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儀
摘 要:本文根據當代社會城市中“剩女”較多現象的原因進行探討,主要從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方面進行探討和分析。根據本文的分析,認為造成城市“剩女”多的社會因素有城市化加速、教育體制規定、社會競爭激烈、社會分工精細、擇偶社會文化和房價高等,造成年輕女性大學畢業后不久便成為“剩女”、社會網絡不穩定、擇偶范圍窄、無暇擇偶戀愛等情況。個人因素主要有個人的“宅”和父母的寵溺、性格內向、對婚姻的恐懼、個人的情感經歷和影視作品、小說的影響等,使年輕女性社交圈窄、對婚姻的恐懼和對戀愛的不滿等。
關鍵詞:剩女;女性;現象
一、引言
在當代中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男性是不能早于22周歲、女性是不能早于20周歲。按我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在法定婚齡的3年及以上結婚者,即被視為晚婚,即男性25周歲及以上、女性23周歲及以上結婚的,就被視為晚婚。在“剩男”“剩女”的年齡界定上,尚未達到統一界定。而世人通常認為,“剩男”“剩女”的標準,在年齡上是指30歲之后的未婚男性,以及27歲以后的未婚女性。本文把晚婚年齡及更高年齡的未婚男女稱為“剩男”“剩女”。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在25周歲及以上的未婚男性約有356萬人,在23周歲及以上的未婚女性有約259萬人,明顯男性比女性多。如此看來,當代中國的“剩男”比“剩女”多。但在新聞媒體上往往更多的對“剩女”更加關注,出現讓社會大眾認為社會中“剩女”比“剩男”多的假象。而且新聞媒體更多關注城市中的“剩女”,導致公眾更加關注城市“剩女”問題。但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按戶籍來分,無論是城市、鎮還是鄉村的“剩男”都比“剩女”多。
雖然在事實上,“剩男”比“剩女”多,但是社會大眾對“剩女”的關注明顯比“剩男”大,而且往往會將“剩女”更多的是關注在城市中,特別是大城市中的“剩女”。有學者根據“六普”數據計算得出“在30~44歲的所有年齡上,均是城市未婚女性占同齡人的比重高于農村的未婚女性”。也有學者根據“六普”數據的計算和推測,認為“剩女”主要居住與生活在城鎮。因此,可以說,“剩男”比“剩女”多,而“剩女”主要集中在城市。有研究根據“剩男”“剩女”的個人條件,比如受教育水平、工作狀況、收入水平等條件,給出“優質剩女”“劣質剩男”的標簽。“優質剩女”的標簽往往是給在大城市中的大齡未婚女性。基于此,本文將探討女性成為“剩女”,特別是大城市中的“剩女”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
二、社會因素
當個人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而成為部分人的問題時,這個問題便成為了社會問題、公共議題。當問題成為社會問題時,只有改變社會因素才能讓受困于其中的人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個人的婚戀問題,在現代社會已成為了社會問題,應該從社會層面來尋找原因,并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女性成為“剩女”的根本問題就是結婚年齡的推遲及擇偶的困難。結婚年齡的推遲和擇偶困難是否在某些因素上是由于社會的因素造成的呢,這將是本部分探討的內容。
(一)城市化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急劇變遷,農村逐步城鎮化。在城市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大量的人口從農村走向城市。且隨著社會的自由度加大,人口流動頻率和范圍也加大了,城市人口也加快了流動頻率。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在一個地方的社會網絡往往很難帶去一個新的地方。當適婚的女性隨著自己的學業、事業而流動時,往往會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社會網絡往往需要重新建立。當舊的社會網絡在未婚男女擇偶時難以生效,新的社會網絡需要時間來建立,這就使未婚男女在擇偶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頻繁的社會流動也減少了適婚年齡女性的婚戀機會。因此,可以說,城市化的進程中,增加了人口的流動范圍和頻率,給適婚年齡的女性在擇偶人群的穩定性上增加了難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未婚女性在擇偶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教育體制的規定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教育制度一般規定孩子滿6歲或者7歲才能上小學,小學需要讀6年,中學讀6年,大學專科、本科讀3年、4年,如此來算,一個人完整、順利地完成大學專、本科的學業需要到22歲、23歲,對于女性來說,這就將近到晚婚的年齡了。再加上一般大學畢業到有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一般需要2年的時間。待適婚年齡的女性工作穩定后再結婚,如果是大學本科畢業的話,女性便成為“剩女”了。因此,可以說,我國現行的學制會制造大量“剩女”,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女性的結婚年齡。
(三)社會競爭激烈
由于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初入職場或者尚未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們,會感到工作壓力大,從而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工作或準備工作上。雖然現在很多工作都是8小時制或更短,但在年輕人中,他們往往還處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還不太熟悉,年輕人為了在工作崗位上立住腳跟,為了拼事業,他們往往會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加班。這就減少了年輕人去交友、戀愛的時間,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年輕人擇偶和戀愛的時間和機會。
在社會競爭壓力大的背景下,社會對人們的工作能力要求提高了,社會對學歷也越來越重視,使人們往往追求高學歷來應對。因此,年輕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增高。這也意味著年輕人在學業上的時間也更長了。而且在傳統觀念中,在追求學業時往往不考慮婚姻大事,因此,在追求學業期間,就算有談戀愛,但也少有人在追求學業期間去締結婚姻。
(四)社會分工精細
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雖然很多工作單位規模都很大,但由于分工明確,往往一個部門只負責一小部分的內容,這樣就會使工作團隊趨小化,這也意味著在固定的工作單位中,職員們交往到的對象范圍較小,對于有擇偶需要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工作中能接觸到未婚合適的對象就更少了。工作占據人一天1/3的時間,人們往往在工作單位的互動和表現較多,人們的社交圈在很大部分是局限在工作關系上的社交,接觸到的人較少,因此延伸交往的人也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年輕人擇偶的范圍。在工作單位上,很多工作單位都是同性別的人,比如計算機行業普遍男性較多,社工服務組織一般是女性較多。像這樣一些工作性質的單位,也會限制在其中的人的擇偶范圍。工作團隊的趨小化和同性別人員較多的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年輕人在工作單位的熟人里擇偶,減少了年輕人擇偶的機會。
(五)擇偶的社會文化
在傳統的擇偶觀念上,一般會存在門當戶對或者擇偶梯度的觀念。門當戶對,指結成婚姻或選擇對象的男女或雙方的家庭一般都會希望雙方家庭各種條件相當,或是相差不多。擇偶梯度,指男性一般會希望女性年齡比自己小,在學歷或工作、收入等方面在其中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比自己低。現在由于高等教育普及度的增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也提高了。在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時,她們的工作能力、收入水平也相應地提高了。因此,男性希望找比自己在某一方面弱或者某幾方面弱的女性也沒那么容易了。不但男性會有擇偶梯度的觀念,女性也有。女性往往希望找到的配偶是比自己強的,這樣的擇偶觀念,男女雙方普遍都認可,這對于各方面條件都相當不錯的女性來說,便會成為擇偶的障礙。因為優秀的人比例本來就不高,而比優秀女性更為優秀的男性在數量上就更少了,這樣就減少了優秀女性的擇偶范圍,那么,優秀女性的擇偶問題便會凸顯出來。而且往往各方面都優秀的女性在城市的概率會更高。
(六)房價高
在當代中國,房價急劇攀升,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房價高昂,在二線城市房價也普遍偏高,是普通大學畢業生難以支付的。因此,很多大學生在考慮畢業后工作地時,往往也會考慮到工作所在地的房價問題,自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能否負擔得起。對于房子的問題,往往是男性考慮得比較多。這與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有關,男女結婚,往往是男方提供房子,這與中國傳統的“從夫居”的居住模式有關。因此,很多男大學生畢業后除了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外,還會考慮自己及家庭能否支付得起工作所在地的房款。由于這樣,往往很多男大學生在畢業后,或在畢業后一兩年后會回到家鄉發展,或退居二三線城市發展,而不會留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發展。而女性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她們往往會注重工作所在地對自己事業的發展,因此,女性留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也較多。這也形成了在一線甚至二線城市未婚女性較多的現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房價高也是城市中,特別是一線城市中“剩女”較多的原因之一。
三、個人因素
除了社會上的因素對形成“剩女”現象有影響外,“剩女”的個人因素也對這樣的現象產生一定影響,比如當代年輕人“宅”的特點、對婚姻的態度等個人因素。
(一)“宅”和父母的寵溺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之余,不喜歡外出社交,喜歡“宅”在家里。這無疑減少了年輕人認識異性的機會。休息時間年輕人“宅”在家里的主要原因是平時工作累,但本人認為還有另一原因是年輕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在計劃生育政策下,一個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很多時候習慣了獨處。加之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是千依百順,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即使孩子到了適婚年齡,父母也不會強迫孩子去結交對象。此時,有些父母就會托人介紹合適的對象讓孩子去認識,而不是孩子主動通過自己的社交途徑去認識。在一些父母的資源匱乏時,公共社交平臺就應運而生了,比如婚介中心、相親角等。現在很多相親角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是父母,他們來幫孩子找對象,而不是年輕人自己來找。父母為孩子著急婚姻大事,而孩子們由于受到個體化社會的影響,而且社會對家庭形態多樣性的包容,使年輕一代也沒有一定要追求婚姻的要求,而認為單身家庭也是一種家庭的形態。社會對多樣性的包容度增強,使年輕人在婚姻方面的壓力減少了。因為有些“剩男”“剩女”會擁有獨身主義的想法,因此他們會對婚姻狀態不太注重,更多的是關注自己活得是否快樂。
(二)性格內向
性格與個人的擇偶、戀愛會有一定的關系。比如內向的人往往不易與人交往,也不易打開自己的心,這樣對進入戀愛關系存在一定阻礙。性格內向也會使人不善于交際,社交圈較窄,不易在所認識的人里擇偶。在現代社會中,會有一部分“剩女”們性格偏內向。性格內向會對擇偶、戀愛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性格內向也是一部分“剩女”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對婚姻的恐懼
由于現代社會離婚率的不斷增高和居高不下,處于戀愛關系的男女在還沒有很強的感情基礎時,往往不會輕易走進婚姻。甚至還沒談戀愛的人,就已開始對婚姻生活感到恐懼,擔心婚后生活的復雜性,也擔心婚姻生活的變故,這是使處在適婚年齡的男女遲遲未步入婚姻的一個原因。對婚姻的擔憂,女性會比男性多,因為社會往往對離婚后的女性看法不好,認為離婚的女性是有問題的,而且離婚后的女性再次進入婚姻也存在更大困難,所以,女性對婚姻會比男性更慎重。因此,在女性認為這段感情尚未成熟和合適時,她們是不會輕易結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更晚地步入婚姻,便成為了“剩女”。
(四)個人的情感經歷
在個人的情感經歷中,往往到了“剩女”年齡的人都會有過戀愛經歷。而在戀愛過程中,可能會與不合適的人經過漫長的戀愛時光才發現對方不適合自己,這也會拖延了個人進入婚姻的時間。有些人在感情中受傷后,不易恢復和不再愿意談戀愛了,這也會推遲人們的結婚年齡。
(五)影視作品、小說的影響
現在很多電視劇、電影、言情小說都對戀愛的曲折浪漫賦予了更多神奇的色彩。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高富帥”“白富美”,使熱愛看影視作品和小說的年輕女性受到很多浪漫主義色彩的影響,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浪漫的橋段,往往對戀愛充滿了幻想。當她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異性沒有影視作品中的男主角帥時,她們便往往會對對方不滿意,從而不會進入戀愛關系。就算進入了戀愛關系,由于對方沒有影視作品和小說里的主人公那么浪漫,也容易使戀愛關系不穩定,容易分手。因此,影視作品和小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把人脫離現實生活,對很多事物,包括戀愛在內,超出了現實生活的高度,使人對現實生活上的事件存在不滿,從而不在現實生活中尋求,繼續對影視作品和小說關注,從而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這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剩女”的產生。
四、結語
“剩男”“剩女”現象在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在城市中,“剩女”現象更為普遍。除了“剩女”們自身性格內向外,其他更多的是社會因素致使她們成為“剩女”,比如頻繁的社會流動、教育年限的增長、工作壓力大、擇偶梯度、對婚姻的恐懼等。解決“剩女”問題需要更多地從社會方面來尋找解決方式。正如現在社會對家庭多樣性的包容,也是對“剩女”的一種關懷和包容。因為有部分“剩女”是奉行獨身主義的,希望自己一個人組成一個家庭,而不是與異性組成家庭。當然,在大部分“剩女”中,她們還是渴望婚姻的,希望能順利地走進婚姻。除了她們自己需要通過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在擇偶、戀愛上花費更多時間外,社會也應該減少年輕人在工作上的壓力,舉辦一些能擴大他們社交圈的活動,讓他們能接觸到更多異性,順利地解決婚姻問題,同時彌補頻繁的社會流動所帶來社會網絡減弱的損失。對于擇偶梯度,由于這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改變的,因此,在擇偶過程中,如果年輕人自己能夠接受,就可以戀愛結婚,而不是用更多的條條框框來束縛自己,擴大自己的擇偶范圍,也增加了自己擺脫單身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朱磊.當代社會“剩男剩女”現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
[2]劉爽,蔡圣晗.誰被“剩”下了?——對我國“大齡未婚”問題的再思考[J].青年研究,2015(4).
[3]張翼.單身未婚:“剩女”和“剩男”問題分析報告[J].甘肅社會科學,2013(4).
[4]羅愛萍,王蜂,江宇.中國剩女調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5]孫沛東.誰來娶我的女兒?上海相親角與“白發相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6]唐利平.社會變遷與“剩女”現象——當代大齡女青年婚嫁困境探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5).
[7]魏彤儒,張剛.中國現代社會“城市剩女”問題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