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璐
摘 要:社區心理學是城市社會心理學與康復精神疾病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主體服務對象包括城市社區中的工人、干部、教師、學生、老人等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民俗、不同傳統的各類社會人群。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社區的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社區居住群體的行業類型、社會背景、個人素養、心理狀況也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態勢,加之受到經濟壓力、教育壓力、養老壓力、社會壓力的影響,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以家庭、個人心理危機的援助行動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關鍵詞:城市社會心理學;社區心理學;社區心理服務
一、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來,傳統意義上的街道居民委員會逐步轉型為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類型的組織等特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由此產生出“社區”的概念。但是,隨著城市社區聚居人口的不斷攀升,社區居民的社會身份更加復雜,而社區管理涉及到的民事糾紛案件也此消彼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逐步淡化,鄰里疏遠、形同陌路的社區景象隨處可見,這就給社區的健康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亟需采取社區心理服務的方式扭轉當下局面,使居民重燃“社區情結”,共建和諧新社區。
二、本色社區,歸于傳統
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體制遺留下來的封建思想、封建傳統根深蒂固,尤其是“重男輕女”的思想,至今仍余音未消,甚至一些城市居民也成為“養兒防老”觀念下的直接互動參與者,嚴重影響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進程。而正是在這種傳統思想包裹之下,我國社區的類型與性質才被貼上“中國特色”的標簽[1]。正因如此,在城市社區成功轉型后,過去的一些以農民為代表的人群遷徙到城市社區,一時間從傳統、風俗、精神、心理等方面無法進入新角色,心理焦慮、精神壓抑、情緒失控等個體或者群體行為遍布社區各個角落,這些帶有共性的心理問題成為社區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疇,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也成為社區心理服務的主要對象。
(一)組織形式換湯不換藥,村社痕跡成為重頭戲
我國在解放初期大興農業,旨在建立一個現代農業強國,而最初的社會基層組織形式便是以農業村社為主,村社帶頭人被任命為社長,村社內的群體被稱之為社員,顧名思義,這種村社的組織形式屬于典型的農村社區。而進入21世紀后,農村社區中的“社員”大量轉移到城市社區,“社員”原有的生活狀態、風俗習慣、遺留傳統受到城市快節奏生活方式的沖擊,導致社區中的部分個體出現嚴重的“新環境適應強迫癥”,這類人群依然向往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跟不上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步調。甚至一些人出現精神緊張、心理恐慌、情緒紊亂等心理疾病,而且這種態勢愈演愈烈。
(二)商品化社區,復雜化關系
近20年來,我國的房地產行業蓬勃興旺,推動了城市化發展進程,各個城市紛紛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商品化小區,當小區竣工后,入住率也空前高漲,而以各個小區為基本單元的居民組織或歸屬于行政區劃管轄內的社區統一管理,或單獨成立新型社區。這些新建小區的居民受到社區管委會的統一監管,因此,城市社區才逐步向規模化、規范化方向過渡。由于新建小區采取商品化模式運作,其銷售渠道完全公開、完全面向社會,小區的居民均來自于四面八方、各行各業。而對于一個社區而言,所管轄的商品化小區少則十幾個,多則上百,這些錯綜林立的小區內的居民卻互不相識,彼此之間需要接觸、磨合、相處,才能逐漸促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以國內某城市社區的中型商品化小區為例,8棟高層,4棟小高層,小區內居住著1200戶,常住人口5000多人。這些居民當中有干部、學生、工人、教師、醫生、自由職業者等形形色色的職業和人群。而這一龐大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鄰里糾紛、物業糾紛、經濟糾紛、民事糾紛等事件,導致部分居民整日惶恐不安,生怕與鄰里之間發生摩擦,生怕與物業之間發生肢體接觸,生怕與小區居民產生人際交往矛盾,而演化為民事案件。長此以往,這種擔憂的心理逐漸轉變為一種精神疾病,嚴重影響了個人的正常生活。
三、心理服務,刻不容緩
城市社區作為整個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不僅承載著多樣化人群、多樣化文化、多元化傳統、多元化風格,同時,也是社會各行各業、各形各色群體與組織的聚焦鏡。正因為社區成員家庭背景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個人性格追求不同,社區中所影射出來的諸多居民心理問題才逐步浮出水面。據調查統計表明,我國的各類精神心理障礙人群數量已超過1億人,其中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的患者人數已達到1600多萬人。這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說明,抑郁、焦慮、孤獨、多動、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已成為社區心理學關注的焦點內容。在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咨詢專家應肩負起這一光榮使命,投身社區、深入社區,查找心理疾病產生的因素,采取心理疏導、精神撫慰、豐富文化生活等方式,針對性的開展社區心理服務工作,使社區居民的健康幸福指數攀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心理援助,對癥下藥
城市社區居民按年齡段與性別劃分包括老人、中青年、婦女、學生,這四類人共同組建成為一個集體,而每一類人群均在社會發展進程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
(一)豐富老年人業余生活,解決老年人心理問題
據調查統計表明,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占總人口的17.9%,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未來30年的總體發展趨勢。面對這一嚴峻形勢,“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已成為共建和諧社區的首要問題。主要由于多數老年人屬于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還有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這一群體的突出心理問題就是孤單、寂寞,老人的兒女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伴,老人缺少交流,整天被困在鋼筋水泥圍成的空間內,久而久之就會帶有心理抑郁的傾向,逐步演化嚴重的心理疾病[2]。
針對這種情況,心理咨詢專家應定期對社區老年人群提供定期上門心理服務,每個月至少一次登門拜訪,與老人談心,解老人心憂,或者通過與老人子女的溝通交流,讓子女常回家看看,盡量抽出足夠的時間陪在老人身旁,以驅散老人心中的霧霾。其實老年人的心靈比較脆弱,當獨身一人面對冰冷的水泥墻時,老人的眼前就會浮想聯翩,產生一些或美好或悲傷的幻覺。因此,心理咨詢專家應定期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以轉移老人的注意力。例如,老年人秧歌大賽、紅歌大賽、交誼舞大賽、廣場舞大賽、棋類大賽、橋牌大賽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以化解老年人心頭的冰層,使老年人感覺生活更有奔頭,活著更有勁頭。
(二)緩解年輕群體壓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
年輕群體受到來自社會與家庭壓力的影響,近年來其心理健康也亮起了紅燈。尤其對青年男女而言,婚姻不牢靠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動因。據調查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離婚率已達到5%以上,離婚率最高的城市是北京,已經達到39%,緊隨其后的是上海,約為38%,深圳約為36%。很多年輕人在離婚以后,再婚的想法幾近破滅,這一群體對婚姻失去信心,導致產生嚴重的畸形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引發焦慮、煩躁、抑郁等心理疾病,嚴重的還會產生厭世以及自殺的傾向。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緩解和釋放年輕群體的心理壓力,心理咨詢專家應結合“綠色健康生活”理念,借助于反面案例,向年輕人群體宣傳健康生活理念,讓年輕人放下手里的電話,關掉頻頻閃動的微信,卸載愛不釋手的游戲,多與愛人聊聊天、逛逛街、拉拉手、做做飯、唱唱歌、跳跳舞,讓生活回歸于健康,回歸于自然。同時,也可以利用社區的經費,開展社區好妻子、好丈夫的評選活動,以化解年輕男女之間的矛盾,使其步入健康綠色的生活軌跡,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三)走進弱勢群體內心世界,找回美好生活動力源泉
除了社區老年群體外,婦女以及少年兒童也屬于社區中的弱勢群體。對婦女而言,家庭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法律,旨在遏制家庭暴力事件的發生,但是一些具有暴力傾向的丈夫仍對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而部分婦女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個人聲譽,忍氣吞聲,一味的放縱丈夫的暴力行為,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殺、自殘事件的發生頻率也日漸頻繁。而對于準媽媽以及產后婦女而言,由于長期處在封閉的生活狀態下,與外界接觸時間有限,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間一長,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概率就大幅提升[3]。而對于少年兒童來說,許多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無心照顧孩子,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少之又少,甚至完全將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照顧。由于缺失父母的愛與關懷,一些孩子很早就患上了自閉癥,對健康成長發育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基于此,心理咨詢專家應站在弱勢群體的內心世界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對準媽媽及產后婦女,從醫學的角度講解如何走出心理陰影的方法;對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應付諸于當地公安機關,使施暴者受到法律制裁;對少年兒童來說,應建立一個社區愛的傳遞站,借助于社會的力量,以各種新穎圖書、宣傳片、集體娛樂等方式來吸引兒童注意力,使這些弱勢群體重拾生活自信,繼續追求美好生活。
五、結語
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咨詢專家應以社區心理學為主抓手,以社區心理服務為工作著眼點,在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疏導、心理撫慰等服務的同時,必須清醒的意識到社區心理服務所承載的艱巨任務與偉大使命,用實際行動凈化社區空氣,激活社區正能量,做好社區居民的精神后援團。
參考文獻:
[1]劉葦宜.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社區心理學與社區心理服務[J].智能城市,2018(17).
[2]張海鐘,安容瑾.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社區心理學與社區心理服務[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3]韋志中,鄧偉平,衛麗.東莞市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積極心理資本的關系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