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逸飛
摘 要:學風是學校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是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和治學方針的綜合反映。學風建設是高校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互聯網時代,學風建設有了新的情境背景,學風建設的理念和路徑選擇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學風建設;理念嬗變;路徑選擇
一、引言
學風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群體性、主動性、一貫性和穩定性的學習氛圍、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整體風貌。從廣義上來說,學風的內涵包括了3個層面:一是哲學層面,是學習者探求真理過程之中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二是倫理學層面,是教學與治學過程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學方針;三是教育學層面,是學校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核心。對學生個體而言,它體現于個體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和學習成績;對班級群體而言,它凝聚著群體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研學氛圍;對學院而言,它體現著院系的辦學理念、學科特色和專業價值[1]。從狹義來說,學風是學生“學”的內在動力,是這一內涵外化為學生個體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和精神風貌。
在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風建設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從風氣浮躁、信息繁雜的環境中回歸到“學”,以學好專業知識為主要任務,以提高個人素質為根本任務。
二、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學風建設面臨的情境變遷
(一)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環境變遷
在全球新一輪信息產業技術的變革中,“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互聯網也成為高校建設和發展不可逆轉的大環境。目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實現學生事務平臺、工作流程、服務項目等方面的網絡化,校園的硬件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作為高校發展的永恒課題,學風建設的原點雖然恒定在促進“學”的內在動力,但在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學風建設的目標導向、建構過程和方式方法也應響應互聯網思維的牽引,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寶貴戰略資源進行合理的路徑選擇。
(二)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
隨著信息產業革命的發展,互聯網以不可逆轉的態勢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當前,使用互聯網是大學生群體的常態化行為,95后00后的移動互聯網一代大學生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借助互聯網工具進行娛樂、學習、創業、交友……,手機如同身體的延伸器官,幫助他們感知世界的更新迭代和自我發展。作為學風建設的主體,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相對于老三屆、知青、80年代新一輩及第一代獨生子女80后,具有無中心、多元、隨性、個性化的鮮明特征,呈現出精致的自我教育與自我規劃的特性。
1.主體性更突出
主體性是相對于客體性而言,是“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的原點是培養人,是促進人的個性和全面和諧發展。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積極追求獨立個性的實現,即對自身主體性的覺醒和認識。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多維度空間特征使得大學生擺脫現實單一維度的束縛與桎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成為現實?;ヂ摼W思維和互聯網工具激發了大學生創新的欲望,并為其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可實踐的平臺,促進了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方式的養成。
2.個性化的主導意識更強
互聯網給大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同時迎合了“原住民”們喜歡嘗鮮,喜歡信息的頻繁更換,喜歡生活方式的不斷更迭的心理特性,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去選擇“定制化”的學習產品,主導自己的學習模式。除此以外,互聯網對社交方式的變革建構出跨越地域界限的社會實踐環境,大學生通過網絡虛擬現實理解社會角色及其之間的沖突,使得大學生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互聯網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自我迭代,與日俱增更新自己如同更新手機APP一樣。
3.個體利益意識的凸顯
隨著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基于經濟基礎、社會階層、家庭知識結構背景等的不同,大學生群體間的差異性越來越明晰,思想上也呈現出與經濟階層多樣化相適應的“多元化”特點。隨著相對于務實,更專注看得見的成就,過度的規劃與精致的利己主義只有一步之遙。
4.參與意識增強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認為:“現代的教育體系,多半是一種精英創造知識、精英傳播知識的體系?!痹趥鹘y教學中,教育者基于對知識體系和來源的壟斷性掌握和人生閱歷的客觀優勢,處于天然的主體地位,以主體身份向作為課題的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但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創造知識,所有人都成為知識的“傳播者”,高校教育者不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和知識權威,他們的信息優勢壁壘被“知識爆炸”的網絡以其身份特征打破。除此以外,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們在知識來源和傳播路徑上“去中心化”,更追求平等交流的互動式學習方式。
三、互聯網思維下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理念的嬗變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未來應該是從“教”到“學”的轉變。如前文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教與學的環境,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也改變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ヂ摼W時代對教育產生的重大的變革就是從傳統的“教”轉為學生自主的學、自由的學。
互聯網思維(Internet thinking)是人對全生態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它以萬物皆可以互聯,互聯成全生態為范式,其核心是平等互動、開放探索和個體性。在互聯網思維的牽引下,學風建設理念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出現以“生”為本的新的嬗變。
(一)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生為本的教與學平等主體的變更
互聯網不是一個層級結構,而是網狀結構。雖然每一個連接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因此,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的內在精神是去中心化的、是分布式的,是平等的。在互聯網時代,基于學習資源和方式的改變,教師作為唯一知識載體和權威的范式被打破,“教”與“學”由傳輸固定知識向引導思維探索轉變。教師與學生構筑成學風建設網狀結構中的平等的兩端,通過互動來共同構筑學生建設的內涵。
(二)從知識本位價值觀向能力本位價值觀轉變
在互聯網的網狀結構的社會中,一個“個人”跟一個“企業”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信息含量的豐富程度決定了個體的價值。因此,互聯網時代的人才觀已經由以知識為中心的單一評價,轉為知識、能力、素質等多層次的綜合評價。
(三)從一刀切的共性教育向尊重個體的個性教育轉變
在互聯網思維中,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是為了將個性化定位精準度做到極致。而在傳統的學風建設理念中,往往易于將人的全面發展視為群體的相似化發展[2],通過抓管理強調學生群體的步調一致。在互聯網時代,學風建設的理念從共性發展轉向以個體為根本的“個性化”發展。
四、互聯網環境下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學風建設結構管理上的扁平化
制度的完善和有力執行是學風建設有效化的基礎?;ヂ摼W時代,學生群體呈的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網狀結構。針對這一特征,學風建設需要采用多層級、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建立“輔導員——輔導員助理——班主任——班干部——寢室長”的管理模型,來實現群體管理的多層級化和小范圍化。
(二)目標導向的個性化
大學生經過“五花大綁”的高中階段進入大學,學習狀態從“他律”變為“自律”,在自制力缺位的情況,學習上就容易出現懶、散、拖的風氣。我們說,“任何一個行為都是由一個明確的動機或者實現目標來支撐的,這種動機是促進學生個體進行努力學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的原動力,而且致使每一個行為面向著這一目標的內心向往”[3]。因此,對大學生的學習進行目標引導,可以促進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從而在根源上解決學習目標的缺失的問題。在互聯網環境下,基于90后大學生個性化的特點,目標導向從按傳統的“定性評判”轉向“定量評估”,從不同專業、不同班級進行分類指引,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階段進行過程目標指引,讓學風管理的目標導更具個性化和實操性。
(三)學風建設渠道多元化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育渠道從傳統的線下拓展到線上,呈現出移動性、參與性和智能性的特征。因此,目前學風建設的渠道除了傳統教學活動、主題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平臺以外,還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學風建設的內容拓展到學生的移動終端,增加教學管理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四)學風建設認知數據化
引入大數據思維對學風建設分層教育進一步擴展,從隨機性的數據分析變為全數據分析。以“學籍預警”為例,目前大多數高校通行的做法是在考試成績出來之后對學生進行學分清理,對未修滿指定比例學分的學生給予“一般預警”“試讀預警”“留級預警”、“退學預警”等各個級別的警示。這一類預警相對學生的學業進程來說比較滯后,往往預警發出,學生的學業情況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而如果在考試之前,就通過對學生考勤等行動軌跡進行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前置性預警和指導,這樣“學籍預警”將會更具時效性和前瞻性。
參考文獻:
[1]呂秋芳.大學學風建設的內涵、本質及誤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0).
[2]洪盛志.生本理念觀照下的民族高校學風建設探究[J].前沿,2012(10).
[3]李答民.J基于目標導向的學風建設管理模式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