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構建“雙學院制”人才共育模式、“高校+”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新機制和“1+N”就業創業基地建設模式,對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教育體系、實踐體系、政策扶持、服務引領諸方面去建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孵化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雙贏運作思路。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新創業能力;創業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中央關于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系列工作會議相繼召開,有關的政策方案密集出臺,2015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創業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2015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一條主線”“兩個統籌”“四個立足”,30個方面,近百條政策措施;2017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拓展企業融資渠道,首次提出創投孵化器的扶持推進。通過推進相關改革及配套措施,引導支持一些重點群體,推動大學生成長為創新創業的推進者,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教育的現狀
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途徑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礎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1][2]:依托科技競賽平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設大學生科技活動長效機制;開展多形式的科技創新教學;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中的創造性思維和靈感;完善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標準。總體而言,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層面去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但從微觀層面考慮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實現路徑上的數量較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有[3][4][5]: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認知不足,創業教育在多數高校流于形式;政府忽視在創業激勵與引領、創業政策與服務、創業環境支持、促進創業教育等方面的責任;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大學生創業運行機制明顯匱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少教育不服務,大學生創業脫離實際。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營造
(一)著力打造學生先鋒團隊
以“人人有專利”為目標,組織學生進學術團隊、進課題、進企業、進院所,實施“標桿塑造工程”“名師帶名生工程”,構建以教師為主導,涵蓋卓越計劃、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為主體的先鋒團隊,通過組織創業競賽、社會實踐和黨團活動為特色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活動,形成創業實訓、行業實訓、專業實踐、資格證的實訓機制,深化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讓學生思想卓越、專業卓越、能力卓越,從而成功塑造標桿團隊,營造符合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校園文化運行機制。
(二)著力打造“113塔式”社團群
組織大學生在社團群建構上,通過以專業型社團為塔基,以素質培養型社團為塔身,以創新創業型社團為塔頂的“113塔式”社團群的模式,探索以社團群建設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良性循環運行機制。
(三)著力打造“四型”培養模式
建立“實驗區建設”型、“項目孵化”型、“學科賽事”型、“校企合作”型等四種培養模式,以凸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切入點,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定位、培養方案制定、實踐教學等環節,打造與市場需求、產業發展、企業生產同步互動、無縫銜接的“校企”培養模式,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生成[6]。
(四)著力打造“平臺”培養模式
在學校開設“產業創新班”和“科技創新班”,實施“2+2”或“1+3”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共建、師資共培、課程共創、技術共研的“雙學院制”平臺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開辟一條以服務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線,“校地聯合、產教融合、知行耦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路徑,架構起適應高校發展的“二層架構、三廂對接、四維并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7]。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策略探究
(一)教育體系提升策略
逐步挖掘整合現有資源,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納入高校核心課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佛科院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通識教育階段、技能提升階段和模擬創業階段。提出“三三三”創業教學模式,即理論教學、現場教學、實踐教學各占1/3的教學模式。強調創業教育中的實踐性、引導性和激發性,以營建校園創業氛圍,激發創業熱情,推動創業行為。
(二)實踐體系提升策略
構建“雙學院制”人才共育模式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佛科院通過專業共建、師資共培、課程共創、技術共研的“雙學院制”人才共育模式,達到就業創業共助、資源共享。在“雙學院制”的指導下,佛科院打造了23個產業學院,橫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食品、節能環保和制造服務等六大學科群,形成產學研“大組團”。開辟一條“校地聯合、產教融合、知行耦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路徑,架構起適應佛山本土高校轉型發展的“二層架構、三廂對接、四維并重”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政策扶持提升策略
佛科院通過構建“高校+”(高校+政府、行業企業、園區、金融、高校等)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技能、職業素質發展等系統性、針對性培訓,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虛實結合”,形成創新創業氛圍的強輻射。在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的指導下,學生團隊獲得專業的創新創業指導,提高創新創業實踐的可操作性。學校在共建過程中提了一定的智力、資金、人才、科研等支持,為大學生創業扶持和公共服務摸索“綠色通道”。
(四)服務引領提升策略
佛科院攜手各大商業銀行共建“創客支行”,量身定制師生創新創業特色金融產品——“創業貸”和“校企貸”,為師生不同時期的創新創業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扶持?!皠摌I貸”是師生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在獲得政府小額貸款之前,以零抵押、低利率的方式獲得20萬小額貸款扶持;“校企貸”是師生快速成長階段的優質創業項目在獲得風險投資前,以上不封頂的方式獲得最大限度扶持?!皠摽椭小本褪枪膭顜熒竽憚撔聞摌I,加快優質項目成功孵化,而建立起來的創業項目孵化資金扶持體系。同時,提出“1+N”(一個校內總部基地+多個專業園區孵化加速器及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讓創業項目前期在學校孵化,中期進入加速器,成熟期轉入到專業產業園區進行精準扶持,為優質創業項目在校內總部基地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配套服務,促進項目加速發展。
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教育體系、實踐體系、政策扶持、服務引領諸方面去建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良好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有助于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更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創業的教育機制與實踐運行機制建構、教育體系建構、教育的課程滲透,有效地指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工作者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為創新創業教育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雙贏運作思路。
再者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有助于營造良好創業社會環境,同時,也使創新創業理論走出純經濟學的范圍定勢,與高校的教學和服務等密切聯系起來,從而推動大學生成長為創新創業的推進者,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呂成禎.“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基于高校共青團工作視角[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9(5):73-76.
[2]黃佳彥.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五位一體”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22-23.
[3]任少平.高校團組織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8(8):189-190.
[4]駱念武,張平,趙林,李桂強.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以中科大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9):14-16.
[5][8]朱煥輝.產業轉型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產業與科技壇,2011,10(15):147-148.
[6]劉志侃,趙峰,張志偉.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J].高教論壇,2016(1):30-35.
[7]羅靜.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