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帆
摘 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首次對人做出了根本性的規定,只有堅持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去理解人,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的本質,而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偏離了現實生活這一理論基點討論人的問題,勢必陷入空洞的概念之爭。
關鍵詞:人的本質;現實的人;全面自由發展;價值共贏
一、引言
“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在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上的哲言。從很早開始,人們對于自己的認識便高度重視。在關于人的漫長思考和認識中,哲學經歷了將人與思維對立之后又統一起來的歷程。近代以來,以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論斷為代表,關于人的思考逐漸變成了精神的自我演進,“人”成了哲學家們搭建的空中樓閣,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而上學的概念。到了黑格爾那里,人更變成了人格化的邏輯,真實的“人”反而倒是淡出了哲學家們關注的視線,在哲學家們看來,那個“純粹的人”更為根本和關鍵。在這種對純粹的人的反思的過程中,哲學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突破,如人應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原則的確立,但是在這種思維路徑的主宰下,哲學家們所關注的“人”最終還是與真實生活中的“人”漸行漸遠。在關于人的本質的種種答案面前,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給出了科學的闡釋,實現了關于人的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革命導師對人的本質的關注始終未曾停歇。在批判繼承前人關于人的理解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確立了唯物史觀,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馬恩看來,在此之前,“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做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1]。正是因為有了對“人”這一基礎性概念的深刻反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經歷了《手稿》《提綱》的探索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旗幟鮮明的指出了與“抽象的個人”迥然相異的理解方式,他們闡明了從事實踐活動“現實的個人”才是人類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時至今日,一些關于人的理解和討論之所以陷入無意義的爭辯,根源還是在于偏離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思考路徑。
二、遵從歷史和現實是展開人的討論的前提
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自誕生之初,哲學與現實之間便呈現出強烈張力狀態。對于現實存在,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來說,最好的確認方式便是純粹經驗的方法,但這種確認方式同樣也存在巨大的弊端,最大弊端是不能克服的個體之間的經驗差異問題,即不能解決意識的公約性問題。應該說,在克服主體之間的經驗差異問題上,概念、理論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物極必反,這種追求意識統一性的過程也帶來了將現實世界概念化、抽象化的問題。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黑格爾及其后繼者的思想體系中,觀念、思想和概念成了世界的本源,精神世界衍生并決定著物質世界的進程,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將“人”概念化、邏輯化,把人的現實解放幻化成唐·吉訶德式的精神世界斗爭史。盡管這種批判深刻到了振聾發聵的程度,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的周圍仍然充斥著這種對“人”做概念化、抽象化理解的所謂的“洞見”。
例如,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在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討論中,罪與罰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從預防犯罪、維護社會安定的角度出發,懲戒尺度的決定性標準乃是罪念的程度,而“未成年”這一人為制作的刻度顯然應當隨著時代和歷史的發展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但是認真觀察之后不難發現,持相反意見者往往是從抽象化、概念化的人的角度出發,對未成年人這一真實存在的群體進行概念化的演繹,先天的賦予“未成年人”思維尚不健全、意識尚不成熟、善惡觀尚未確立等一系列的免責屬性,同時又將司法實踐中的非正義現象做概念式的泛化處理,從而制造出“未成年人”天性純良與“司法威權”本性向惡的空洞的概念化對立,更有甚者甚至對罪與罰的關聯性提出質疑,認為罰不是為了解決罪的問題,而是人類潛意識中報復意識的具象化。可以看出,主張這種觀點的人再次走入了將人概念化的老路。“人”不是純粹的概念或意識,因此人的一切現實的活動應當放到現實世界中去考量,在人的思維成熟期日益提前的當下,關于什么是未成年的理解應當及時做出與現實相應的調整,而對于是否意識到犯罪的問題上死守年齡刻度顯然是刻舟求劍。法學家可以在理論上探討什么是罪與惡,但是這種討論決不能代替生活中的現實,正如同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中,所謂的“未成年人”思維之成熟、惡性之深以及經驗之豐富,一再刷新我們的傳統認知并引發了社會的強烈憤慨。應該說僅僅用年齡作為“未成年人”的規定尺度顯然是在用意識去規定生活,而當前的現實卻在呼喚我們及時摒棄陳舊的思想,將未成年人這個做了特殊限定的人還原回生活,還原為真實具體的個人,這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正解與堅持。
三、全面自由發展不能做庸俗化理解
馬克思曾經以“生活”與“生存”的區別來標識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在他看來,動物與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二者沒有區別,但人卻是要把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對象,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應該按照“人”的尺度去進行,這是馬克思對人的生存方式的理想。按照這個理想化的方式去生活,人就必然要擺脫一系列的束縛與限制。當下不少人持論認為,最大的束縛與限制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所謂的生存羈絆,二是所謂的集體威權。持論者認為,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搬開這兩座大山。
當前的現實是,人類的生活還是維持人的生存的手段,人還要在生存的壓力下進行勞動,還不能按照理想去自由活動。要破除這種人的勞動異化或者說人的物化的狀態,馬克思認為,如果在沒有生產關系或者上層建筑阻礙的情況下,最合理的路徑是作為個體的人相互協作,共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歷史發展到今天,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在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間,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更是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在這種情境下,對社會制度做適度調整或合理構建是可以的,但罔顧現實的空想勢必難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需要擺脫生存羈絆,但這是一個建立在生產力極大發展基礎上的漫長歷程,一些人無視這一過程,認為應當搞所謂的西方式的全民福利,認為這才是對人的解放,才能促進當下人的全面發展。殊不知這種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所謂解放,實則是揠苗助長,透支未來。近年來,曾被認為無限風光的全民福利開始走向破產,從根本上來說,這是違背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的原理。因此,如何解除人的生存羈絆首先是個現實問題,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1]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只要還沒有達到共產主義的社會狀態,我們都不可能脫離現有社會的秩序和規范,提出所謂的破除集體威權無異于癡人說夢。一些持論者執拗的認為凡對絕對自由構成阻礙者,皆為反動腐朽的,應當毫不留情的進行掃除。這種關于全面自由的發展的展望,在否定社會發展進程的同時,面臨的是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阻擊——歷史不可能開倒車。自由主義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在這些人看來,只要實現了消除政黨和國家的目標,那么就意味著天下太平。殊不知,絕對自由也可能導致不平等。我們從原始社會走來,彼時,對于強者和弱者來說,自由就是不平等的自由,就是自由的不平等。放棄責任和規范奢談自由,那就是對他人的欺凌和對社會的不負責任。正如洛克所言:“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這是因為自由意味著不受他人的束縛和強暴;而這種自由在不存在法律的地方是不存在的:一如我們所告知的那樣,這種自由并不是每個人為所欲為的自由。”[2]
四、人與國家可以實現價值共贏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過程中,絕對不能把個人和社會對立起來,更不能割裂開來。必須承認,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客觀的對立統一關系,個人的無限欲望與社會的有限資源之間、個人的意志自由與社會秩序的規范之間以及個人個性的發揮與社會共性的拓展之間存在緊張的對立關系。如果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對欲望、自由和個性的苛求都是沒有止境的。舊的需求被滿足之后,馬上就會產生新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速,這種需要產生的速度和頻率也會相應的提升,有時還往往會超出社會的承載能力,有的還從多樣性上發展出來新的要求。
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現實,我們還不能做到按需分配,在人的物質精神需求與社會供給能力存在巨大反差時,勢必引起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緊張、對抗甚至對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個人與社會之間也不只是存在不可調和的張力關系,個人的能力發展、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往往會和社會的整體價值的實現、社會總體的發展之間密切相關、良性互動。個人的需求實現、價值增益和發展的匯集,會促使整個社會向前發展。而實踐也一再證明,社會環境的改善、政府組織的優化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對于個體的自由發展和成長進步更是大有裨益。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進步與文明的社會提供的整體價值功能遠遠大于個人價值的集合。在社會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與充分利用的時候,更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歷史條件的局限性,從而帶動個體實現自身價值的重大躍升。
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傳統文明的大國,不論是在傳統還是現代價值取向中,都包含著強烈的對人的發展和解放問題的關注和追求。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尋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凝聚民心士氣的強大理論武器。在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我們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實現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國家制度層面的基礎。這標志著我國社會向著真正的共同體,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邁出了腳踏實地的一大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我們既有無數個體展露個人才華,貢獻個體聰明才智,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偉大進程的個例,又有無數先進集體帶領群眾戰天斗地、攻堅克難的歷史功績。這種個體與集體的良性互動,再次昭示了人與集體、與國家完全可以實現價值共贏。
五、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的解放提供強大助力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反復強調人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并揭示出人們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在這個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就是我們的主要改造對象。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提升,人類漸漸把自己確立為自然的中心,周圍的現實世界成了可以無限索取的客體對象。在這種自以為是的能力和野心的膨脹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和掠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往往還是不可逆的。人類的無限擴張最終引發自然的報復,進而威脅到我們的長久生存,現實迫使我們人類重新反思人和自然的張力關系。
自然是人的最終歸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最初的同一走向對立,在這個對立的過程中,自然先是以不可征服的形象出現,它有著人類難以想象的偉力。長久以來,人類把自然當作是外在于我卻又能服務于我的客體存在,這種二元對立的認識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長期緊張。但是,看似不可調和的對立關系背后隱藏的是自然和人的同一,今天的人類越發注意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進程中,青山綠水不但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選項,更成為重點選項。人們已經意識到,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重大成果,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后,生態文明成了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恒久也最基本的關系,在飽嘗生態破壞之苦后,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更加理性和全面,這也是對馬克思主張的現實的人思想的辯證回歸。
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自然是先于人的存在,認識乃是自然生物進化后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人需要與不依賴于他的對象——周圍的環境和物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生存下去。換句話說,沒有自然,人就無從產生,更談不上什么人類社會、人類歷史、人類價值和意義。因此,認識自然的根本意義在于找到為人類生命提供持續能量的場地。在人類社會經歷了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之后,由于人類自身對自然的認識存在嚴重誤區,人類對自然界已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而自然反饋給我們的更是慘痛的報復。近年來頻頻見諸媒體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溫室效應以及山體泥石流滑坡等重大自然災害,無一不在提醒我們重新認識并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英]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騰維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