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
摘 要:本文主要從社會老齡化加劇背景下探討養老院所擔當的角色以及從人文角度分析其存在及其引發的道德倫理的合理性和真相。此文中養老院主要代稱社會中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護養院、福利院等具有集中性質的養老機構。從不同主體的立場去思考養老院的存在及所引發的問題,并切實分析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希望能引發大家對于解決老年人問題的一些反思。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院;道德倫理
一、養老院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據全國老齡辦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而“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老齡化對于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將產生巨大影響,基于中國這種特殊國情,老齡化問題對于目前中國來說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社會壓力也處于日益增大的狀態,如何建立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養老策略是解決當前中國老齡化困境的關鍵。
(二)養老院的發展與演變
據資料顯示,中國的養老思想存在已久,早在周代就已出現,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時期發展漸趨完善,且后續不斷演變發展。那時的養老院主要還是以接收無自理能力、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為主,有自理能力的一概不收。在今天老齡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口的壓力撲面而來,大量的養老院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的興建,養老產業的發展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快節奏下,如今養老院所接收的人員已不僅僅是這樣一小撮群體,且大多數情況與經濟掛鉤。甚至出現些很吊詭的現象,在一些農村地區,有自理能力的經濟稍微好點的被養老院接收,反倒剩下的是無經濟能力的孤寡老人留守在家無人關愛。當然這只是老人問題的一角,不能以偏概全。只能說明養老院的本質相比以前已經有了某些性質上的轉變,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必要對于養老院的存在進行深思。
二、養老院的謊言
(一)養老院中的老年群體分析
按健康程度分主要將養老院老年人分為自理、半自理及無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除去半自理及無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自理老年人進養老院的主要還是空巢及獨居老年人,有被迫有主動,而其主動中又含有被迫的因素,少數特例除外。由此可見,多數老年人進入養老院是并沒有完全自主權的。且城鄉之間有一定的差別,城市老年人不管是文化程度、經濟能力、社交能力還是適應能力相對來說都要比鄉村老年人強得多。而鄉村老年人作為老年人中的弱勢群體,其對養老院的生活適應度遠遠低于城市老年人。但是相同的是,作為人生戲劇的最后一幕,他們都要在這樣一個相同的建筑里生活著,面臨著同樣的生活處境。
(二)監獄模式與養老院的趨同性
相信去過養老院的人都知道養老院的建筑還是以單元間為主,老年人按性別及健康程度被分配到不同的樓層及房間,由護理人員負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養老院類型不同環境也有差異,環境最好的就是老年公寓,主要針對城市精英及高消費水平的老年人。一般情況下的養老機構大致環境相當,圍墻滿目,各種防護設施配備齊全,尤其說到鄉村養老院,更顯缺乏活力,不只是環境上的不理想,加上老年人心理素質的影響,整個養老院顯得暮氣沉沉。
50多年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他的著作《收容所》里寫到了監獄和療養院之間的相同之處。療養院和軍事訓練營、孤兒院及精神病院一樣,是“純粹的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社會隔絕的地方1。
在養老院里如同福柯監獄里的相同管理模式去“照看”這些老年人。這類被邊緣化的群體,在這同一個地方被管制著,整個院子里的人都要服從管理,定點起床洗漱穿衣吃飯,幾點熄燈休息,就連日常的活動都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制約,包括娛樂開放時間等。老年人在這里完全沒有隱私和自由,整個養老院的運作,是否存在異常,這種方式的詬病是否發人深省。
(三)養老院對于不同主體其存在的本質意義
對于社會及國家而言,人口老齡化的強大壓力下,養老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一定的人口壓力,并且這是目前解決老齡問題的主要措施,也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但是從目前來看,大量的養老產業紛紛掘地而起,并從多方面鼓吹養老院的改善與完善,大力鼓勵老年人放心住進養老院,所謂的權宜之計早已成為了謊言。因為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把老年人當作一個問題去解決,而不是趨向于解決老年人的問題。
從養老機構角度看,老年人群體作為特殊群體本身會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機構的運作也何其艱難,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老年人的事故問題,因為這是他們的主要責任和義務,養老院里的圍墻及各種防護設施也是出于老年人安全的考慮,包括日常行為的約束也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那么合情合理,卻又同時那么吊詭,對于其中的人倫及道德關懷值得反思。而對于服務人員來說,各司其職,安心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重點關心老年人的表面安全問題,對于老年人的情感關懷也無心去關注,人浮于事,責任心不強。試問老年人的親生子女都不能做到的事又豈能奢望別人來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社會中的大象無處不在,是非真假已難以分辨,這也使我們看到普遍的價值虛無背后當代世界真實性的喪失。
從老年人家庭角度看,作為子女送父母去養老院,在中國這個注重孝道的傳統大國來說其行為本身就不合道理倫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生育制度的實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養老不再能夠支撐老齡化的浪潮,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發生改變。但不得不說,在這種背景下,孝道也逐漸衰弱,而養老院的存在及迅速發展就印證了這一點。作為年輕一代,提到老年人的問題,如果說最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送到養老院,不管其原因是怎樣,養老院的存在已經不僅僅是社會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良策,更是大多數年輕人給父母的首選,觀念上就認為保障了父母的人身安全就是在盡孝,惡劣的有的甚至不聞不問,直接把問題交給養老院。可以說,養老院的存在在某方面助長了兒女的不孝行為,為之提供了盡孝的途徑轉換,子女義務性質發生轉變,尋求自我心理安慰,實則是義務逃避。雖然說大多都是言不由衷,但是結果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說,無可非議,結果給出了真相。
從老年人自身角度,人老了并不是一無是處,老年人可是人群中的智者,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這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步入養老院對他們的心理造成的影響不亞于知道知道世界末日的來臨,使他們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在這里沒有了子女的陪伴,沒有了昔日的三兩好友閑聊,沒有了人身自由,沒有了隱私,可以說為了自己的生理安全他們幾乎喪失了一切,甚至有的連親情也喪失了,在這體制化的監獄模式的沒有感情的建筑里,什么也干不了,還要面對死亡來臨的焦慮。他們的心理逐漸出現問題,隨之而來的是身體狀況的下降,養老院的存在使他們失去了作為人的權利。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現狀及問題都是養老院及社會及家庭所應該正視的。所有人都知道,但所有人都在回避,只有老年人自己在掙扎。
三、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一)孝與養
傳統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家庭養老為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化的變革,生育政策的實施導致4-2-1的人口結構如今占據多數,以及倫理道德的演變,家庭養老為主的傳統養老模式逐漸被瓦解。以前的孝在倫理道德上則是在家對父母進行生活起居的照顧以及子女后代的陪伴,老年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一定的照料,且精神生活方面也能得到恰當的滿足。而今,從養老模式來看,社會養老已經成為政府及家庭的部分選擇,老年人們紛紛被送到養老院,這樣做的初心是為了盡可能的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問題,也就是基本的物質生活,對大多數子女來說,能夠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就是對老年人盡了孝,對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進行責任回避。此時的孝已經和傳統的孝有了本質的區別,這只是單純的養而非孝,真正的孝應該是解決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這種發自本心的孝才是真正符合道德倫理的。
(二)生命的尊嚴
老年作為人生命中的最后階段,是最值得去珍惜寶貴的階段。每個人都會經歷衰老,而衰老對于個人而言它并不是需要回避的問題,而應該值得每個人去直面去正視它。很多人將老年定位為:身體衰弱,什么事也不能做,等待著死亡的來臨。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極其悲觀的,對于把老年人送到養老院,也是默認了這種定位,也讓很多老年人有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根據馬斯洛的基本需求理論,人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人老了對生活的要求絕不僅僅是安全的需要,任何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養老院里,老人們所有的生活都受到養老機構人員的監督,目的是為了安全,但是卻導致他們的其他需要受到限制,行為生活完全受控制受監督,根本沒有生命的尊嚴可言。他們的精神需要愛的關心,需要有自主的行為選擇,需要有享受飲食之樂的權利,需要的是切實的人文關懷,而不是表面上的安全保障。
四、結語
養老院的存在確實引發了很多實質性的問題,而最終的根源還在于解決老年人的問題上,如果只是把老年人當做問題來解決,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那只會出現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從老年人本身入手。對于老年人來說最好的養老院就是自己的家里,那里有他們這輩子最美好的東西,有他們早年生活的大量回憶,他們整個人生的收獲都在這里。不管設計師也好還是政府也好,都應該盡量往居家養老方面去思考去設計,虛擬養老院的概念已經出現,這也是基于居家養老來做的,老年人依舊居住在家,通過不同的社會服務網絡去盡可能的滿足老年的需求,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也應該往這個方向上去思考,而不是撲倒力量放在養老院的設計及改造以及養老地產的開發上。筆者希望老年人的問題能夠得到足夠地重視和恰當地解決。本文觀點闡述或許不夠客觀,但也是從另一個視角反映了養老院存在的部分真相,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或者論點不夠的情況,在此也僅供讀者參閱。
參考文獻:
[1]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關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弗蘭克·G·戈布爾.第三思潮[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5]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N].中國人民大學報,2004(4).
[6]山娜,姜向群,王碩.老年人眼中的養老院:現狀和出路[J].調研世界,2016(9).
[7]卜謙祥,巢飛.虛擬養老院:對解決農村社區養老問題的有益探索[J].社會保障研究,2011(3).
[8]韓躍紅,孫書行.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釋義[J].哲學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