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黎明
摘 要:模仿“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讓拍攝者參與兒童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去,從而讓拍攝者通過人為的環境理解孩子隱藏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成長,通過促成非常事件發生反證兒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準確性,最后讓拍攝者化身為引導者對孩子進行教育。
關鍵詞:兒童紀錄片;真實電影、兒童心理學;幼兒教育
一、引言
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拍攝者是否參與引起了兩個流派的討論。一個是直接電影流派,另一個是真實電影流派。直接電影流派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以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首的一批紀錄片人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做靜觀默察式記錄;不需要采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真實電影”是法國出現的一個電影流派,由讓·盧什和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為首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提出攝影機是“參與的攝影機”,形成了以訪問形式出現的建立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系上的運作模式。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素材都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發生的真實事件,拍攝方法都注重客觀紀實,在后期避免使用解說詞盡量用原音等。而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最大的差別之處在于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干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并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我們在拍攝兒童紀錄片的過程中偏向于真實電影流派。拍攝者直接參與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同時化身為拍攝者和引導者兩種身份,在拍攝過程中與孩子互動、交流,嘗試引導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二、拍攝者通過人為的環境理解孩子隱藏的內心世界
在拍攝過程中發現,2~3歲孩子的語言和行動能力有限,他們雖然有時候很努力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實現自己行動目標,但往往事與愿違。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孩子嘴里的一篇“亂碼”,或者看到因為自己夠不到掉到沙發底下的玩具而哇哇大哭。因此拍攝者參與拍攝過程中首先有利于我們理解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行動目標。真實電影認為“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而我們在拍攝兒童紀錄片過程中通過語言和行動上對孩子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如何通過努力讓自己成長得更快。比如,當孩子講了一篇我們聽不懂的話語、或者孩子漲紅著小臉,努力思考如何表達時,拍攝者可以稍微提醒一下孩子:“你剛才是想要說變形金剛嗎”“那個變形金剛被打倒了你很傷心是嗎”,給孩子理清一個邏輯,讓孩子按照這個邏輯一點一點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我們會知道孩子因為看到變形金剛為了保護別人而被打倒了感到很傷心,他想要變成警察去幫助變形金剛一起打倒壞人。拍攝者通過這種參與能讓我們感受到隱藏在孩子內心的世界。此外,當孩子夠不到掉在沙發底下的玩具時,拍攝者教給孩子可以拿根棍子把玩具挑出來,當玩具再一次掉進沙發底下時,孩子就已經學會借助外物來挑出東西的因果關系,見證了孩子的成長。
三、拍攝者通過促成非常事件發生反證兒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準確性
拍攝者可以模仿“真實電影”中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方法,通過運用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促成非常事件發生,這樣不僅有助于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反過去驗證兒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準確性。我們首先測試被攝對象對概念的掌握,兒童心理學認為1~3歲的孩子對于概念的掌握多屬于“直指型”,如回答”什么是狗“這一問題時,他們就指著畫片上的狗或玩具架上的狗說:“這就是。”隨后,我們通過這個理論知識去研究被攝對象,問他:“狗是什么?”被攝對象回答到:“這就是狗狗,這是頭,這是尾巴。”他用手里的衣服做了條“狗”,然后拿起樂高假裝是狗的腦袋和尾巴。被攝對象的回答和標準答案雖有些出入,但仔細分析也有相似之處。拿衣服做條“狗”屬于用“直指型”的方法進行描述,因為身邊沒有狗的圖片或玩具等,被攝對象就想到拿手邊的衣服來做狗的模型,還具體指出哪里是頭,哪里是尾巴。我們又做了另一個測試兒童注意力的測驗。這個測試的要求是讓兒童按照順序排列一組長短不等的小木棍,拼成梯形,先前研究表明4歲以前的孩子只能把注意集中在一個方面,4歲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夠按順序把小木棍排好。我們也準備了些長短不等的小木棍讓被攝對象排序,他把小木棍首尾相接,這不符合4歲以前小孩所排成的樣子,而是一個完全新的排序方法,被攝對象說自己排的是“馬路”。這個測試是失敗的嗎,并不是。長、短是一種復雜的相對概念,被攝對象雖然能夠明白長、短的含義,但是面對多根,長短差別不是特別大的小木棍就難以辨清,所以選擇了一種自己能夠理解的首尾相接的方式來排小木棍。但在排列過程中只注意到讓所有小木棍首尾相連,忽視了形狀,所以排列完成后,是一條彎曲的線。這也說明2歲孩子的注意力能只能集中在一個方面上,但原測試中按照長短的概念去排列對于2歲的孩子來說存在困難,應該考慮將測試內容改成讓孩子把小木棍排成一條直線,這既測試了孩子的注意力,也更符合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通過測試,我們了解到被攝對象目前心理狀態的發展程度,雖然未得到完全按照兒童心理學測驗那樣的“標準答案”,但也從其他角度上反映出與目前年齡相符合的心理發展程度。我們在拍攝過程中也要注意目前孩子的心理狀態,從而拍攝出更能體現孩子內心的兒童紀錄片。通過測試結果我們也反過來證明了兒童心理學理論的準確性,兒童心理學測試的結果是依據大部分孩子得到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結果,但由于每個孩子具有特殊性,我們測試的結果雖然和“標準答案”有出入,但經過思考、分析,還是和兒童心理學理論相一致,肯定了兒童心理學理論。
四、拍攝者通過引導對孩子進行教育
孩子的成長僅僅依靠自身發展是完全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德國的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伴隨著孩子一出生就存在了,小的時候有家庭教育,上學后有學校教育,成年后有社會教育。教育陪伴著我們一生,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所以我們在與被攝對象日夜相處中,在拍攝兒童紀錄片過程中,不僅要做好一名記錄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一名引導者。可是想做好一名引導者并非那么容易。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你讓孩子往東,孩子非要往西。比如說我們想要拍攝孩子自己學會洗手,可最終拍到的是孩子玩水弄濕衣服。我們想拍攝孩子學會自己收拾玩具,孩子也就前10秒鐘在真的收玩具,往后都是借著收玩具的名義在玩玩具。又或者是拍攝孩子幫助奶奶去花園里澆花,可最終結果是花沒澆好,弄的滿園子都是水。皮亞杰說:“幼兒的道德發展正處于他律的道德階段。”“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之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幼兒只是根據外在的成人提出的道德標準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和判斷道德是非。但是由于兒童并不真正理解成人的道德規則的意義,因而在規則的實踐中,只是對成人要求的服從,這種服從難以持久,結果幼兒經常會做出違反成人要求的事情。遇到孩子不聽話的事情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引導者,我們都會感到焦慮,為什么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如何才能讓孩子聽大人的話,成為一個“乖孩子”。但是換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讓孩子聽從大人的話,大人的話一定是對的嗎?“乖孩子”一定是好的嗎?后來經過我們對孩子的觀察發現,雖然孩子在學洗手時玩水,但卻加深了他對水的認知和動手能力。孩子在收玩具的時候不專心,但是他卻用樂高創造一條火車鐵路。孩子在澆花時亂灑水,但他卻在飛舞的水花中發現了彩虹。所以我認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試著尋找一個標準答案,交流、探索、關系的拓展和深化發展才是值得做的。教育孩子不像是數學題“1+1=2”那樣有標準答案,成人的要求也不一定就是標準答案,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蹲下身子一起和孩子感受水流在手中的流動,一起用樂高建筑他們的世界,一起在簡單的小事中發現絢麗的彩虹。
參考文獻:
[1]洪愛云,司德花.電影史上的“真實電影”與“真理電影”之比較[J].大家,2010(4).
[2][瑞士]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吳福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意]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M].霍力巖,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丁祖蔭.幼兒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