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燦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致力于法治政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接近西方法治理念的法治思想,在吸收借鑒了許多西方法治思想中積極因素的同時,極大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具備科學理論性質與形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如何將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現今中國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本文通過對中國法治思想從歷史來源與成分構成兩個維度進行梳理,最終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關鍵詞:中國現代法治思想;歷史路徑;成分構成
一、引言
關于國家的起源,眾說紛紜,言人人殊。有自然起源論,認為國家是自然產生的,是人類合群性的發展的結果(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公元前三、四世紀),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1884);有神權論,認為神的恩典是國家權力的來源(奧古斯丁,413年);有暴力論,認為強大部落對弱小部落的奴役導致國家和階級的出現,主張暴力推動社會演進(索列爾,1908);有契約論,以自然狀態為邏輯起點,以社會契約論來論證國家的起源(霍布斯,1651;洛克,1690;盧梭,1762)。
盡管如此,但有一種說法已經得到公認,即法治化是現代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一個現代國家,首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首先要走向法治化。追求自由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提供動力,而法治化對于自由具有保障作用。盧梭認為,所謂公民,是指那些在道德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服從集體約定的人,而自由只有公民才配享有。(盧梭,1762)。哈耶克也同樣提出了“法治下的自由”概念。他認為,法律不僅不是對自由的限制,而且是對自由的保障,沒有法律便沒有自由(哈耶克,1960)。而洛克則認為法治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給予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給予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洛克,1690)。
中國對于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幾經探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黨對以往中國傳統法制思想的批判性吸收,對西方優秀法治思想的選擇性借鑒,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正反兩方面實踐的積累,中國的法治理念也實現了二次飛躍: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江澤民,1997)到1999年修憲對此治國方略進行鞏固實現從法制到法治,再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習近平,2013)。自此可見,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對于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黨和國家對此也進行不懈的努力。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2017)。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法治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在本文中,筆者對中國法治思想進行了梳理,以探尋一些有助于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可行性思路。
二、法治概念的定義
綜合各位學者對于法治的定義,筆者認為法治的基本含義至少包括如下4點。
一是法律至上。這一點得到了所有人的公認。
二是所制定的法律必須是良法,即法律必須有“道德性”。
三是法律必須相對完善。只有相對完善的法律才能獲得公民的普遍服從。
四是法治必須持續限制國家權力。國家權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須由法律所控制。這也是為了保障公民權利,給予公民最充分的自由。
三、中國法治思想歷史來源與成分構成
解析中國現代法治思想,要承認它的思想來源主要來自于三個時間節點。
(一)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制思想
盡管中國法治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法制文化為中國現代法治思想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其中,以春秋戰國時期沿襲下來的法家“法治”思想與儒家的“仁治”思想最為著名。法家思想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一方面為平民爭取到了一定的公平,一方面又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套行而有效的統治工具。
(二)近代:西方的法治理論流入與學習
清末時期,由于中國內部政權腐朽,外部強敵環伺,民眾思想落后,先進分子紛紛向西方學習,想要振興中華。這一時期,梁啟超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法治主義,為今日救時唯一之主義。”自此伊始,歐美的法治主義進入了中國進步青年們的視野。
(三)現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實踐
2012年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繼續向前。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國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法治建設總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日趨成熟。
四、中國現代法治的成分構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是中國在汲取中國傳統法制文化與借鑒西方法治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系統,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由于中西方的法治思想來源不同,因此中西方對于法治的理解存在一些差異。由于各自側重點不同,對于中國現代法治觀念都造成不同的影響。
中國傳統法制思想注重德治。從積極的一面看,這會使民眾擁有更多的道德感,民眾會因為還怕自己的不當言行照成社會輿論而進行自我約束。但另一方面,以德治為核心會削弱法律本身的權威性。民眾會更傾向于遵守社會慣例而忽視法律(有些方面,社會慣例和法律并不一致)。此外,對于道德感較為低下的人,這種法治思想無法進行很好的約束。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在理論上都以尊君、卑臣為前提,以維護家天下的專制統治和為專制君主服務為目的,其所謂“法治”,實質上是用法律以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而已。受此影響,極可能會導致民眾權利意識較為淡薄,官本位思想濃厚。
西方以法律至上為原則,任何人都無權將自己置于法律上方,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盡管一定程度上,這種法治思想有好處——得益于它灌輸于民眾的法律至上的觀念,它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所有人都具有種強有力的約束力。但是在法律還不完善的領域,它就缺少一種“人情味”,會使民眾在這領域低道德的行為大大增加。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未來進路
首先,從立法的角度上看,中國的法律與歐美法律相比雖然更系統化,但是遠未達到完善的標準。法律本身缺乏彈性,不夠靈活,較為死板,在處理案件時,只能按照法規辦事。而在處理一些較為復雜的案件或者新型案件時,會由于在法律上沒有規定而難以應對。筆者認為,套用俞可平教授的“增量民主”改革理論,可以對法律也進行增量性改革,即以已經取得的法律成就和經驗作為前提,對法律進行增補式的改革。
其次,從司法的角度上看,應當賦予司法機關一定限度內的自由權限,使司法機關在面對新的問題、新型的案件時,可以創設一些規則以適應社會的變化。當然,采取何種方式來限制司法機關的權限使得其所掌握的權力不至于膨脹還有待商榷。必然需要建立一套配套且合理的監督機制。
再次,從執法的角度上看,法治社會中的執法必定嚴格。這對于執法部門和其中的執法人員有了更嚴格的要求。但是執法過程更多的是一個“人治”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由于執法部門眾多,經常出現執法部門權責劃分不清、遇到問題相互推諉等問題。因此,需要明確劃分各個部門的權力和責任,使得執法人員的執法更具有合理性。此外,在執法部門內部可以設立機動組,專門負責處理復雜的,權責不清的事件。
最后,從普法的角度上看,想要把法治貫徹到生活中,還需要民眾樹立法治精神。
盡管中國的普法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瑕疵。在此基礎上,筆者有如下兩種設想。
一是宣傳普及法律咨詢熱線。雖然現在各個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都設有法律咨詢專用電話,但是并不如110報警熱線一樣為民眾所熟知。因此,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宣傳。此外,各個縣市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專家中應當有人熟悉當地的方言,以應對某些特殊情形。
二是在領取身份證時,設置法律知識測試。知識問卷中的問題題庫應當包含所有民眾常見的法律問題,如盜竊、搶劫等,普及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法律知識測試通過者方可領取身份證。在某些較落后地區,政府應當設立免費培訓機構進行簡單法律知識培訓。
參考文獻:
[1]喻中.梁啟超的法治概念:一個思想史的考察[J].新疆社會科學,2011(2).
[2]張鶴鳴.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脈絡與走向[J].政治與法律,2017(12).
[3]付子堂,朱林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構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3).
[4]于小芮.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比較及啟示[J].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比較及啟示,2009(4).
[5]宋浩成.中西方法治思想差異比較及原因分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