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麗
摘 要: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以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為目標,探討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的四級模式。不僅關注心理不健康學生,還關注更多心理亞健康的學生群體,幫助提升其心理品質,預防其發展為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與模式。
關鍵詞:研究生;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促進模式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然而隨著研究生的擴招,他們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學業、就業、經濟、人際交往及情感困擾等多重壓力,近年來研究生因心理問題發生的極端事件被屢屢報道,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要求各高校開始逐步規范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設立心理中心聘請專職心理咨詢師,用于疏導各類心理問題。隨著心理咨詢學生數量的增多,發現研究生心理問題紛繁復雜,應接不暇,防不勝防。因此,轉變問題視角,運用積極心理學來構建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可以將被動轉化為主動應對,值得探索。
二、心理健康促進的提出
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最早在出現在生理健康促進中,是人們對健康概念深入認識的體現。心理健康促進就是通過各種資源和措施來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保持較高水平,從系統多角度考察影響心理健康的各種要素,整合心理援助的各種資源,達到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9]32號)同時發布,細化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建設環境等部署,其中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作為15個重大專項行動之一被重點提及。
三、積極心理學簡介
(一)積極心理學的提出
積極心理學就是解釋人類的優勢和促進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致力于識別和理解人類優勢和美德,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使生活更加有意義。積極心理學是美國新學會前主席賽里格曼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種新的心理學觀念。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從關注研究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其積極的人格特質著手,注重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追求,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實現研究生的自由健康發展,同時這也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國內相關研究
積極心理學源于187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經歷戰爭后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為了治愈這一問題,逐漸產生了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并在運用于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實現了快速發展。近年來,積極心理學逐步受到學者重視,并運用到高校學生心理教育研究中。學者陳紅等指出積極心理學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內在積極品質,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使其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心理學能夠幫助大學生發掘內心深處的幸福感,擁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同時能夠明白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懂得寬容,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出從容不迫的風范和氣度。面對沖突,個體能夠憑借潛在的能力積極應對。因此,個體在身處逆境時,自我潛能以及這些積極的人格特質能夠更好地提供情感支持、激發勇氣。“高寬容的個體往往對自己更加接納與自信,常常以積極的方式應對壓力和困境,從積極的方面看待自己,降低壓力或負面情緒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吳九軍等人調查得出的結論。學者段元梅等認為,應該著重注意大學生積極心理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路徑主要包括心育課程、校園滲透、家庭熏陶等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真實感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家長重視孩子自身價值實現,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等積極品質,全方位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心態。
四、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沿襲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心理健康工作關注的重點和難點集中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問題和困惑,把學生存在的問題、心理成長中的弱點和缺陷當作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動和片面。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通常以是否有心理問題去看待學生,這種關注學生缺陷和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會對學生形成一種反向心理暗示,導致部分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開始注意自己的消極面,或是不敢面對自身問題,形成關注自身的消極層面,忽略自身積極品質培養的定勢思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關注的主要人群是出現了心理問題的學生,而對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學生則缺少必要的關注與引導。但正是這些學生才更需要心理幫助,以幫助其挖掘潛能,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預防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產生。
五、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模式構建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通過心理測試和個體訪談的形式對研究生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的一級指標包括心理問題識別的問卷和積極心理品質測量問卷,二級指標包括BAI(貝克焦慮問卷)、BDI(貝克抑郁問卷)、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危機風險評估表等。
(二)明確分類并做分析
根據心理測試結果并結合訪談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分析。分為兩類,一類是心里不健康的同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又可細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和重點心理問題的學生,這兩類由輔導員、導師進行當面約談并進行干預,并啟動社會支持系統,聯合專業心理治療機構、監護人等共同進行。另一類是心理亞健康或者健康狀態,同時希望促進自身發展的同學,根據促進需求分為初、中、高3個級別,結合24項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分為初級目標是正確的自我認知,中極目標是堅韌的品質,高級目標是幸福的生活。概括如下,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內容氛圍兩類,一類是常規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危機應對,第二類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發展,提升幸福感。
(三)確定促進目標與實施階段
根據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態分類設置心理健康促進目標。心理不健康的研究生促進目標是矯正心理問題,關注品質發展的學生目標是積極發展心理品質。針對有一般和嚴重心理問題的研究生,通常采取個體和團體咨詢的方式,一般由專職心理輔導員和專業咨詢師進行處理,針對問題嚴重超出學校心理咨詢師處理范圍的轉介至專業的醫療機構,并啟動危機干預流程,由學校、學院聯系危機學生家長共同干預,以排除生命危險為第一目標。針對關注心理品質發展的同學,根據上述自我意識、堅韌品質、幸福生活3類主題,通過團體輔導、專業講座、朋輩幫扶、文化活動等方式進行開展,由學校心理中心指導二級學院輔導員進行組織與開展。
(四)評估與反饋
學校心理中心負責提供專業的指導,并統籌組織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項目進行,提供數據分析,并進行促進效果評估,反饋給各個層面的工作人員,確保四級促進模式推行。二級學院根據學校心理中心的指導,根據學科與本學院學生特點,探索各種提升方式,組織實施人員,并定期向心理中心進行反饋,接受檢查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心理中心和二級學院需確保人員的專業性并進行定期培訓,以保證落實效果。
六、結語
積極心理學作為積極層面的重點內容,對現有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模式進行了探索,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不僅關注少數不健康同學,還關注更多數量心理亞健康的同學,為研究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2]梁社紅,朱婉兒,祝一虹.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構建研究生健康促進模式[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20).
[3]侯佳琦,方鴻志.積極心理學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
[4]鄭愛明,李梅.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11).
[5]劉媛.論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理論,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