貌,也不進行不必要的修改。保障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原本的歷史風貌,拒絕古碉被商業化吞噬、被過分旅游化等。③呼吁藏羌民族保護村落。當前問題是,這些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古碉群更多的是靠當地百姓的保護,依靠村落的力量,在沒有設定專業的文化保護措施前,這些佇立在疊疊山脈的古碉群,時刻面臨著被損毀、得不到修繕等多種困境。
六、結語
歷史資料較為充分地記載了藏羌民族的融合發展促進了古碉形成,并描寫了丹巴古碉的面貌,在各個時代的發展過程以及在相關戰役的突出作用。本文在介紹歷史背景后,進一步介紹了當地資源和建筑材料、3個主要建筑特色和石砌技術、建筑用途的轉型。本文從多個角度解釋了丹巴古碉具有的文化價值,呼吁了學界關注,肯定了其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波,HU Bo- 《貴州民族研究》2007 年 6 期
[2]宋興富,王昌榮,劉玉兵,蔣成,陳劍,湯詩偉,《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5(4)
[3]楊嘉銘- 《中國藏學》2004 年 2 期
[4]冷雅梅- 《中國民族博覽》2017 年 14 期
[5]曹璐璐-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 年 19 期
[6]段牛斗,杜凡丁,李欣宇.興懷蜀道,頓入梵天四川丹巴土司歷史與建筑遺產[J].世界遺產,2015(10).
[7]關雪峰- 《住區》2012 年 4 期
[8]翁碉佳.古建筑中預制裝配式木結構拼裝技術研究[J].綠色建筑,2017(4).
[9]降初澤郎,楊全富.七彩丹巴地球之花[J].中國西部,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