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駱
摘 要:同屬于亞洲文化圈的中日兩國人民都喜歡飲酒,而且各自擁有不同的飲酒文化。本文首先介紹了酒的概念,其次從酒理、酒禮、酒德三個方面分析中日兩國酒文化。中國酒文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人的發展;展示出了東道主的熱情。而日本的酒文化則是注重現代化科技,創造出許多酒文化相關的詞匯,尊重飲酒者的個人愛好以及習慣。
關鍵詞:中日酒;中日酒文化;酒文化對比
一、引言
當代詩人艾青說:“她是可愛的,具有火一樣的性格,水的外形,她是歡樂的精靈,哪兒有喜慶,就有她光臨……”古代詩人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一壺濁酒風塵煙水講述多少悲歡離合。酒啊酒,大江東去滄海橫流,千古英雄,萬代豪杰,哪里有你的驛站,哪里就是你的源頭。日本古典書籍中記載:為君釀良酒,待君君不來;安野獨自炊,寂寥難解愁①。酒這種飲品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擁有特殊的功能。
二、酒的概念
《新華字典》中酒字解釋為用高粱、米、麥或葡萄等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包括白酒、啤酒、料酒及雞尾酒等。而在一般的、普通的中國民眾中只要提及到酒,這個酒指的不是所謂的黃酒、啤酒、葡萄酒,而是中國所特有的白酒。白酒是我國使用特殊釀造技術制的蒸餾酒,也稱之為燒酒、老白干及燒刀子等。它由淀粉或糖質原料制成酒醅或經發酵醪經蒸煮而成,度數一般在28°~60°。而在日本,一提到酒它不是指從西方而來的威士忌,也不是啤酒,當然更不是最近幾年所流行的葡萄酒,而是指日本傳統的日本酒,也就是日本的清酒(譯)②。清酒是以大米和天然礦泉水為原料,經過制曲、制酒母等工序,并通過復合發酵釀制出酒精度數達到18%左右的酒,夏天飲用時可加入冰塊,冬天飲用時可加熱。
三、酒文化構成要素
(一)酒理
酒理指的是釀酒的機理,即釀酒的工藝。它通常包括制造工藝機理、調配機理、品嘗、產品分析機理、酒品成分與其風味及對人體健康的關系、飲酒入口后酒成分的變化過程、喝酒后解酒等機理。
以中國的茅臺酒為例。茅臺酒在端午節這一天由釀酒的師傅開始制作曲藥,以小麥(粉粹)+“母曲”+水(赤水河的水)為原料。然后放入木質的盒子,工人師傅在盒子里不斷地用雙腳踩踏而形成曲塊。把這些曲塊用谷草包裝起來,進行“裝倉”,大約十天后翻倉,30-40天后可以出倉,之后貯存40天。使用前切碎即可,當然越碎越好。到了重陽節的時候開始下沙(沙指的是茅臺鎮本地所產的細小而顏色紅的高粱,也稱之為紅梁),當地人稱之為“重陽下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接著倒在地上“灘涼”,在溫度降到35℃時開始加入之前釀好的曲。經9次高溫蒸餾、8次高溫發酵、7次取酒后生產出茅臺酒的基酒,在經過調酒大師的調配,酒業專家品嘗、營養大師分析成分、工人師傅包裝等一系列的程序,一瓶質量佳的茅臺酒得以誕生。
以日本的桂月冠為例來介紹日本的制酒機理。先將白米淘洗干凈,然后水浸2~24小時,其中換水2~3次,然后把米放到蒸鍋上蒸熱1小時,然后取出蒸米,移入曲室,加入鐘曲,總共全部制曲時間為40小時。然后用酒母制魯。酒母以“蒸米+白色曲米+水”為主要原料。順次加入三次原料使其繼續發酵,然后壓榨成熟的酒醪,裝于長條形的袋子中過濾,再用壓榨機過濾,過濾后在密封于貯酒桶中,發酵25~35天,之后經殺菌、包裝。
中國的酒釀造時間長,季節性強,程序復雜。它主要是通過專家、工人師傅等傳統型的工藝來進行生產,體現出中國酒文化的特色: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人的發展。日本的酒生產依靠人工的部分比中國少很多,絕大部分都是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實現的。中國酒文化重視人的作用,它展示了“大國工匠精神”。日本酒文化則依賴現代高科技,展示了日本的科技之高超。
(二)酒禮
酒禮指飲酒的禮數。包括座位的設定、倒酒的順序、敬酒、祝酒、干杯有關的民俗。
在中國,飲酒時的座次是根據誰是東道主以及尊卑長幼來決定座次,當然倒酒的順序也完全按照座次。敬酒的時候一般是請客的人先致辭,說明召集各位來飲酒的緣由,然后共同舉杯慶祝;接著由在座的長輩的主要代表致辭,晚輩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長輩舉杯邀請大家一同喝一杯酒;之后是由晚輩向長輩敬酒,祝福他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最后在快要結束之前,大家共同舉杯感謝東道主的邀請。酒桌上,一般講究要一引而盡,這樣才能把自己所祝福他人的話語變為現實。
在日本飲酒一般分為3種情況,第一種是自己獨自一人,在居酒屋一邊吃飯一邊飲酒,產生了日本所特有的“居酒屋文化”。第二種則是下班之后幾個關系好的同事之間飲酒,討論自己的工作內容,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如果一個日本男人下班后,早早回家會被自己的妻子認為:他可能和單位同事關系不好,很難融入公司的生活,沒有工作能力,不被同事、領導所喜歡,或者會認為他是不是失業了等。第三種是公司一年最重要的兩次聚會飲酒,日本人稱之為“歡迎會”(在每年三四月份會有一批新人入公司,為了歡迎他們而舉辦的宴會)和“忘年會”(年底的時候,對今年的總結以及對未來工作的計劃而舉行的宴會)。在酒桌上干杯意味著碰一下杯壁,至于杯中之酒喝多喝少完全由自己所定,隨意就好。在“歡迎會”和“忘年會”喝酒的時候,有些人喝酒并不會一味地去喝醉,而是在酒群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酒,認真體會酒在唇齒之間流動的感覺。
在中國,關于酒禮方面,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居酒屋文化”“歡迎會文化”“忘年會文化”。我們只是找一個理由去吃飯、飲酒,我們應該注重酒禮文化的傳承,使之成為我們優秀文化的一部分。
(三)酒德
酒德指的是飲酒應有的正確動機,飲酒不能過量等方面。
中國酒史長,尚酒之風非常普遍,但酗酒之風沒有像西方國家那么嚴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周朝的時候,就有“酒德”,設置了專門的行官,嚴肅酒政,強制限酒而且禁酒也得到了農民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不飲酒”與儒家、佛教思想相吻合。酒德主要是體現在個人身上,飲酒的時候喜歡勸別人喝酒(盡東道主之益),飲酒之后依然能和不飲酒是一樣,甚至比你平時表現更好,這是一種良好的酒德。當然,飲酒的最高境界則是不醉,不醉主要表現在飲酒之后不要干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