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王倩倩
摘 要: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來指導中國實踐,在此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為人民謀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黨的領導,不僅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還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共產黨;發展;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內容
(一)國家起源與本質
1.國家的起源
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國家才能產生。恩格斯對國家產生的歷史作了分析,他指出,國家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分工,經過三次社會大分工,社會日益分化,最終出現兩大階級對立的情況,隨著社會發展,他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并且不可調和,這時,為了緩和矛盾和沖突,國家就會產生。
2.國家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產物,國家就是一個階級用來鎮壓另一個階級的強制性的暴力機器”[1]。首先,他們指出“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用來統治無產階級的工具”[2],資產階級為了使無產階級能夠為他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就需要用國家這一工具來迷惑無產階級,使其不會反抗;其次,國家是維護社會秩序使其有序發展的力量,一個統治階級通過實施社會職能,維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同時獲得社會支持,保持其統治地位,從而為其階級服務,達到統治的目的??偟膩碚f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國家,它就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同時,它還發揮社會管理功能,還為社會成員提供公共服務,維持社會秩序。
(二)國家職能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的本質決定了國家的職能:國家的階級性要求國家履行其階級職能,即以最大限度維護統治階級自身利益,剝削和壓迫被統治階級,以實現本階級利益最大化。國家的社會性使得國家必須要擔負社會的公共職能,確定規則和秩序,千方百計緩和或者降低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發展秩序。統治階級通過國家這個媒介造福于社會,實行其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職能,但是最后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會是統治階級。
(三)國家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到高依次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政體和國體,國家形態是根據國體和政體來區分的。主要包括:奴隸主專政,包括以羅馬帝國為代表的帝國政體和以雅典共和國為代表的共和政體;封建主專政,包括貴族制政體和君主制政體;資產階級專政,包括君主立憲政體和民主共和政體;無產階級專政,即民主共和政體;自由人聯合體[3]。五種社會形態只是對國家在大致上進行分類的,但由于每個國家的形成都有不同的背景,外來的影響因素也不一定,社會的發展水平也高低不齊,所以每個國家內部的發展規律與同一形態的其他國家的發展規律又是不同的。
(四)國家的消亡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社會發展的產生,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消亡,國家的消亡需要一個過程?!榜R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消亡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政治國家階段;第二階段:半國家階段;第三階段:國家消亡階段?!盵4]最終的結果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中國的發展和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7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根據我國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的治理思想進行發展和創新。首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同志創新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同時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并且對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進行了回答。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依據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實際情況,指出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鄧小平十分強調民主,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民主,并且將民主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同時,在我國政黨實際情況下開創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擴大了民主的范圍;最后還根據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深刻變化時,尊重歷史和現實,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提出“一國兩制”理論,和平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江澤民同志根據時代變化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其指導,始終將人民群眾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保證我們黨的執政能力能夠不斷提升;其次,強調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系,指出二者是相統一的治理方式,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
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總結我國發展的經驗和汲取他國的教訓,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強調了發展的問題,而且也明確了怎么發展、如何發展、為誰發展等問題,提出一系列的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關于黨的執政方式上,強調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正確合理地執政,必須采取正確合理的方式,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建設目標,從而督促黨執政能力不斷提升。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面對一些新挑戰、新問題,根據這些情況,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提出一系列新方案和新思路。明確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時,關于治理的方式,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等都是在具體的實際情況中結合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包含的治理思想下的產物。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中國化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用教條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而是結合中國的國情出發,結合歷史傳統與現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中國化。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
恩格斯曾經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6]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因為沒能親自參與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所以對國家治理的理論概括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客觀發展情況出現不相吻合的現象,這也是后來他們在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時尤為強調的。同時,每一個國家的歷史狀況,發展現實會有很大差別,每個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探索的方式會有不同,探索實踐的方式也會因情況而定。所以,中國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要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結合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客觀實際情況,在中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對這一學說進行完善、創新和發展,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二)將為人民謀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縱觀歷史文化長河,人民一直都是我們黨關注的重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成立以來一直秉持的宗旨,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腳點,也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隨著我國的發展速度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層次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改變。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沒有變,始終都在朝著不斷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奮斗努力,不斷滿足人民大眾在多方位、多層次各方面、多角度的需求。
(三)堅持黨的領導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經過了諸多磨難與坎坷,依舊永葆活力,中國在困境中能夠逆流而上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一如既往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國情,依據時代的發展情況而不斷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體系,為實現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推進治理現代化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堅持正確的路線,把握正確的方向,解決各種矛盾,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在實踐過程中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國家理論也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創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中,這一學說將繼續發揮它在重大是非與決定面前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這一學說也會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其內涵。無論哪一種理論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具有時代性,中國當前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我們唯有將國家學說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鄭鐸.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學說及其對社會建設的啟示[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2.
[2]石銳楊.馬克思國家學說的當代價值[D].蘇州:蘇州大學,2017.
[3]景作潔.國家治理視域下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學說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
[4]陳安安.馬克思國家觀對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