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逸飛
摘 要:庭審實質化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國刑事審判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庭審實質化的核心集中體現在“四個在法庭”,即實現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與我國傳統審判模式相比較,庭審實質化對現行的司法體制、制度、理念造成了非常強大的沖擊,也對我國的司法機關及司法工作人員提出了更加專業、更高標準的業務要求。研究庭審實質化審判模式與傳統審判模式的區別,有利于把握訴訟制度改革的推進方向,盡可能的走出傳統誤區,改良弊端,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庭審實質化;以審判為中心;傳統審判模式
一、庭審實質化的內涵
2014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加強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的審判權,確立審判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庭審實質化這一概念作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便應運而生。
庭審實質化這一概念實質是與中國傳統審判模式中的“庭審虛化”現象互相對立的。造成法院“庭審虛化”的客觀原因有很多,既有我國傳統的文化因素、歷史因素,又有現階段的行政體制因素,甚至還有法院內部業務水平等因素。例如,1979年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全案卷宗移送制度,使得法官在正式庭審前便接觸到大量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直接影響了法官的自由心證,在庭審前已經醞釀出了判決意見。正式庭審中無論相關證據、情節發生了何種變化,恐怕都很難推翻法官之前已經形成的固有印象。先閱卷定罪再開庭宣判的模式使得正式庭審淪為了一種形式。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為克服“先定后審”這一弊端又確立了“復印件移送主義”,即檢察院在開庭前只將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移送到法院。這又使大量法官在庭審前毫無準備,庭審時不知所云,只能在庭審結束、全部卷宗移交以后坐在辦公室里通過閱卷來定罪量刑,正式庭審變得更加無意義,造成“庭審虛化”。
除此之外,我國地方司法機關之間主要領導的行政級別差異、分工不同所帶來的職權大小差異使得法院長期處于弱勢地位。長期以來,在刑事訴訟程序的實踐中擁有強大偵查權、逮捕權的公安、檢察院一直就處于非常強勢的地位,法院主要的審判程序淪為了一種認定公安、檢察院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逮捕行為是合法有效的確認程序。近三十余年的刑事訴訟實踐默認了刑事訴訟程序實際是“以偵查為中心”,法院的庭審程序讓位于公安的偵查程序,實際造成了法院“庭審虛化”。
為解決“庭審虛化”這一困擾了中國司法實踐近三十余年的難題,實現以庭審程序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在司法實踐中必須要堅持“四個在法庭”,即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只有真正充實了庭審的內容、提高了庭審的作用,才能真正突出庭審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主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庭審實質化,才能真正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成功。
二、庭審實質化與傳統審判模式的主要區別
(一)程序化的庭前會議成為常態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增設了庭前會議,將傳統庭審模式中的回避、管轄權異議、不公開審理等程序申請提前到了庭前會議,并且與庭審中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相銜接,可以看做是非法證據排除正式程序的預備程序。設置庭前會議的作用重大、意義深遠,不僅可以提前解決庭審中的程序性問題,更能提前幫助法官進行焦點整理,讓法官在庭審前對可能出現的爭論焦點做到心中有數,更好的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同時,庭前會議分攤了一部分庭審任務,讓正式庭審時能夠集中資源與精力來解決案件的爭議焦點,使案件事實更加清楚,提高庭審效率。
但是,從各地法院近幾年的實踐來看,部分地區的庭前會議制度走入了誤區。例如,在庭前會議中對案件事實進行舉證質證、提前讓合議庭法官閱卷等。這實際上對法官的自由心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后期的開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要堅持庭前會議只解決程序性問題,做好案件的簡繁分流,保證部分重點案件或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實現庭審實質化,集中司法資源解決疑難問題,提高庭審實質化的審判效率。
(二)拒絕閱卷審案,直接審查證據
與“以偵查為中心”的傳統審判模式相比較,“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實質化模式勢必更加注重對證據的直接審查,而非單純的對案件卷宗進行審查。在傳統審判模式中如果出現了冤假錯案,很可能是在被告人口供或者證人的書面證言方面出現了問題。因此,在庭審實質化審判模式中,關鍵的物證應當被當庭展示;關鍵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一旦有爭議的證據被當庭展示了,就可能經不起控辯雙方的舉證與質證,露出其“偽證”的破綻,目睹了庭審全程的合議庭法官自然會謹慎采納或者不予采納。這種當庭出示證據的庭審模式能夠提高證據的證明力和證明能力,更好的還原案件事實,從而在現階段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錯案。
但是,因為我國傳統刑事訴訟制度中尚無英美法系中的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刑事訴訟法中對直接言詞原則的貫徹也并不徹底,這直接導致了庭審前的書面證言效力非常高,在證人不出庭作證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被當做法官定罪量刑的依據;這一現象也間接導致了公訴機關對證人出庭的熱情并不高,更何況有些“辯方證人”的出庭作證還會影響公訴人的控訴效果,對檢察院自身的辦案質量考核造成不利影響。這些客觀原因導致了我國庭審中證人的出庭率非常低,關鍵的證據無法當庭出示,必然會影響庭審效果。
因此,庭審實質化改革應當強化證人出庭制度,在必要時由法院出動法警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對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證人、鑒定人要依法嚴厲處罰,甚至進行司法拘留。對該部分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證人在庭審之前所做的書面證言要“從嚴采納”甚至是不予采納。只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法院才能在庭審時直接有效的審查證據,庭審實質化理念才能被有效的貫徹實施下去。
(三)更加完善的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
在傳統的庭審模式中,由于當庭出示的證據書面化與形式化的情況十分普遍,法庭調查環節和法庭辯論環節的實際作用都被大打折扣,造成了公訴人舉證容易、辯護人質證困難的庭審局面,法官從庭審中實際獲得的有效信息并不全面也并不準確,削弱了庭審對證據的有效審查效果。法官只能在庭審后通過仔細閱卷來定罪量刑,也間接導致了司法效率低下、司法資源浪費嚴重、“庭審虛化”等不良現象。
在實行庭審實質化改革后,所有關鍵證據都被要求在庭審過程中予以出示,這一必然要求給予了被告人及辯護人更多的當庭質證機會與更加充分的當庭質證權利。庭審過程中充分的舉證與質證會使案件中的關鍵證據、爭議證據得到更加充分的檢驗,最大程度的減少“偽證”的可能性。在庭審過程中加強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質證權的保護,也有利于在反方向上提高公訴人的公訴能力與公訴水平。庭審中控辯雙方圍繞案件細節的爭論越激烈,越有利于清楚地還原出案件的事實。
此外,在庭審環節還應該加強法官的當庭認證能力,鼓勵法官根據庭審情況當庭做出宣判。避免庭審后的其他政治因素、輿論因素對案件審判造成的干擾,切實保障人民法院的獨立審判權,真正實現庭審實質化。
(四)對被告人權的進一步保障
庭審實質化改革不僅是對我國刑事訴訟程序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在制度層面與精神層面上對人權保障理念的一次貫徹。無論多么復雜的刑事訴訟制度,其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程序正義的手段來實現實體正義,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
與傳統的審判模式相比,庭審實質化的理念還包含了程序公正、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等在現代刑事法律中對人權積極保護的原則。這些原則隨著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推行而進一步深入人心,更有利于對被告人的人權進行進一步保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三、結語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然要以庭審實質化這一核心要求為突破口。與傳統審判模式相比較,無論是站在程序法還是實體法的角度,庭審實質化的優勢都非常明顯。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意義不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庭前、庭后閱卷審案,正式庭審走過場”的現實弊端,其更加深遠的意義是促使訴訟程序更加公開、透明,這是提升法治現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
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有效推行使當代法律人備受鼓舞,同時也對當代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業務要求。我們在收獲改革成果的同時,更要留意改革帶給我們的思考,總結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誤區,改良實踐中出現的弊端,尋找實現庭審實質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龍宗智.庭審實質化的路徑與方法[J].法學研究,2015(5).
[2]衛躍寧.宋振策.論庭審實質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5).
[3]汪海燕.論刑事庭審實質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2).
[4]熊秋紅.刑事庭審實質化與審判方式改革[J].比較法研究,2016(5).
[5]朱玉玲.從以偵查為中心走向以審判為中心[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