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毅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民間信仰,均受到了歷史學、社會學和民俗學等不同學科的高度關注。在歷史學研究領域,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對民國時期關注較少注相關代表性研究有:王健.明清江南民間信仰活動的展開與日常生活:以蘇松為例[J].社會科學,2010(2);王振忠.華云進香:民間信仰、朝山習俗與明清以來徽州的日常生活[J].地方文化研究,2013(2);常建華.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史學集刊,2014(3);劉揚.信仰、群體與日常生活——清代以來東北民間信仰組織述評[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在長沙地方史研究中,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受到的關注亦不多,民國時期的日常生活多是被剪辮、放足、讀報等新生活所占據,民間信仰則被放置到新生活的對立面“迷信”之中。透過塵封的報紙,我們發現,其實該時期民間信仰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長沙城市社會、經濟、文化、娛樂等方方面面融為一體。
本文以湖南《大公報》為主要材料,通過截取三個歷史片斷,即節日慶典、廟會與醮祭,深描民國初期長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水乳交融的關系,從而加深我們對該時期歷史的認識。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城市居民,主要是指居住和生活在長沙城區的人,并非西方社會中“市民”的概念。
民國時期長沙城市居民的節日慶典,仍是以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為主導,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每當傳統佳節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在這些節慶當中,民間信仰構成了活動的主要內容,尤以春節的香市、中元節的祭鬼、中秋節的祭月神最具代表性。
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古稱元旦。民國的月、日使用公歷之后,改稱公歷一月一日為元旦,傳統年節便稱為春節。春節為農歷一年之首,是湘俗中第一大節日[1]。每逢春節,長沙赴廟敬神燒香之人不絕于途,形成了集敬神、娛樂、商業等于一體的香市,俗稱三大市之一(另有燈市、賭市)。
敬神燒香是許多長沙城市居民春節期間的第一件事?!跋嫒撕闱椋履瓿鲂?,必從廟始。故城中之玉泉山,城南之城隍廟、天廟,城北之龍王宮等處,從陰歷元旦日起,無不車馬游龍,炮聲盈耳?!盵2]“湘人迷信神道者極多,元旦日俱先赴廟觀敬神,名曰出神。”[3]“新年向有出神方之習,故初一初三兩日,玉泉山、龍王宮等廟,紅男綠女,出方敬神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币虼酥?,造成春節期間,長沙各類廟宇可謂“人滿為患”,其中,又以玉泉山為最。玉泉山香火之盛,為湖南省城第一。它是佛寺與神廟合一的宗教圣地,既祀觀音大士,又祀陶、李二真人[4]?!俺跻蝗障蛴袢匠鲂兄信扇航Y隊,車水馬龍,終日不輟,途為之塞?!盵5]“定湘王廟、龍王宮、天妃宮、玉泉山各寺觀行香敬神者,絡繹不絕,而尤以初五日玉泉山為最盛,自朝至夕,紅男綠女,前來上香者,不下萬人”,該廟一日香資收入就可達“一千五百余串”,可見其盛況[6]。
除敬神燒香之外,長沙各城區的居民往往會以廟宇為單位,舉行蚌殼舞、舞獅、舞龍燈等表演活動。舞獅與舞龍燈表演在各地比較常見,無須解釋。長沙的蚌殼舞表演,即人們裝扮成蚌殼等各類古怪精靈,活躍于長沙的大街小巷,表演各種神話故事、傳說等。這些表演所到之處,不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歡聲笑語,更蘊涵著神明的保佑。所以,無論是刮風下雨,這類活動都照常舉行。1925年的春節,湖南《大公報》記載:“近日雨雪交加,聞蚌殼獅子稍稍斂跡,獨城隍廟之城隍龍,大形騷動。昨日該龍在坡子街、八角亭一帶游行,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燭焚香,而城隍龍按戶進出,圍繞一周,其人民恭敬之誠,未有若此者?!盵7]
新年敬神,人們除對神靈的信奉、崇敬之外,還有許多功利目的。如求財者,“還有一些大慈大悲,方便廣開的少奶奶,趁頭年初一,都到玉泉山燒香,禱祝今年‘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8];求子者,“出神還是在元旦,人人打扮最好看。許多綠女又紅男,搖箋打卦向神龕。不求今年生貴子,便問今年的財喜”[9]。
從湖南《大公報》1915年到1927年的記載來看,每年的初一到十五,長沙城市居民赴廟燒香的盛況均是其報道的焦點,由此可知,該時期春節香市并未遭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中元節是長沙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嘉慶《長沙縣志》中記載,“七月初十至十五日,名中元,設羹飯酒食,盛列幾筵,以祀其先,剪紙為衣,鑿楮錢焚之,名曰薦祖。城市喧闐之處,或誦經獻燭,施賑于孤魂甶子,謂之盂蘭會”[10]。到了民國時期,中元節仍受到了長沙城市居民的隆重對待?!爸性潓茫壹叶济χ訂“煽汀嫦戎畡e名了,于是焚冥鏹哪,燒包哪,辦肴饌去祭哪,鬧得個不亦樂乎。”[11]
一般來說,中元祭祖是每個家庭的主要活動。湘俗,“無論貧富,皆于初十夜,燃香楮于門外接祖,乃啟龕陳所有之神主于堂上,有遺像亦懸之,朝夕治饌作供,五日而止”,“至十五夜,仍燃香楮送之門外焉”[12]。
不過,因中元節與佛教的關系,有時又會從家庭的祭祀活動變成社會公共的祭祀活動,謂之“盂蘭勝會”。盂蘭勝會的發起舉辦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由眾人募捐舉辦,有系“各廟的和尚尼姑道人,四處募捐,設壇搗鬼”的,也有“戴著慈善頭銜的人發起收捐,請一些和尚道士建水陸道場”[13]。如1925年長沙中元節,就由“戴著善士頭銜的人”發起募捐,舉辦盂蘭勝會。“東茅巷普天春內,近日有人發起舉辦什么盂蘭勝會,發出□薄向人募款,預備于七月初四日設壇迎接所謂怪□神佛,辦會七天?!盵14]二是由某些社會組織、單位獨立舉辦的。“值茲中元節屆,正是搗鬼之時,昨二十九號晚,大西門外,□安公司,在門首高扎松□臺三座,滿掛紅綠燈籠,綴以紙花,夾以電燈,天晚即有多數道士和尚,在臺上搗鬼,河中河燈滿放,岸上觀者塞途?!盵15]三是由地方社會官紳、名流發起舉辦?!疤镦偸厥挂蛩寄钆f將之情,而有中元超度幽魂之舉,定自舊歷七月十二日起十四日止,在考棚內請和尚為張前司令及兵弁等諷經超薦幽魂?!盵16]
盂蘭勝會期間各類活動不斷上演,除上面提到的燒包、放河燈、做水陸道場外,還有叫夜、唱平安戲、放煙火等。1925年中元節,長沙就有唱平安戲?!罢堄懈鲬驁@角色扮演哥色鬼狀,每詞一章,出鬼一名,詞上之鬼須與所出之鬼神情遍肖?!盵14]至于舉辦盂蘭勝會的原因,除追悼逝世者外,還有超度孤魂野鬼,祈求社會平安之目的。
月神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俗神之一,而對月神的祭拜主要在中秋節。月神又叫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月娘、月光菩薩等。在古代的漫漫長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明,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自然受到人們的崇拜和喜愛[17]。
民國時期,長沙就有拜月祈福的信仰習俗?!氨救諡榕f歷中秋節,民間習慣,兒女羅菱芡瓜果于庭,拜月祈福?!盵18]月亮由朔到望,由缺到圓,28天是一個變化周期,女性們發現,自己的經水也是28天為一周期。在人們無法正確認識人的生育生理時,誤認為女性的月經和生殖直接相關。同時,月亮的圓缺變化,又使女性聯想到自己懷胎后日漸鼓起、分娩后重修平復的肚子。所以,月神主生育的觀念影響十分深遠,受到人們尤其是女性的崇拜[17]。另外,中秋月圓,月亮又是團圓之神,吃月餅、喝團圓酒,拜月賞月,成為人們中秋節活動的主要內容。
傳統節日慶典是長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產生、發展又與民間信仰密不可分。除上述節慶之外,端午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臘八節等,都與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人們將神人格化以后,神祇和人一樣有了生日,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廟會。相較于傳統節日慶典,長沙的廟會更為密集。民國年間,每逢各類神祇誕辰,各類活動不斷,形成了娛神娛人于一體的廟會?!伴L沙有縣城隍廟、南岳行宮、陶公廟等50多座大小廟宇,各廟菩薩生日皆有固定日期。到了壽期,都要演戲三五日或十天半月不等?!盵19]長沙一年四季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神靈誕辰廟會,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農歷二月初二祀土地,二月十九觀音誕,三月十五祀財神,四月初八祀如來佛及龍王,五月十三祀關公,六月六祀雷大將軍,六月十九日祀觀音,七月中元家家接祖,八月十七陶公生日,九月十九祀觀音,九月二十六日為李公真人誕期,十一月十六日娘娘廟誕期,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神。”[20]在長沙各類廟會當中,最熱鬧的當屬觀音廟會。
觀音本為佛教中的神靈,但由于其救苦救難的形象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民眾的崇拜,由此觀音逐漸世俗化,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中最廣泛的神靈之一。觀音誕辰說法有三,即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并稱為觀音菩薩圣誕。在長沙城市居民的信仰世界中,觀音信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長沙城內觀音廟宇主要有玉泉山觀音廟和西長街觀音寺,每逢觀音誕辰,二處香客如織。通過歷年《大公報》的報道,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觀音誕辰的盛況?!跋嬷杏薹蛴迡D有觀世音之迷信,舊歷九月十九為俗傳觀世音誕辰。記者昨過玉泉山,則見士女如云,香煙繚繞,加以梨園奏技,車水馬龍,益復絡繹不絕?!盵21]“陰歷十九日,俗傳為觀音大士得道之期,故省垣各業林廟祝預為掛燈結彩,燭火輝煌。一般善田信女不定期愿求福大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概玉泉山亦巨剎之一,當省垣中,□其香客較他處為多?!盵22]“作為陰歷二月十九,俗傳系觀音菩薩誕日,玉泉山廟,是日黎明起至晚,善男信女,前來敬香者,絡繹不絕,黃泥瑕玉泉街,府東街息機園口,息息相關一帶車轎塞途,終日擁擠不堪”,“廟內羅拜敬神男女,此去彼來,擁擠不通,香燭無處插放,乃堆放坪前錢鼎中燒化,烈焰氣勝,有如火山。此一日中不知燒去若干金錢矣。且香燭觸人,鞭聲振耳,實極一時之熱鬧與紛擾”。[23]“昨八號乃夏歷六月十九,相傳為觀音菩薩誕日,自黎明五時起至晚,善男信女,前往玉泉山進香者,車轎塞途,絡繹不絕,文運街、玉泉街、萬福街、黃泥街、府東街、息相街一帶,香燭攤林立,附近各書店,亦臨時售香燭,廟坪置大鐵鼎三個,長條大香爐三個,俱烈焰飛騰,香燭堆燒成火山,無處插放,殿上香煙迷目,羅拜地下求簽問卦之男女,恒二三百人,川流不已,熱鬧情形?!盵24]從上述引用資料的時間看,整個民國初年,長沙城觀音廟會始終香火不輟,人數眾多,極為熱鬧。
廟會的舉辦也帶動了消費市場,長沙香燭業便為之一振?!氨救沼址Q為觀音生辰之期,黃泥段、玉泉街、府后街一帶,香攤林立,以供求神者之需?!盵25]“昨天是觀音誕日”,“香市之嘈雜”,“環玉泉山之黃泥瑕、文運街、長康路、玉泉街一帶,車水馬龍,甚形擁擠,賣香燭者,大聲疾呼,‘太太帶幅香燭去’,而各女眷之呼朋覓伴聲,及丐婦之‘太太小姐發慈悲討個錢’的聲音,亦洋洋不絕于耳。街途人力車,整整排列,其情形與劇團門首無異”[26]。因為供不應求,除香燭店賣香燭外,沿街設攤者有之,另外,許多商店也臨時賣起了香燭,以此招攬生意。“有一般投機家,特設小攤,售賣是物,當街叫喊,一逢人過,即自為進香客呼之購買?!盵27]“售賣香燭者,除遍街設攤叫賣外,其玉泉街一帶各項商店,多臨時改為香燭店,生涯(“意”誤)甚佳?!盵23]香市的繁榮景象,也從側面證明觀音在當時長沙人的信仰世界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長沙民眾為何虔誠地信奉觀音?無疑,民眾朝拜觀音心態各不相同,具體原因很難獲知。但通過湖南《大公報》有關新聞或許能管中窺豹。第一,還愿酬神。“某營長于去歲奉上□令于役安鄉,路經七星湖,值狂風暴雨,扁舟被覆,劉君漂流數里,幾瀕于危,得漁夫撈救,始免于難。其驅從十余人,均葬魚腹之中,某君謂非神力決不再生,遂于是日齋戒淋浴,叩于大士之前,并捐洋十元以為香火之費。”[22]第二,求子嗣。“藥十街商民樊某,行年七十,尚無后嗣。于去年娶姜姓女為妾,冀流傳一□,不致抱□道之悲,特于是日禱告觀音之前,并跪誦其求嗣之文詞,旨極愴凄?!盵22]第三,求平安?!澳臣啄昙s三十,在地虔心拜禱之間,眼淚涌出,人咸異之,問何故,悲云:老母病危,服藥無靈,因泣求大士垂救耳。”[28]盡管上述三點無法反映出當時人信奉觀音的全部原因,但仍可以判斷,觀音成為了民眾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保護神,其職司范圍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為我們理解民眾虔誠信奉觀音提供了一個窗口。
長沙城區廟宇林立,以廟宇命名的街道就隨處可見。據不完全統計,長沙市區以寺觀命名的地名就有54個,占總數的9%[29]。司管各方面的神靈眾多,鄉民進城求神現象較為常見;同時,鄉村地區也有因靈驗的地方神而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睞”。城鄉不同神靈的存在,為城鄉之間的連接搭起了一座橋梁。
鄉鎮舉行廟會,往往會吸引不少長沙城市居民下鄉。長沙各鄉鎮有“陶公廟、靈官廟等20多座寺廟舉行廟會。其中以梨陶真人廟會最負盛名”[30]。陶公廟,位于長沙縣梨鎮臨湘山,距長沙市區15公里。據同治《長沙縣志》記載,相傳陶公廟建自“梁天監中,迄今千余年矣,歷代屢經修葺”[31],奉祀東晉太尉長沙郡公陶侃之孫陶淡及其曾孫陶烜。傳說二人在此“羽化升仙”,因“亢旱火災,祈禱輒應”,受到官民的崇拜。每逢兩位陶公真人生日農歷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便舉辦盛大廟會。民國初年,省城善男信女紛紛前往祭拜。1919年陶公神誕,“今年八月的誕期,又碰了中華民國國慶的日子,城里的學生,也有因當國慶假來行香的,城里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鄉里的農夫農婦,看牛兒子村里姑娘,老的少的,美的丑的,形形狀狀的絡繹不絕”[32];1924年,“榔梨市陶李真人生日,省中士女往朝拜者,至使小火輪特別增加生意,而鄉城各處之慈善堂,乃觸目皆是,男女趨拜,若飲狂藥”[33]。
長沙北門外新河的龍王宮,也受到長沙城市居民的虔誠信奉。新河龍王宮,每逢四月初八龍王生日,舉行廟會,不僅附近村民前往參加,城內居民也紛紛前往。1926年,新河龍王宮廟會,“新河地方,原有四團,各團分演幾天,此外如光華電燈廠,華實紡紗廠,面灰公司,牛皮廠,也各送戲幾天,和團上取一致的行動。附近鄉村和城內的老幼男女,每日前來看戲的怕莫有幾千人”[34]。
因為廟會的舉辦,為城鄉貿易創造了條件。“清末和民國時期,廟會是長沙縣物資交流的主要形式?!盵30]陶公廟會,一般“每次時間長達10天左右”,“前來趕廟會、朝拜的香客成千上萬”,“每次廟會,古戲樓上好戲連臺,長沙城里的戲曲名角都登臺演出,整天整夜連演連唱”,“廟會期間,商賈云集,買賣和交換商品的生意十分紅火”。因為廟會的需要,人們結廬成市,形成了“三仙街”,有民謠唱道:“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盵35]可見廟會期間貿易的繁榮,民國《長沙縣鄉土志》也提到“市場廟會,貿易發達”[20]。
城市居民到鄉村參加廟會,一般多是祭拜比較靈驗的神靈,參加比較大型的廟會,時間上也比較固定,神靈誕辰或得道之期等。與城市居民不同,鄉村居民進城拜神相對比較“隨意”,沒有固定的日期,什么時候進城就可能去進廟燒香。如1918年長沙戒嚴期間,一鄉人進城可能是購買洋瓷壺和茶葉,后到玉泉山“求茶勅水”,并燃放爆竹,不知“戒嚴期間不準鳴放鞭爆”,因而受到警察訊究[36]。
自然災害時期,長沙城鄉居民也常常進城求神。1925年,長沙“天氣亢陽,禾苗枯槁,長沙鄉民晉城求雨者,日有所聞,但多為一鄉一村之眾,至昨日各都團聯合為大隊”,“約眾千余,均青衣包頭,各捧凳香,由瀏陽門晉城,于午前十一時入省署,高宜□語,拜跪祈求”[37]。農民進城求晴求雨,與長沙的政治地位有關。長沙是湖南省會,省、市、縣政府機關所在地,為確保安定等原因,官府一般會發放食物對進城農民進行安撫,農民因而會得到一些物質上的實惠。與之相對應的是,在神靈世界,地位高、法力大的神靈也多在城中,這也是民眾進城的主要原因。
城市廟會不僅是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場所,也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特別是香市、交通等。與此同時,城市周邊的鄉村廟會,成為鏈接城鄉之間的重要橋梁。城市居民參加鄉村廟會,一方面當然是拜神祈愿,另一方面也給鄉村帶來了巨大的消費人群,促進了城鄉之間的貿易交流。鄉村居民前往城市拜神也有類似作用,但相對松散。
比之于節慶和廟會,醮祭沒有固定日期,大多是在水旱蟲災和瘟疫等非常時期舉辦,但這并不妨礙其在長沙城市居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民國年間,長沙經常舉辦醮祭活動。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長沙的醮祭至少包括消災祈福醮、火醮、瘟醮、萬人醮等。
消災祈福醮,顧名思義即以消災祈福為目的所建的醮,這類醮在長沙最為常見。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長沙消災祈福醮名目繁多。1916年3月,湘西兵禍不斷,人民死傷無數。長沙積善小補堂各巨紳,“特延僧道建七七四十九天大醮,為湘西難民死者超度,生者祈?!盵38]。同年7月,長沙南門外賀家塘,“近高搭彩棚,橫截道左,饒鈸喧闐,□靈雜列,巫俗膜拜,士女環堵,更有儀仗車馬亭障之屬,額曰皇經福醮”[39]。1919年,商民潘華甲、王信和、蔡青珊、李桂榮等在社壇街舉辦經醮七日,“整潔齋修,禳災祈福”[40]。1923年1月,長沙各糧棧及四鄉發現一種小蟲,食谷異常厲害,民眾很以為奇怪,說“大劫將至”,“天降奇災”等謠言四起,于是“群起竊議,以為非祀天建醮不足以俛天心,救此浩劫,于是祈神建醮之事,各處皆有”[41]。1923年8月,長沙紳商李達璋、許有慶等擬在經武門外老協操坪建天香大醮,以“超度陣亡將士”[42]。1925年6月,長沙南岳行宮與各善堂耆紳,“為救災祈福起見,特建‘普天合一救災圣醮’,定于本日(十六)在南門外魏家沖大燒三丈三之天香”[43]。同年8月,省垣士紳許有慶、李達璋等 “為救災祈福起見”,在南岳行宮“修建九十天彌羅救劫大醮”[44]。
除消災祈福醮之外,還有為辟邪禳災、祈求解厄為目的的醮,主要有火醮、瘟醮、萬人醮等?;瘐?,即以消除火患目的而建的醮。1926年6月,長沙青石街正假登陸街某廟建醮,即“為求神?;稹盵45]。瘟醮,即為消除瘟疫而建的醮。1925年8月,長沙“耆老信士以大旱之后,恐有大疫發生,特發起在南岳行宮大建彌陀醮典”[46]。“沅陵人民頑痼,風俗故陋,每每發現疫癘災情,便求神建醮?!盵47]萬人醮,即向多戶人家募捐而建的醮。同年,長沙“有袁迪□者,住北門佘家塘,因前年其妻胡氏抱病,醫藥罔效,聽信卜筮者云,須建萬人醮,病果痊愈”[48]。各式各樣的醮祭反映出民國初年長沙等地民眾的生存狀況,同時也折射出醮祭在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消災祈福,祛病減災。
醮因種類不同,舉辦方式、規模等也不一樣。通過各類醮祭時的情況,可以發現當時民眾的參與程度。1916年,長沙賀家塘皇經福醮,“高搭彩棚”,“饒鈸喧闐,□靈雜列,巫俗膜拜,士女環堵,更有儀仗車馬亭障之屬”[39]。1919年長沙大西門正街打醮,“人山人海,擠得不通”,各店鋪門口擺著“紙糊篾札的東西,點得燈燭輝煌”,某典當鋪里,“頭門上大大的貼了天師府三個字”[49]。1923,長沙老協坪天香大醮,“虔修醮典三十六天”,“共焚百零八尺天香一架”,“用費將達一萬”[42]。1925年長沙南門外建“普天合一救災圣醮”,“定于本日(十六)在南門外魏家沖大燒三丈三之天香,屆時用全付執事鑼鼓□樂,由南岳行宮出發,遍游城廂后,再往魏家沖拜燒天香,捧香上路男女,聞準備有一二千人”[43]。
醮祭大多場面盛大、儀式隆重,參與人員眾多。建醮一般由善堂等民間組織或團等地方基層組織來組織,民眾積極參與其中,開展游街、捧香、舞龍燈等活動。從建醮的時間上看,基本沒有一定規律可循。多數屬于“突遭災害而急需祈禳之時,或由于其他不得已事情,而隨便擇期舉行者”[50]。
建醮花費甚巨,如何籌款?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長沙主要以按戶科捐攤派進行募捐?!罢迈粗M,動需數百緡或數千緡。按房租業主七分,賃戶三分抽之。”[12]1916年7月長沙賀家塘之醮,即“按房租抽收,主提三成,客加三成”[39]。1923年1月長沙清鄉會建醮,“帶同警察挨家募捐,多則三元五元,少則二角三角”[51]。1926年1月南岳行宮“彌羅救劫大醮”,“帶著穿軍服的人到街收捐,每家須捐洋五角”[52]。另外,也有由官紳等主動捐款者。如1922年11月,寶南街風化至善堂“紫霞勝醮”,便由“‘趙總司令捐洋八百元’,‘趙總司令捐香紙費洋二百元’。以下如宋師長、吳鎮守使、謝鎮守使……都捐了若干元”[53]。按戶攤派,表明醮祭的正當性。人們對其舉行并沒有反對,則說明醮祭已經成為俗例,為日常生活所常見。盡管報紙多持批評態度,但上至高官,下至普通百姓參與其中,則表明醮祭在當時受認可的程度相當高。
捐款建醮,捐款者態度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真心祈福建醮的主動捐款者,但其中也有乘此機會斂錢收費的。“真心抽捐打醮的,固然不少。借此斂錢的,也狠多的”[54];“三數無賴者,按戶科捐,扣其說則以此次湯督宵遁,該處保全,乃伊等預許福醮之力,故呼朋引類,硬派勒索”,“有表示反對者,即勒令遷徙,攘臂破口,必償其愿而后已”[39]。也有礙于街坊情面而捐款者?!熬杩疃嘤胁辉敢獬龅?,勉強出費的,都是礙看街鄰的情面,不能推卻。當這軍興的時候,街鄰又如何能夠得罪的呢?!盵54]另外,還有被迫捐款者。建醮者借警察和軍人收捐,民眾怕得罪這些人,而被迫捐款?!坝兴^‘慈善清鄉會’的人,帶同警察挨家募捐”,“雖貧窮人家不能擔負,見有警察同行,莫可如何,只得勉強承認”[51];“有所謂‘彌羅救劫大醮事務所’的,帶著穿軍服的人到街收捐,每家須捐洋五角,口頭雖是樂捐,但是帶著穿軍服的人,就有點不由人不樂捐的意思”[52]。顯然,當時的醮祭有變質的味道,成為不少人斂財的藉口,且受到現代知識分子的批評,但醮祭依然大行其道。
醮祭作為民國初年長沙經常出現的民間信仰活動,雖然它沒有固定的祭拜神靈對象,主要通過道士與天、神溝通,以達到消災祈福、辟邪解厄等的目的,但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災難、疾病等問題密切相關,在人們的信仰世界中占據著一席之地。
當我們摒棄現代化語境中的“傳統與現代”“迷信與科學”的話語,而是回歸到歷史的情境當中,民國初年的長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不同的歷史畫面。透過1915年到1927年間長沙城市居民的節日慶典、廟會與醮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歷史并不是“傳統”被“現代”取代,“迷信”被“科學”打倒,而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系,民間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節日慶典、廟會,還是醮祭,都有相當多的城市人群卷入其中,形成了隆重的節慶活動、熱鬧非凡的廟會、大小不等的醮祭。而在這些活動當中,民間信仰是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比如春節香市、中元祭鬼、端午節拜月神,均是這些節慶不可缺少的內容,更不用說,神的生日廟會與消災祈福的醮祭。并且,這些活動貫穿了長沙城市居民一年到頭的日常生活。另外,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緊密的關系,不僅體現在精神生活層面,也體現在物質生活層面。在節日慶典與廟會活動當中,在敬神的同時,還會有演戲、舞獅、舞龍燈等精彩紛呈的表演活動,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同時,由于活動的舉辦,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買賣貿易也繁盛起來,特別明顯的就是城鄉廟會,在一定意義上而言,這也是城鄉的物資交流會。