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倫
摘 要:對于中國人,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最隆重和最熱鬧的節日。并且自古以來春節就有著許多的習俗如拜年、帖春聯、吃年夜飯等,春節距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發展,現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許多過春節的習俗和方式在城市中也有了新的發展,在如何度過春節上人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同時因為一些原因,城市的春節總是缺少一些“年味”,大城市在春節期間更是變成了“空城”。
關鍵詞:春節;春節習俗;空城
一、春節概念的由來
春節,也就是農歷的新年,我們也將其俗稱為過年,是中國人所認為的一年之歲首,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隆重和熱鬧的節日。春節對于漢族的意義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春節這個時間象征的意義就是團團圓圓,闔家歡樂。在中國的傳統當中,春節是從一般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臘月三十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則是整個春節中過節氣氛最為高潮的時候,人們在大年三十這一天會回到自己或父母的家中,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所以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也意味著一家團圓。
春節距今為止已經有了四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四千多年中春節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變革,春節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說法。例如在先秦時期,人們將春節稱為“上日”或“元日”,到了唐代則稱為“元旦”,并且元旦的這個叫法一直持續到了清代。而春節的這個概念是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才被逐漸提出。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時期將西歷(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陽歷)引入了中國,而傳統的農歷則被作為了農民進行農事的一個標準,但是在民國時期,農歷被稱為“夏歷”,一直到了1941年,民國政府在其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之后,春節的這個說法才開始逐漸流傳起來。在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公元紀年法被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采用,將元旦的時間定為了公立的1月1日,春節為夏歷的正月初一,一直到了1970年之后,夏歷才被改稱為農歷。
二、春節的傳統習俗
春節作為中國最為古老和隆重的節日,尤其是在漢民族的民俗傳統體系當中,更是有著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地位。而在這種民俗傳統體系中每個節日都有其相對的一些習俗,春節作為漢族最為重要的節日當然也不例外。這些習俗不僅是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文化符號,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春節的傳統習俗中,主要包括的就是祭灶、貼春聯、年夜飯、守歲、拜年以及燃放鞭炮等。
(一)祭灶
祭灶也是人們俗稱的“過小年”,在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三進行。人們會在這一天對房屋進行一次大掃除,意味除舊迎新,特別是對于家中廚房的清掃。之所以注重對廚房的清掃是因為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灶王爺”的神位便是被設立在了家家戶戶的廚房中。等到了大年初一的時候,家家戶戶便要開始對“灶王爺”進行祭拜,并且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現象,用于祭拜“灶王爺”的貢品大多都是各類糖果或蜂蜜,其意在給“灶王爺”的嘴抹蜜,以求他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們也會從小年這一天開始置辦用于過年的各種年貨。
(二)帖春聯和福字
在春節時期,人們還會通過貼春聯和福字在門上來迎接新年的到來。春聯由上下兩聯和橫批構成,在帖春聯的傳統中,春聯最早的作用是用于除妖辟邪。春聯由古代的桃符起源而來,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后蜀主孟昶都會命其學士題寫桃符掛在他的寢宮門口,他更是在公元964年親筆題寫“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這一聯也成為了中國最早載入史冊的對聯。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都城后,對聯便得到了發展和提倡,并且撰寫春聯的紙都為紅紙,人們將春聯貼于門上既有除妖辟邪之意,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希望能夠紅紅火火的愿望,貼春聯的習俗由此便廣為流傳。
除了帖春聯,人們也會將福字貼在上下聯的中間,希望在新的一年福臨門。在帖福字這一傳統中,也有要講福字倒著貼的說法,因為福倒了的諧音就是福到了,也體現了人們對生活幸福美滿的向往。
(三)年夜飯
年夜飯可以說是過年中的重頭戲了,年夜飯通常是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兩天就開始準備,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會在這一天聚集在一起來吃年夜飯,所以年夜飯也有團圓飯的一個俗稱。年夜飯的名堂也有很多,南方和北方的年夜飯也會略有差別。例如在北方的年夜飯中,餃子絕對是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為在北方文化和習慣中,餃子寓意著新舊交替“更歲交子”,同時因為餃子的形狀也像古時候的金元寶,餃子裝在盆里端上飯桌的樣子也象征著招財進寶的意思,特別是會將一枚硬幣包在其中一個餃子中,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的那個人則被看作是新的一年中最有福氣的一個人。而在南方,餃子并非是過年過節一定要吃的食品,在南方的年夜飯餐桌上,年糕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年糕在制作過程中也會加入紅糖,甜口的年糕象征著來年的生活美滿和甜蜜,而紅糖的顏色也象征日子可以紅紅火火,充滿生機。一般來說年糕都被做成了黃色和白色,也分別象征著黃金和白銀,也有招財進寶的寓意,不僅如此,人們也希望通過年糕的諧音能夠祈求事業和人生步步高升。但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魚肉和雞肉都是在年夜飯餐桌上不會少的菜肴,因為雞和魚也象征著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年年有余。
(四)守歲
守歲這一風俗最早出現于西晉。《風土記》是對守歲這一習俗最早的文獻典籍,其文中記載到“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也就是人們在除夕這一天晚上通宵不睡覺,大家圍爐而坐,敘舊話新,一直等到天明。到了宋代時守歲的風俗也遍布了城鄉各地,而這種年年守歲的習慣也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五)拜年
到了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便會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相致以節日的問候。并且這一天對于小孩子來說則是尤為期待,因為在人們走親訪友的過程中,家中小輩通過對長輩進行拜年便可以得到長輩發給小輩的壓歲錢,壓歲錢也成為壓祟錢,長輩給小輩發壓歲錢也有希望小輩能夠平安健康成長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